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谢晋电影是在新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特殊的是,谢晋电影继承了儒家文化富有生命力的内涵。《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爱情关系在叙事表层的被删节和在影片深层牢固存在这个事实、谢晋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内涵、谢晋电影对各个时代的艺术政策的实施,均表现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本土导演对儒家文化“仁”和“中庸”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解和应用使得谢晋成为一个用电影负载和阐释“中国”文化的导演。  相似文献   

2.
学院电影学系,北京 100088)
  摘要:  对于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谢晋模式”讨论,即使是从纯粹纪念的角度,二十多年之后,也到了给出一个是非曲直的结案陈词的时候了。从时代变迁、历史检验和蝴蝶效应的双重角度可以重新审视谢晋模式讨论。1986年7月18日年轻学者朱大可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的2000字短文,“一不小心由文学研究卷入了电影批评”,其后果却是在中国的电影批评界掀起了一场“谢晋电影模式”讨论的轩然大波。这件事情的不合常理,与洛伦兹的蝴蝶效应不合常理几乎完全一样。可是尽管朱文有严重错误,却无人理会,且并不妨碍其后一系列附和和拔高式文章的炮制出炉,“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观点被进一步提出,谢晋电影成了电影界知识分子展现其优雅才能的学术演练场。理论准备似乎还没来得及充分就绪,理论批判的目标就出现了。谢晋导演似乎一下子就从天之骄子变成了被以严肃口吻揶揄挤兑的艺术弃儿,就连辩护者也无力回天。这次冲击波对谢晋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谢晋的电影创作思路受到重创,以《最后的贵族》为标志,这位曾经无与伦比地执著于电影艺术的创作者进入了其电影创作的休克状态和转型期。鉴于当时的处境,钟惦棐先生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题为《谢晋电影十思》的文章,但其对谢晋电影及其讨论中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深入思考及得出的结论,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领会其良苦用心,这些都应该得到重新解读,意在以史为鉴,汲取历史的教训。这次讨论,尽管在当时撼动了中国主流电影传统模式的稳定形态,但历史本身的讽刺与羞辱从来都是辛辣的、有力度的。我们看到,在高度产业化的利益驱动之下,一度被撼动了的传统模式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具有左右逢源的修辞性姿态强势全面回归!好莱坞虽江郎才尽,但却依然故我、踌躇满志继续大规模地征服世界,更具讽刺性的是,这种回归的理论的呼喊与细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粗犷有力、肆无忌惮和明白无误。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18日,一代电影大师谢晋,在他的家乡浙江上虞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历程。他永远离开了光影斑斓的电影世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谢晋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电影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谢晋执导的精品佳作流光溢彩。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本期编发一组谢晋研究笔谈,从不同的侧面及角度,从学理上对于谢晋及其电影进行研究,以纪念这位诞生于浙江的电影大师。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18日,一代电影大师谢晋,在他的家乡浙江上虞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历程。他永远离开了光影斑斓的电影世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谢晋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电影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谢晋执导的精品佳作流光溢彩。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本期编发一组谢晋研究笔谈,从不同的侧面及角度,从学理上对于谢晋及其电影进行研究,以纪念这位诞生于浙江的电影大师。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谢晋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均有其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伦理情节剧传统的最高成就。这一传统采用现实主义电影叙事手段,用戏剧性、典型化的方法基本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编制故事。从《孤儿救祖记》、《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到谢晋的电影,都体现了这一被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传统。谢晋电影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有如下特点:其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女性,且其起点比较低。这个女性从家庭里跑出来,成为孤独无助的人,找不到理想和出路。而就在这个时候,她会遇到一个比她更成熟、更年长的男性。这个男性一般都是革命理想的象征,他会帮助她去克服种种困难,使她从孤独无助的状态中得以解脱,从而渡过危机,超越自我,最后进入到一个革命大家庭当中去。在谢晋电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影片的故事模式发生了变化,往往是某个男性主人公被冤屈,被打成“右派”,或被流放,受到社会排斥;最后影片中最漂亮、最善良的女人却喜欢上这个被排斥的男人,最终用家的温暖、用女性的温暖和情感的温暖去抚慰他被集体所排斥时产生的创伤。第三阶段的谢晋电影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困惑的挣扎状态,而这一阶段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谢晋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基本结束,虽然他自己还是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无法真正让电影回到大众生活当中去,因为这个时候不仅仅是谢晋电影,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没有观众,所以这个时期他逐渐退出了电影的中心舞台。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永远都是高峰,但谢晋电影在两个时代都是高峰。从1949年到1976年,他是那个时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之一。如果说有的艺术家是超前时代的话,那么谢晋就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更多地把传统、西方、当代结合到一起,一直保持和时代同步,成为中国主流电影30年的代表。谢晋是谢晋时代的高峰,而且也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不可逾越的经典大师。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一生,历尽艰难困苦所创造出来的成果,往往不只是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层面上显示出某种与众不同的东西,而且一定会在文化品格的深层次打上他的烙印,谢晋的电影正是具有这样的显著特点。谢晋在电影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早已为世人公认,无论是表现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变革时代的奋斗业绩与心路历程,还是对于中国电影诗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丰硕的创作成果已经充分展示了一位探索者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谢晋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均有其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伦理情节剧传统的最高成就.这一传统采用现实主义电影叙事手段,用戏剧性、典型化的方法基本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编制故事.从<孤儿救祖记>、<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到谢晋的电影,都体现了这一被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传统.谢晋电影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有如下特点:其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女性,且其起点比较低.这个女性从家庭里跑出来,成为孤独无助的人,找不到理想和出路.而就在这个时候,她会遇到一个比她更成熟、更年长的男性.这个男性一般都是革命理想的象征,他会帮助她去克服种种困难,使她从孤独无助的状态中得以解脱,从而渡过危机,超越自我,最后进入到一个革命大家庭当中去.在谢晋电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影片的故事模式发生了变化,往往是某个男性主人公被冤屈,被打成"右派",或被流放,受到社会排斥;最后影片中最漂亮、最善良的女人却喜欢上这个被排斥的男人,最终用家的温暖、用女性的温暖和情感的温暖去抚慰他被集体所排斥时产生的创伤.第三阶段的谢晋电影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困惑的挣扎状态,而这一阶段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谢晋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基本结束,虽然他自己还是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无法真正让电影回到大众生活当中去,因为这个时候不仅仅是谢晋电影,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没有观众,所以这个时期他逐渐退出了电影的中心舞台.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永远都是高峰,但谢晋电影在两个时代都是高峰.从1949年到1976年,他是那个时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之一.如果说有的艺术家是超前时代的话,那么谢晋就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更多地把传统、西方、当代结合到一起,一直保持和时代同步,成为中国主流电影30年的代表.谢晋是谢晋时代的高峰,而且也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不可逾越的经典大师.  相似文献   

