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七九年版]第三回“一时黛玉进入荣府……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鏨金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露。下面一行小字,是:‘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562页讲到“消息”一词时说:“‘消’是‘灭’,‘息’是‘生’(文选七发李善注),‘消息’本是等立仂语,等于说‘消长’”。“到了第五、六世纪以后,‘消息’才有‘音信’的意义。”并以南朝梁元帝诗和唐代骆宾王、李白、杜甫的诗句为例。我们认为,“消息”作为“音信”的意义,在公元三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如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中“消息”已经普遍用来表示“音信”的意义,例子很多,我们仅举几例: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  相似文献   

3.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王引之曰:“药石,谓疗疾之石,专指一物言之。非分药与石为二物,故下文云‘美疢不如恶石’,又云:‘石犹生我’也。……《大雅·板篇》:‘不可救药’,《韩诗外传》‘药’作‘疗’”。今按:王氏说误。药石为古人治病两种主要手段。药指汤剂丸散之类,石指针砭之属。“药石”与“疾疢”相对,同为并列结构。若谓药石为“疗疾之石”,则“疾疢”岂不成为“致疾之疢”乎?如此说法,  相似文献   

4.
周礼、夏官、叙官、服不氏注:“服不、‘服’不服之兽者。”贾疏:“在此者,以其‘服’不服之兽,象王者伐叛‘柔服’之义,故在此也。”又、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注:“猛兽,虎豹熊罴之属。‘扰’、‘驯’也。教习使之‘驯服’。王者之教无不服。”释文:“扰,而小反,刘音饶。驯,似遵反,一音胥。”孙疏:“说文:猛、健犬也。引申为野兽健者之称。……列子黄帝篇云:‘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者。’“‘柔’与‘驯’、‘扰’义同。”又、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扰’。”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释文:“扰、而小反,徐、刘音饶。”贾疏:“注云六扰……者此与尔雅六畜及周礼六牲一也。”○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古国畜  相似文献   

5.
肃慎的后裔,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又称作虑真、朱先、珠尔真、朱理真、诸申或珠申。《满洲源流考》认为:“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亦即肃慎转音。”孟森《满洲名义考》认为:“女真即肃慎,古音相同。盖‘女’字古音‘汝”,‘汝”字古音同‘肃’,而又与‘殊’字、‘诸’字皆相近。”由此可知,肃慎、女真、诸申等,乃同一语词的不同译写。《清文总汇》有“诸申”一词本意的满文注释。刘厚生先生有考释(载《史学集刊》1990  相似文献   

6.
《“兰若生春夏”小释》一文(按,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云:“兰若生春夏”之“‘兰若’应当作为一个词组来看待,解释为‘美好芬芳的杜若’。‘兰’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修饰‘若’字,成为偏正关系的词组。”我觉得,这里把“兰”说成是“若”的修饰词是不妥的。古人常把名词的“兰”用作形容词,去修饰另一名词,而构成合成词组,如:兰亭、兰闺、兰室、兰章、兰言等等。但似乎还找不到一个同类修饰(偏正词组)的例子,即以“兰”修饰另一植物的例子。而只能见到同类并举(联合词组)的例子,如兰桂、兰蕙等(反义对举的如兰艾)。可见,“兰若”一词只适宜释为“兰”和“若”两种香草。兰,当是指兰花(也叫山兰、草兰、朵朵香),因其春季开花,故又叫春兰。春兰常和秋菊对举而言,如“春兰秋菊异时荣”(石贯《和主司王起》诗),“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楚辞·九歌·礼魂》)。可见,把“兰若生春夏”之“兰”释为春兰,是既符“生春夏”之意,也合落秋风之意的。古诗云:“兰若生春阳”,其“兰若”之“兰”也正是指的春兰。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孕育成长的,从它诞生一天起就成为无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武器之一。茅盾在1937年《中流》第一卷第十一期上的一篇专论《关于“报告文学”》中说:“‘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种“田”·下“海”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一石击 起千重浪”。 “给某企业断‘奶’断‘皇粮’逼企业下海……” “某书记、科长承包某公司,下海了”…… “某哥儿们开店、练摊,下海了……” 机关企业、街头巷尾,议的、侃的都是换脑筋,下“海”。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杜诗研究者对《无家别》中“终身两酸嘶”的解释,意见不一。前代注杜名家仇兆鳌以为“两”字指从军者母子二人,说:“‘两酸嘶’,谓母子饮恨。”杨伦以为“酸嘶”的是从军者自已,他在此句下引黄生注曰:“诗言‘内顾’,无妻也,‘永痛’,无母也。母亡妻去,曲尽无家之惨”,显然是释“两”字为无妻、无母这两件事。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学术研究》发表的《论道的物质性和老子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文章(下边简称《论老》),说老子哲学中的“道”是“物质”,其重要根据,是认为“无”、“无名”,“无物”都是“无名之物”的意思。我认为把这三个词都解释成“无名之物”是讲不通的. 首先分析“无”字.《论老》引了《老子》书中这样一段话:“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论老》分祈:“在老子这段话中,‘有’是‘有名’的略词,是指‘有名之物’。‘无’是‘无名’的略词,是指‘无名之物’。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我认为这样理解是讲不通的。题问在于这句“天下之物”中的“物”字,是有名的物呢?还是没有名的物呢?如果是有名的物,那么这句便是:天下有名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前面说“有名之物”是从“有名之物”中产生的,后面又说“有名之物”是从“无名之物”中产生的,这个“有名之物”究竟从何而  相似文献   

