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死亡情结与悲剧作品的关系,认为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显现出的张力。文章指出,死亡情结对悲剧文学具有辐射作用、规定作用和引导作用,虽然在抒睛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中,死亡情结的辐射作用或场效应并不相同,但都有一个辐射中心或格射源,统驭着整部作品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3.
王力 《阴山学刊》2009,22(6):38-42
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许多作品里表现了“生命”这一传统的主题。由于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陆机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倾向于理性。《挽歌》是集中表现陆机生命观的诗作,包括其三首《挽歌》组诗与《庶人挽歌辞》《士庶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另外四首。通过对其挽歌系列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陆机对“死亡”的态度是严肃的,执著的,且有浓重的“哀死”倾向。其原因源于其诗人的敏感心灵与所遭遇的社会变故。  相似文献   

4.
我逐渐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军事文学、寻根文学的许多作品中,一个个“死魂灵”如风筝、似山泉、象流星在字里行间飘荡、流淌、闪烁。我感到文学生命正与人类生命形成一种有机运动形式的互渗、同一和整合,在形象情感哲理交融的艺术世界中传达出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死亡意识”。它象伊甸园那条蛊惑人类始祖走向死亡的“蛇”,如今又无形地游弋在作家的创作天地,执著而痛苦地描绘着“人”的毁灭。或象征,或荒诞,或纪实,或表现,都无法摆脱它的噬咬和同它的苦斗,展示着生命的  相似文献   

5.
屈原之死和他的悲剧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屈原,应该以他的自杀为起点,惟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伟大作品。无疑, 屈原之死是一种“命” 与“运” 的必然给定,“命”是不可选择的出生地、时代、家世等先在要 素;“运” 则是可选择的后天变数。但屈原放弃了自己的可选择性,明知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在楚 国实现,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与时世不合,但决不放弃自己的主张,也决不放弃自已的祖国。 这种“不放弃” 的自我执著便是一种悲剧人格,也正是这种悲剧人格决定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以脆弱的生命个体与整个污浊不堪的杜会作一生的抗争,其结局除了死亡还会有什么出路呢? 当然,屈原走向自我毁灭,有一个痛苦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是一种个人价值选择 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把价值毁灭的价值。这价值就在于向世人昭示:生命的存在并不是 “估价一切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鲁迅谓之的"兴感怡悦"在其创作中已经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情结,在创作风格上主要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平庸丑陋、景物描写沉闷凄凉、作品语言尖刻冷漠等,甚至文章的结构也是重视内容而淡化形式。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写实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审美倾向,鲁迅的悲剧情结为其冲破黑暗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激励起千千万万企望光明美好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紫鹃,在大观园众多丫环女奴中,地位比不上袭人、平儿和鸯鸳,但其悲剧形象却有着深刻的美学意义。她之悲剧,是《红楼梦》描写“死亡”的动人篇章。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指出:“作家对死亡的处理不仅作了观察,而且绘声绘色。这说明小说家对此很感兴趣。”鲁迅也说:“‘死’是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集序目》)。曹雪芹是描写“死亡”的高能作家,他对死亡的处理主要是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写其心死,“万念俱灭”,脱离红尘,诸如贾宝玉、紫鹃者是也。一是写其灵与肉俱毁,离开人世,“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诸如林黛玉、晴雯者是也。作者通过对死亡的处理,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由此以振撼人的心灵。紫鹃就是在伴随着林黛玉的死亡而走上“死亡”的一位可歌可泣的姑娘。  相似文献   

8.
宗法伦理与女性悲剧──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爱情作品的影响罗嘉慧中外传统文学中描写两性爱情生活的作品,其形态如何,受到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制约着中国社会伦理观念和两性关系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可...  相似文献   

9.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悲剧小说发展概述刘新生我们在这里所谈的"悲剧小说",是指运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展示悲剧精神,描写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倾向,体现着美好、善良人生的不该否定却被否定、不该毁灭却被毁灭,揭露、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的人生的作品。由中国独...  相似文献   

