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2012,(Z1):119-130
互联网上的风向标人物最有力影响着舆情的方向,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传统媒体中也许并未引起注意,并未获得足够话语权。关注这些风向标人物的意见和观点,对于更好把握互联网舆情是一项必需的功课,是每一个为政府提供互联网舆情服务的机构必须研究的内容。下面列出的在互联网具有意见影响力的人物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样一个名单是基于机器搜索排序,本刊把他们的姓名列于此并不代表我们对他们言论的支持或者反对。排名不分先后。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一部分人用思想和知识影响互联网世界,另一部分人则是用行动。他们中也有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一个盛世最伟大的标志之一就是丰富的话题和激烈的辩论,允许别人和你有不一样的意见而不加以迫害是一个健全社会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将大众带入全媒体时代,也将高校网络舆情推向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关乎校园的安全稳定,也关乎大学生对高校声誉的评价、对自身行为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社会的情感投射。本文以梳理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作为逻辑起点,厘清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掌握舆情治理的主动权、遵循舆情回应的基本原则、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提升舆情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素养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新兴媒体高度发达,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并准确研判互联网金融舆情,对监管者、经营者及投资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舆情监测和研究工作已起步并初见成效。存在的问题有:舆情的概念被误解或被泛化;监测和研究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舆情监测和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应对之策包括舆情搜集,专题性与综合性并重;舆情警示,提醒特定对象防范风险;舆情把脉,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舆情解读,用互联网思维来分析研判;研究优化,提升互联网金融舆情研究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之间的关联,提出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抓取了2014—2018年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网络舆情相关文章的关键词,构建高频词的共词矩阵,使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词聚集成7个类团,并采用战略坐标图揭示类团内部及类团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传播的仿真建模,基于大数据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突发事件、公共热点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等7个领域。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对舆情传播中个体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微信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舆情的研究较少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个体情绪认知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等是潜在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政策态度,网络舆情的传播受到了政策沉淀和认知定势的双重影响。在延迟退休政策问题的建构中,网络舆情是在官方行动者观点和声音的“准刺激”以及网民自身对延迟退休问题的错误认知或非理性认知定势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反思后的启示是: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应对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变化异常敏感,他们需主动关注网络舆情变迁趋势,提升网络舆情回应的有效性并注意警惕“塔西佗陷阱”,专家学者需密切注意自己的观点经由媒体报道后的传播效应并予以准确表达。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互联网的国家,同时也是互联网强国,其在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方面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模式。其经验模式对我国有以下启示:完善网络舆情的法律管理工作,加大网络舆情技术监控的力度,倡导"自律"与多样化差异性管理并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其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移动互联网舆情具有跨时空性、泛在性、强互动性、零时延性、群体极化性、井喷型爆发等特点.在舆情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舆情的表现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于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以把握舆情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风向标和睛雨表.能否正确、快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关乎到高校教学环境的和谐、稳定.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多途径入手提高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的意识和处置能力,建立一个制度监管、技术支撑、队伍管理的“学校——辅导员——学生——网络”多维互动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的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的呈现日益显在化,教育舆情的类型日渐多元化,教育舆情的演化日趋复杂化;与此同时,教育舆情处置面临着教育舆情风险不确定性增大、教育舆情冲突破坏性加重、教育舆情危机化解难度升高等诸多新挑战。应该针对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生成与演化各阶段的特点,做好教育舆情态势的识别与研判,抓好教育舆情风险的预警与防范。同时,明确教育舆情危机应对的责任主体及其处置权限;及时发声,回应社会关切,掌控舆情走向;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平息舆情危机;妥善做好相关善后事宜,防止舆情反复及次生舆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控制不良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管理者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依据互联网的特点,探讨如何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以及如何疏导舆情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空间舆情的防控和治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互联网本质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以互联网舆情的自组织演化为视角,运用AMOS和SPSS软件对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进行实证调研,并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均对网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倡导的舆论导向、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意见领袖的舆论观点、网民以及第三方力量的介入都将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基于我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舆情防控经验,自组织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强化媒体协作关系、保持舆情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注重引领网络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更广泛。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涨落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舆情热度涨落规律,明晰影响舆情涨落的深度原因,同时也能够为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发展阶段的划分、舆情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互联网虽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为舆情研究者提供海量的数据,但是,互联网获取的数据样本并非随机抽样,数据代表性的问题,使得研究者对这类数据的可靠性存在质疑。使用多层次回归和事后加权方法,调整互联网获取的数据,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舆情估计值,重新分析甜党和咸党粽子口味地盘大战的例子中,结合从新浪微博自动抓取数据、分析文本的技术,实现特定议题舆情的自动采集,并提供回归调整的完整过程。本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推广到其他的舆情主题。  相似文献   

15.
张博聪 《国际公关》2024,(4):191-193
相较于现实社会,互联网环境下的虚拟社会中公众发言门槛低、发言机会多。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更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由于社会经验匮乏,思想不成熟,容易发表过激言论。高校应当肩负起舆情监控职责,发挥舆情监控作用,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水平。本文从目前网络舆情现状入手,总结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构建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以提高大学网络舆情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们通过网络浏览新闻、传递邮件、互动聊天、网上购物、网上评论等,企业组织通过网络进行订货结算、财务管理、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政府通过网络进行政策宣传、新闻发布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都越来越依赖、借重互联网,网络空间己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虚拟社会。另一方面,互联网详细记录着各阶层人员、组织机构网上活动的痕迹,互联网准确反映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现实情况,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的背景资料和动态信息,一记录着社会活动、现实事件、舆情社情的发生、发展和趋势。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和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体的网络行为,使互联网正在准确反映和记录着现实社会的各种舆情动态。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表达诉求、发泄情绪、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的新情况给高校学 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以实际案例为 据,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高校学生工作者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对舆情社会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澄清舆情社会内涵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准确地把握社会舆情的核心和价值所在。从历史上和当代中国对“舆情”的运用看,舆情的基本内核是民众态度,而客体应限定在社会政治方面。同时,在与相关概念辨析中,舆情处于民意范围内,又与舆论有交叉,它是普通民众对政治人物和事务的各种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倾向的集合。舆情主体类型多样,其核心部分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因此,舆情呈现出稳定和易变、理性和情绪化、积极和消极等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9.
深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形成因素,界定重大疫情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明确重大疫情事件网络舆情主体、客体、互联网媒介及特定社会环境中相关因素的特点及作用,提出重大疫情事件网络舆情精准导控对策,以提升政府对于重大疫情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营造特殊时期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论文对2007—2010年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热点事件的特征分析,发现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在网民数量持续攀升、权利意识不断提高、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围绕热点事件的发帖数量有较大增长,呈波浪状不断上扬的发展态势;跨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城市越发达越受网络舆论关注,并向级别更低县级转移的趋势;互联网成为网络舆情独立源头,微博客等新兴网络平台发展迅猛,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推动放大舆论。在传播过程中,互联网从舆情事件的发端,到推波助澜,再到最后舆论主题的形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