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乡土小说的诞生是伴随着五四运动对于人性的启蒙开始的,乡土中国更是给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无限的思考空间,以至于许多离开了乡土的人对她依旧是念念不忘,在偷来的半刻闲暇时间也不忘诗意的栖居于乡土。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秦腔》,我们看到文学正是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着社会之兴衰、人情之冷暖,思索人性与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依托。基于此,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理想型的传统社会。乡土中国在国家-士绅-农民的基本社会结构下,呈现出乡土本色、差序格局、无讼等特征,并在这些特征的维系下得以有效运行。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已无法回归,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被国家-代言人-农民所取代。乡土中国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质变,表面上看,虽然“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但是乡村社会的底色尚在。在学理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所展开的讨论作出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唐仕春 《21世纪》2000,(6):44-46
眷怀乡土本是人之常情,但中国人对乡土的关怀却是较世界上任何民族都远为深厚,于是以乡缘为纽带的一些同乡组织如会馆便应运而生。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师及各地所设立的机构,它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由于传统中国业缘与乡缘常常相联,纯行业会馆不是很多,所以大多数会馆都与乡缘有关。中国的会馆最早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在大陆,会馆财产于1956年被政府接收,其历史才告一段落,前后共存在500多年。明清时期的会馆有为科举考试服务的试馆、为工商业服务的工商业会馆、为学徒或者手工业工人服务的工人会馆,此外…  相似文献   

4.
现在地方上流行的、大家经常接触到的“乡土研究”这个说法,虽然广为人知,并且由来已久,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由于地区和参与、从事的人不同,在所做所言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分歧。对于认真思考的人来说,应该考虑全体成员究竟如何理解乡土研究和怎样实践是不是最根本的问题。与此同时,乡土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进行乡土研究能不能直接推动今天的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运用乡土美术史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倩感的需要,是培养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乡土美术史料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运用,应掌握教学内容整体性原则、教学条件可行性原则、教学方式的专题性原则、教学主体的实践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论者早已经注意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存在和影响。但是对于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或者就乡土小说研究乡土小说 ,或者还缺乏文学史意识。这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尚未实现从现实性批评完全转化到历史性研究这样一个必须转化的过程。本论题讨论的要点是 :思考五四时期中国乡土小说与五四精神的相一致性 ,以便回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乡土小说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整体特征以及农民的行为逻辑做了详尽的描述.那么如今的农村社会结构还具有这些特征吗,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模式经历了怎样的改变呢,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市对农村的影响不断加大以来,农村的乡土性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9.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教授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以及与当代社会科学中若干重要理论的比较,探讨了《乡土中国》中的概念是否仅仅属于"乡土中国"的问题。本文认为,费教授提出的若干概念,具有超出"乡土中国"的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土小说史》是丁帆乡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部书中,丁帆对中国乡土小说理论进行了建构,他不仅对乡土小说概念进行了重新阈定,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并以此作为评判乡土小说的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丁帆却未能始终坚持这一标准,随着乡土小说各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变化,丁帆的衡量标准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土小说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从祥林嫂、阿Q等典型形象到小二黑、小芹等人物的思想、性格、生活观点的变化,从生佑亭到新时期的陈焕生等形象,无不反映了中国农民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巨变,但这些形象作为中国农民.他们本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文学推动作用.中国21世纪乡土小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应是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概念里,人们读出了“土”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所说的“土”是进入农业生产的土,是包含了水肥、有着丰产能力的土。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适宜的植物各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动,靠土吃饭,为了从土壤中获得生存,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的传统土壤认知体系。在农田的营造过程中,治水是一项核心内容。那么围绕这项劳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获得了各异的“共同领会”,继而在定居的家园中认同了“自我”,区分了“他者”,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地连接仍是紧密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土分离日益成为一种乡村事实,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促使时人去重读乡土中国,并深思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土中国叙事"这一概念当下虽然深受学界的青睐,但尚没有被认真界定过。这一概念在当下研究中浮出,是因其融合了"乡土"和"中国"这两大价值元素,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审视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乡土社会及文化问题的文本类型的需要。基于此,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这一概念,充分利用"乡土"和"中国"的组合可拓出的多方面的意义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应该包含以农村农民为呈现主体的"中国之乡土"叙事,而且应该包含以传统乡土社会文明为呈现主体的"乡土之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其对乡土中国的"启蒙主义"观察和童年对中国农村的深刻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形成了"病中国"与"桃源乐土"的两种不同认知图景,通过审美的方式建构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国农民形象——愚昧农民与纯朴农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想象和建构中国农民的第一人。鲁迅对乡土中国、中国农民的两极审美认知图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囿于现代性的思维模式,鲁迅"桃源乐土"之"纯朴农民"的审美形象类型处于遮蔽状态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乡土诗是指乡土人写的诗,还是指写乡土的诗,抑或指乡土人写乡土的诗?迄今仍无定论。我们以为无须在这歧义丛生的称谓问题上纠缠,凡是以乡为方圆、以土为特色的诗皆可称为乡土诗。按这一标准去考察中国诗歌史就会发现:乡土诗不仅渊远流长,而且阵营壮观,诗骚以降的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苏轼、杨万里等大家无不做过出色的乡土歌唱;即便只是三十年的现代诗沃野上,也耸立着一条迷人的风景线,康白情、艾青、臧克家、苏金伞、吕剑等营构的首首情文浑然之作,如秋野里束束成熟的稻谷,散发着夺人的馨香,以往因诗学观念偏狭,我们实在太小视了它…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小说与3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牢牢把握住了几千年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整合而成的中国人的传统生存状态 ,其小说把“恋土”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 ,将普通中国人展示在西方人面前。同是以农村和土地为题材 ,赛珍珠的小说与 30年代的中国乡土小说在创作角度、思想内涵、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旨在为解读赛珍珠小说和 3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时期,它规定和塑造了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而规范的习俗性、权威的道德性和司法的政务性这些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的典型特性,决定了乡土法律人必须具备的知识、品格与技艺。龙进品法官的工作对此作出了展示,也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中,学生的知识构成、个人品格养成和专业技艺培养提供了范例。培养大批龙进品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将有力地提升乡土社会的治理效率与质量,推动中国的法治事业。  相似文献   

19.
“衣锦还乡”,在中国由来已久并深入人心。这个现象潜藏着四个方面深层的文化意蕴:反映古代服饰制度的等级化内容;反映背井离乡的普遍性现象;反映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反映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衣锦还乡,是中国人的个体奋斗梦想,又是奋斗的原动力。合理发挥传统文化特色对个人、国家发展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