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吹响了农村改革的进军号,至今已整整十年。对甘肃农村这样的贫困地区来说,十年改革的效应如何?其基本经验是什么?当前的难点在哪里?深化的出路何在?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恰当的回答。 甘肃农村的特点是“一穷二白”,缺钱缺粮,生态失衡,生产条件落后,唯有人多,劳力资源丰富。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弥补资金不足、物资缺乏的弱点,发挥人多的优势。因此,建立对劳动者的激励机制,是改革的课题。这个激励机制不是别的,就是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十年改革的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改革遇到的难点也充分证明了这一  相似文献   

2.
一、邓小平确立的改革从农村开始 ,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社会变迁提供了前提和实践的机会1 邓小平对农村、农民问题的特别关注 ,促成了农村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策源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曾说过 ,中国革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而对一个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 ,其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可以说 ,主要仍是农民问题。因而 ,改革必须从农村、农民开始。“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 80 %。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讲 ,在…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甘肃,则是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甘肃农村贫困的原因和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贫困在全省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即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甘肃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两州两市”地区.因此,基于空间贫困的视角,构建新型扶贫模式,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条主线。农村改革是以沿着改变农村分配方式和农副产品交换方式为主要内容,建立新的农村管理体制,达到促进农村生产力效能在不同层次上充分发挥和加速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为目的行进的,发展是以能尽快使农村摆脱贫困,走上繁荣,把中国农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行进的。改革为了发展,发展需要改革,两条主线相互交融,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它们都离不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都需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所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伴随而行,这是历史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区域贫困的特征、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正永 《兰州学刊》2004,(1):114-115
甘肃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区域反贫困的过程。甘肃农村贫困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贫困特征 ,使解决农村人口贫困问题成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了区域贫困的特点、区域贫困的原因后 ,提出了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的对策 ,主张通过树立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和小流域治理 ,发展旅游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等途径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决区域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移民是我国"三西"开发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移民比较集中的甘肃河西地区,广大移民不仅生产生活面临困境,而且在政府的低保工作中,还潜伏着一种被边缘化的危险.从移民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国家"应保尽保"的要求,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是甘肃移民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所谓农村“四户”,是指同一户人家在五十年代土改时是“根子户”,六十年代四清时是“三同户”,七十年生产队时是“统销户”,八十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是“扶贫户”。 在经过几年农村改革后的今天,我国农民大部分已摆脱了贫困面貌。但“四户”却依然处于贫困状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通过对广东信宜县山区贫困户的调查,发现有以下原因: 从客观上看:过去扶贫不扶志,扶钱不扶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只偏重于救济钱粮物,而没有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振兴家业的志气和信心的做法,虽然在特定时期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但仍是治标不治本。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村小城镇发展道路探析韩亚珠一、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哪里有小城镇,哪里的经济发展就相对繁荣,哪里的农民就富裕。小城镇建设是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山西的小城镇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  相似文献   

9.
(一) 广东农村十年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全省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农村社会总产值来看,从1978年到1988年,十年增长3.2倍,年递增15.6%;从农业总产值看,十年增长97.7%,年递增7.1%。全国有人把十年改革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从1979年到1984年的前六年,认为这一段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各方面的生产蓬勃发展,从1985年到1988年的后四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段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出现了徘徊,改革的效果不明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写下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直接把贫困地区如何战胜贫困问题作为自己追探一系列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现实起点。本文力求围绕重视和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摆脱贫困的核心要义、把坚持实践观点作为认识论的最鲜明特点、以改变现实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等四方面,准确论证《摆脱贫困》中强调的战胜贫困思想所深刻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准确论证习近平同志当年通过呈现改革开放初期福建闽东地区贫困问题的特有现象,为当时中国社会摆脱贫困、谋求发展提供重要的哲学理论支点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年的农村改革,甘肃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变化。农业商品生产率提高,多种经营日益活跃,原来几乎为空白的非农产业蓬勃兴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产门路的拓宽,经济规模的扩张,农业区域的开发,推动了劳动地域分工,引起了产业结构在空间格局上的变化。河西走廊以粮食为主的多稳商品生产基地的形成,沿黄灌区农业的开发,宝中铁路的兴建,使得农村区域经济问题突出起来,因此,研究甘肃农村区域经济的新格局,区域经济成长中  相似文献   

12.
要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必须建立摆脱贫困的机制。在这方面,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山东省临沂市,依托市场经济的力量与贫困作斗争,经过10年奋斗,1995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成功实践,已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他们的宝贵经验,为其他地区的脱贫致富,为实现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伟大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实施市场带动战略: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我国新时期的扶贫工程经历了一个由80年代的“救济式”扶贫到90年代的“开发式”扶贫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的实质,是跳出…  相似文献   

13.
贫困地区的集镇建设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村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25亿降至1992年的8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31.3%下降到1992年的8.8%。但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仍较缓慢;部分贫困人口至今尚未解决温饱,而且多数是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对我国一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摆脱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本文拟从集镇建设的视角加以分析研究。一、贫困地区的城市化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的贵州农村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对贵州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及购销制度进行的重大调整,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成功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立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开辟了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村改革的十年,是贵州解放以来生机最旺的十年,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也是  相似文献   

15.
甘肃贫困地区区域特征分析●曹洪民自8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扶贫以来,甘肃省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省份,时至今日,甘肃省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全省仍有497万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这些占全省农村人口2...  相似文献   

16.
【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张德元在《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上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当前农村的贫困正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农村贫困蔓延,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研究焦点。然而人们在研究农民贫困问题时,更加关注的是农民的收入贫困,而忽视了农村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这一事实。他认为,农民收入贫困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正是农村人文贫困加剧了农民收入贫困,体制障碍才是农村贫困的根源,即农村的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农村的制度"贫困"更重于经济贫困。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莉莉 《兰州学刊》2000,(4):50-51,53
在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城市贫困。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城市里实行的是高就业、低收入、高福利的就业体制,再加上户籍制度将农村与城市截然分开,这时城市贫困几乎不存在。改革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创新、工资制度改革等不断深化,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又滞后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不能充分发挥其安全网的作用,再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多,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现。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城市贫困户标准,1996年城市贫困线为1671元,我国城市绝对贫困人…  相似文献   

18.
宿迁县是苏北地区一个农业生产占优势的县,也是一个正在逐渐摆脱贫困的县。从1980年以后,宿迁县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并趋于完善的基础上,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先后规划和建立了系列化生产发展的十个“一条龙”:(1)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饲养——肉蛋奶生产与加工;(2)水产品——冷藏——保鲜加工;(3)葡萄——葡萄酒及饮料;(4)山楂——山楂糕及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即农村改革前30年的整体性生存贫困,农村改革后20年的区域性生存贫困和21世纪两个10年的结构性贫困。在不同阶段,贫困的性质不同,减贫的目标就不同,从消除饥饿,满足温饱到增加农民收入,并最终消除贫困。目标不同也导致减贫的手段不同,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粮食产量到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化,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贫困地区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了消除贫困的目标。在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以后,脱贫的成效能否保持,贫困村和贫困户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有赖于贫困地区能否持续地推动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贫困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健康与贫困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农村人口健康贫困主要是由于农民公平参与和利用健康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削弱或丧失、既有制度缺位、健康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农民支付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构建政府主导的基本健康服务公共支持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健康教育是摆脱我国农村人口健康贫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