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社会冲突视阈下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错位和缺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关涉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社会冲突视阈下围绕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利益表达机制缺陷等问题展开论述,揭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不能的深层根源,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增促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新农村政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由于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的缺乏、农民与基层政府各自利益分化,以及村庄的封闭性和利益表达渠道的不顺畅,农民在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非制度化运作的方式,如何理性认识并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核心在于农民土地利益的实现与发展,进而需完善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结构与利益机制。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视角,从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利益产生和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和利益保障、利益发展和利益共享等方面,构建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结构。在分析农户禀赋、农地流转风险、土地利益相关者、农村制度环境等农村社区发展要素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的基础上,创新农民培育、风险防范、纠纷解决、制度保障,构建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机制,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以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土地收益是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来源。然而,我国二元土地市场制约了土地流转,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构建规范、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建立保障农民土地产权权利的有效机制,已经成为破除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转移,农民土地的合理利用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机制是保障农民健康,体现民主决策,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论文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农民参与机制的基本框架由引导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监控机制构成。通过构建机制来扩大农民参与的渠道和机会,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维护农民利益,促进这一制度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表达渠道非制度化,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化渠道不够通畅;二,表达平台非组织化,农民利益表达缺乏稳定的组织化平台支撑;三,表达方式非合法化,农民利益表达行为容易突破合法化底线;四,表达内容非权利化,农民利益表达内容主要集中于资源性权益,而非政治性权利;五,表达意识非主体化,农民缺乏利益表达所需的政治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依法保护农民权益是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是党、人大和政府等主体对农民民生需求进行全面识别,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关键是政治、法律和行政三个表达维度对农民民生需求进行准确表达。当前中国农民权益法律保护陷入保守化、碎片化和非均衡化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当以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拓展农民权益法律保障范围,确立农民“乡村振兴主体”的法律地位,激发主体性,同时优化保护路径,实现政治、法律与行政三个表达维度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民利益最重要的载体.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笔者认为,权利缺失必然导致利益受损,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现有的制度安排使其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因而从制度层面上对农民的权利进行合理配置是保障其权益的根本途径.在现行宪法秩序下,法律应该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对农民的权利进行合理配置,才能达到上述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是农民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需要立足法治化路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性立法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治化路径的重要部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地方立法经验,主要体现为贯彻上位法、凸显地域性,过程民主化、内容创新性,适应客观需求、体现探索性。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性立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未来的地方立法将完善体系化、减少分散化,创新区域立法协同性、降低立法成本,注重法律清理、防止法规冲突,回归人本性、防止唯地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群体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从法律制度架构层面去分析农民群体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利益和利益机制的角度对农民群体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努力架构起保护农民群体的制度化利益机制体系:利益代表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产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在经济法保护农民群体的制度体系中,要创新经济法主体,从经济主体法角度保护农民群体;要优化农民群体生存发展环境,从市场规制法角度保护农民群体;要合理配置对农民群体利益的调控规范,从宏观调控法角度保护农民群体。  相似文献   

11.
农民利益表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提出利益表达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的基础上,阐述农民利益表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并且指出构建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民生存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农民权利问题。而农民权利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生存权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农民的生存权利问题就无法谈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文章从现有文献的研究中得出影响农民生存权的因素和对策,并分析了各种观点对解决农民生存权的优点与不足,对以上各种观点和看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后在农村实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农民利益诉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后税改时代农民利益诉求的主动性增强,农民将利益诉求的主要对象定位为党和政府、利益诉求的层次比税改前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城市化在改变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劳动权益屡遭侵害,政治权益难以实现,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探讨了农民权益遭受侵害在法律方面的缺失,进而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构建了制度平台。黑龙江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不规范向规范化、由外生型向内生型、由单一化服务向多样化服务的新变化,并在进退社自由、利益机制、民主控制及其与政府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运营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农民失地的路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失地问题日显突出。农民失地的主要途径包括:利益集团非对称性的强占乱建失地,政府政策诱致的组织性失地,农业比较经济效益倾斜的自愿性失地。地权主体的失缺,失地补偿制度的不合理,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农民所处的信息劣势地位以及政府土地监管行为的不力,是造成农民失地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必须从明晰地权主体、创新补偿制度、约束寻租行为和提高农地收益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行为响应主体,从农收入是最基本的行为激励条件,因此,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依此假设前提,以农民收入计算公式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影响农民收入的基本变量作为分析的基本线索,推演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体系,进而提炼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操作线索。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秩序建构中发展权视野下的农民政治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秩序建构中农民政治权利保障是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是全面发展的保障。现实中,农民存在权利表达渠道过窄、参政机会较少和村民自治运行中形式化倾向严重等现象。究其原因,不仅有国家立法阙失、农民维权组织的缺位;更是社会歧视的广泛存在,农民政治权利主体意识阙如的结果。赋予农民国民待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优化村民自治,强化民主程序等必将成为保障农民政治权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政治平等权是指农民作为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所享有的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其实质是农民立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在政治方面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现实中,农民的政治平等权是极不充分的。应当立基于宪法角度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政治平等权,真正把农民当作公民来看待,尊重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农民到公民这一"从身份到契约"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0.
西部农业发展要变地域资源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创农产品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增强农民参与市场谈判与竞争的能力、提高西部农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而政府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市场外部环境的完善与规范等 ,是对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