11.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人也,号梦醒,更号柴舟,广东省曲江县人。廖燕祖籍豫章樟树镇,始祖宣义公在明洪武元年迁居曲江县。廖燕自幼聪颖好学,善思多问。据曾璟在《廖燕传》中说:他“幼时,就塾,问师曰:‘读书何为?’曰;‘博取功名。’燕曰:‘何谓功名?’曰:‘中举,第进士。’燕曰:‘止此乎?’师无以应。”廖燕自己也讲述过家虽贫,而志于学。他说:“燕始  相似文献   

12.
一、两种对立的观点去年,冯友兰先生在两篇文章中,提出了“君”、“师”分开的说法。最近,他在《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又阐述了这个观点。把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归结起来,不外这样两条: (1)“君”、“师”应该分开。冯友兰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论的。有所谓‘治统’和‘道统’。‘君’就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统’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制  相似文献   

13.
偶读董解元《西厢记》,“卷一”内有夸张生“德行文章没包弹”的话。《董西厢》校注者凌景埏先生注云:“包弹——义同‘团剥’,也是批评或指摘的意思。有时也写作‘褒弹’,可能原意包括褒扬和弹劾,义近于议论。”凌先生的注解是不够贴切的。 所谓“团剥”,见《董西厢》开卷处:“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团剥,或写  相似文献   

14.
享者,亨也     
蒋寅同志的《‘享’乎?亨也》(载本刊1981年第二期)认为,《典论·论文》中的“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应解释为“家里的破扫帚,(看得)和千金一样”,此见甚是。然而蒋文又据胡克家《考异》“‘享’当作‘亨’”,称此“享”字“为后世改也……此处作‘享’实难解。”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近人黄侃曰:“‘享’、‘亨’古皆通作亯。”今查“享”一般写作“亯”,然亦有写作“(?)”的,下面正是“子”。又见《集韵》:“亨……古作‘亯’、‘(?)’。”隶变以后则统一写作“享”。“亨”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对此,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七《墨子·叙》中曾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享’字隶字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亨煮’字皆作‘亨’(俗又  相似文献   

15.
由丁原明教授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黄老学论纲》一书,对黄老学的界定和学脉等进行了新的探索。一、黄老学的理论建构对黄老学的界定,过去都把它称为托黄帝、宗老子的一派道家。该书根据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认为黄老学的特点有三:“即一是‘道’论(‘气化’论或规律论),二是‘虚无为本、因循为用’的‘无为’论,三是在对待百家之学上‘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实质是以“道”为核心,而关于道与治国、治身怎样协调一致的学说。该书指出,“判断某人某著作是否属于黄老学,或在某人某著作中是否有黄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巧手裁剪     
从等若弓”}}l司,‘.‘副:’{声戒嗽)州猛扩洲J.,城{后 I、恻::\网印(习(.,{J1汀叼经厅、.二 前l!“了’钾价I}班二…:,{后衣长}脚困脸围袖长}肩宽肇巧手裁剪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论的总体创作方法论——“活法”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法”的概念是南宋吕本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吕氏所论,本针对诗歌创作而言,南宋的俞成发现它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便把它引入整个文学创作领域:“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若胶古人之陈迹,而不能点化其句语,此乃谓之死法。死法专祖踽袭,则不能生于吾言之外,活法夺胎换骨,则不能毙于吾言之内。毙吾言者故为死法,生吾言者故为活法。”“活法”提出后,在宋、元、明、清文  相似文献   

18.
一 牟世金同志在其《〈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二期)一文中说,《文心雕龙》的总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以前有人曾指出:“《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或者说:“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我觉得,这后一种提法,是比较确切的。牟世金同志的“两个最基本的主张”的看法,和他对“原道“、“宗经”的不正确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贵刊年今第二期《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异同片论》一文,立论精审,自有一种生新之致,阅后启迪良多。但在比较两人的理欲观时,作者却把陈确的“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无欲作圣辨》《陈确集》下册第461页)当作了黄宗羲的观点。陈确这一观点正是黄宗羲所批驳的,作者不辨于此,说了这么一段活:“黄宗羲没有简单地否定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张,而是把宋儒作为对立面的‘天理’、‘人欲’作为对立统一体有机地加以融合调整,主张‘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与陈乾初论学  相似文献   

20.
<正>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被广泛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词语诠释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现仅就其中的五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焉”可作“之”用《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代词”一章关于“焉”字有这样的论述:“焉字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之’的主要作用就是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古代汉语里只有‘知之’‘杀之’,没有‘知焉’‘杀焉’。同一个动词,加‘之’和加‘焉’,意义也不同。”作为常识,这一论述,有悖于语言实际。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