8.
谢晋电影综合美学特征的形成,在于他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及其影响的当代世界电影作了创造性的借鉴。这一艺术实践在新时期电影创新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初中国电影的历史性崛起,是由几代电影艺术家合力实现的。它对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基础上的最初突破与创新仅用“时空美学阶段”是无法概括的。  相似文献   

9.
谢晋是我国最负盛名又最多争议的电影导演。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曾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沸沸扬扬的讨论虽然平静了下来,但仍然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并不隐瞒对“谢晋模式”肯定的态度。“谢晋模式”作为中国电影的一种特有现象,其中包括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和审美内容。本文仅试图从谢晋与时代的关系入手对他的影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电影界,谢晋是不可多得的导演,他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总结他的创作美学观,无疑是对我国现代电影发展的一个积极的推进。  相似文献   

11.
靳夕是我国著名的木偶动画片导演,是我国木偶动画片的奠基人。本文在简述靳夕木偶动画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从艺术表现、技术创新和理论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靳夕木偶动画艺术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指出正是其对木偶动画在题材选择、角色塑造、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制偶技术、特技效果和动画理论上的探索,推动着中国木偶动画艺术的发展,并使靳夕木偶动画作品保持了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谢灵运其人其文深受道教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只强调陶、谢对于道教的虔诚皈依,事实上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道教徒在艰难的求仙之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使其在异常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界观,使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然与天命双向认同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准确理解陶渊明的“委运任化”观和谢灵运“守道顺性”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袁枚隐居随园后 ,陆续与扬州八怪之李方膺、郑燮、金农、罗聘交往。其与郑燮关系亦密亦疏 ,与李方膺最为知心 ,与金农、罗聘师生关系也较密切。原因在于袁枚的思想与艺术个性在反叛传统、追求创新上和扬州八怪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解缙“文毅”这个谥号的赠授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成化说”、“万历说”二说。但是,目前各种关于解缙谥号赠授时间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解缙“文毅”之谥号是南明弘光朝(1644—1645)追赠的。清初文人编写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均未提及解缙之谥号,解缙“文毅”谥号获得清代官方认可大抵是康熙后期以后的事情。从解缙一生行事来看,“文毅”之号,其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5.
"人的觉醒"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社会痛苦的反弹。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是这种反弹的意识形态的衍生物之一。本文试图从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方面,探讨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思想根源和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论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深度文化意识的缺乏制约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从理论结构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多重套叠特征;从理论体系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逐层推衍特征。这些都需要立足中国文化之源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在20世纪20~30年代以郑正秋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情节剧,30~40年代以蔡楚生为代表的社会/伦理情节剧,以及60~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政治/伦理情节剧,都善于围绕伦理教化的社会目的,编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在突出浓情化的伦理意识,塑造道德化的类型人物,运用流畅而透明的视听修辞等大众化艺术特征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体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隐秀"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爻象的形象包孕性特点。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的"有无"和"言意"之辩也涵盖了艺术的隐秀特质。"隐秀"作为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经过"神思"活动创造的必然结果。隐秀论的提出与刘勰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独特理解分不开,从文学的形象特征上说,"隐秀"是意境理论的核心,处理好隐、秀的关系,即能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江山 《东方论坛》2014,(6):34-43
在专记东晋中、晚期编年史的《续晋阳秋》中,檀道鸾将文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置评。他率先把"独尊"的儒学经典《诗经》与楚辞、前秦百家之言并列,提出了中国文学"体则《诗》《骚》,傍综百家"的"三元"论,并以此"三元"标准评论汉代"赋颂"、建安诗歌和西晋末年诗作。在评价两晋文学时,檀道鸾强调"庄、老"影响下产生的玄学及"玄胜之谈"对两晋道佛文学流变的重要影响。檀道鸾的文学流变史观,显现了南北分裂时期学思活跃、文人反思文化历史、重新界定文学源头的历史现实以及檀氏所历地域文化、家风传统、个人倾向互动等对其文史评论的影响。檀道鸾文学评论的自觉观点,是西晋虞挚的《文章流别论》,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文学评论之间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