11.
李艳丰 《船山学刊》2009,(1):179-181
文章从悲观主义的理论视点出发,分三个层面追溯了悲观主义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义踪迹:一是分析从“境界”概念向“意境”概念滑动过程中的意义变化;二是分析王国维在文本中表现的“忧生”意识:三是分析王国维在文学形式分析中寄寓的审美主义情结。文章认为,王国维带着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理论前见,由“生命之思”进入“审美之诗”,表达了王国维以审美精神超越生命悲剧意识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2.
依据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进行讨论的版本是程高本《红楼梦》。林黛玉的死不是因为婚姻问题,不是因为她误会宝玉负心,也不是因为贾母、王熙凤等人设计的"调包计"。程高本中对林黛玉之死的描写也不符合曹雪芹原著的风格。林黛玉的死有许多原因,眼泪还债的原因是前世注定,具体的原因主要是林黛玉多心多疑、多愁善感等性格因素,以及林黛玉爱情至上,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理想。林黛玉自身的身体弱不禁风的加速了眼泪报恩的进度。林黛玉之死虽然是悲剧,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贾府败落的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死亡也是林黛玉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 "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 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14.
莫言与鲁迅都是刚性生命叙事文学的家族成员,具有家族性相似。他们都喜欢用狂野的、异端的甚至是邪恶的意象或令人震惊的修辞显示自己的文学身份或文化身份,从而将自我与社会常态的文学、文化区分开。他们都是激烈的个人主义者,都顽强地坚守自我,沉迷在自我的灵魂中。他们都有强烈的英雄情结,都推崇彻底反叛的恶魔性格的英雄,在荒凉里激情反叛。他们也都有一种深沉的生命悲剧体验,在反思社会、文化所造成悲剧的同时也都意识到这种悲剧内在于人的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5.
老舍创作的哲理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创作具有长远思想魅力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内涵。他在创作中很早就有对哲理性的自觉追求,并在理论上认识到文艺作品应具有哲理性,而且要用艺术特有的形式和手段去表现。而深入观察人生和自然乃是领悟以至表现哲理的前提,因而他的许多重要作品体现了这一追求。老舍作品对“人性恶”有其独特的认识与反映,并为之深感切肤之痛而心怀忧虑;他在创作中撩开人的情欲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人生性欲描写给以应有的重视和定位;老舍作品中隐含着怀旧情结,寄托着他对传统优秀文化和道德的留恋与价值思索。其作品把握了反映中国社会本质和规律性的现象,从而引发后人产生广泛联想,具有新鲜而深远的启迪作用,堪称现当代文学中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16.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17.
“伤痕文学”是“蚌病成珠”的结果,但“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修辞效果,则不仅在于其描写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悲剧,更在于“伤痕文学”叙事中独特的时间取向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伤痕文学”在叙事中明确了当下的时间立场.透过当下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伤痕文学”取得了探究伤痕产生原因的权力——当然也就获得了批判造成当下伤痕的“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支点.而”伤痕文学”中伤痕的叙写表现出其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反思不是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表现为私人生活领域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拒斥.  相似文献   

18.
喜则笑,悲则哭。哭者,流泪而放悲声也,此乃“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之一。凡是杰构巨著,无不对七情作了出色的描绘。人们熟知的《水浒》作者施耐庵,亦是一个描写人物情绪的圣手,他不仅工于写怒写笑,也善于写哭,使哭声哭貌呈现出百般情态,蕴合着千种情怀。我们从《水浒》中可以看到:哭的描写,不仅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更是被用来烘托、渲染、强化作品的悲剧色彩和深邃的主题思想。如此哭态描写的魅力及其艺术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周易外传》)。“人知哀死”,这才有了哀祭文学的滔滔大观。它或为诗,或为文,或为联语;以文而论,又有诗、碑、哀辞、吊文、祝文、祭文等多种。本文通过对哀祭文学的请名称的咬“文”嚼“字”,循名责实地去考察一下涵化于其中的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心理。评“吊”吊文较早的意思是吊丧。《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由此上溯,吊还是一种“问终”之礼。《说文解字》上说:“弓(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这便道出了远古葬时的…  相似文献   

20.
"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