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念孙 《学术界》2004,(1):263-266
这里所谈的文学空间 ,不是指文学作品描写生活的空间 ,而是指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精神形态 ,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一 )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学 ,其存在和发展都包括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两个方面。所谓纵向延伸 ,是指既往文学如何影响后世文学 ,后世文学如何沿革传统的承传、流变历程。对这种文学发展形态的研究 ,人们一般比较注意 ,取得的成果也较多 ,如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史论著 ,大部分都是这方面的考察和探讨。所谓横向拓展 ,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 ,由彼此封闭到逐步开放、由相互隔绝到频繁交往 ,从而使…  相似文献   

2.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如今“,魔幻现实主义热”已经消退,但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响仍然存在。在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误读的问题,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关系问题,如何借助外来文学独辟蹊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明辨将对今后的中外文学交流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找寻民族文学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张明 《中州学刊》2002,(4):84-85
在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中 ,不仅存在着文学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横向交流 ,而且还存在着读者与读者之间 (包括当代读者之间 ,当代读者与以往历代读者之间 )的纵向交流。正是由于后者中出现的历史阐释与当代解读共聚当下的对话交流景象 ,才使得文学意义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不断发生变异的“效果历史”状态之中。这种在变动中实现的意义变异及增殖恰恰就标志着意义阐释走向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哲学在它发展的历史中,一部分从本体论出发展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另一部分从认识史的角度讲哲学对社会观念诸形态的关系。前者是“纵向”研究,后者为“横向”考察。这是构筑哲学历史的基本框架和与其相应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所谓“纵向”,就是追溯历史长河,探究哲学、哲学范畴、概念及其学派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所谓“横向”考察则要以哲学为主体,在意识诸形态内互为比较研究。如果说纵向研究的实质是“发展”的话,那么横向考察的实质则是“关系”。由于任何哲学的发展都不是单线孤立的程序,它必然与一定历史条件的政治、法律、科学和宗教等观念形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互为渗透而合成某一时代的意识形态。因此,哲学史既要研究哲学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又不可忽略哲学与观念形态之间的驳杂关系。本文依此方法,试就哲学史与宗教的关系,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已匆匆走过将近30个年头,作为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寻根文学”无疑是颇受关注与争议的。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关注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作为意识形态表征的“民族性”向“民间性”的转化,另一是不可逆趋的“现代化”大潮与“本土化”的对峙与互融,在这纵向“过渡”与横向的“移植”之间,“寻根文学”完成了“新时期”文化坐标的突围与重构,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将“新时期文学”推向更为开阔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6.
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文化,其构成因素既具有纵向的民族、历史的沿袭、承传方面,也具有横向的民族、地域间的交流与融化方面。从纵向的方面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这也就构成了各种文化的差异及各自独有的文化精神内涵;从横向方面看,各种不同的文化又会有着程度不同的共性的东西,这种共性的东西往往又促成各自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文化的发展与变异。  相似文献   

7.
杨明洪 《学术界》2023,(3):28-44
从结构属性出发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是新的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鲜明的结构属性,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解析为三重关系:第一重关系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横向关系,第二重关系是“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纵向关系,第三重关系是上述两重关系所形成的嵌套关系。对一、二重关系来讲,它们各自推动建设的愿景逻辑、使命逻辑和实践逻辑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对第三重关系来讲,价值伦理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共同性和共生性形成,这继而又决定了第一、二重关系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由此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三重嵌套关系。而作为人口占多数的汉族及其文化在塑造这三重嵌套关系中起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面临的认同分化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在这里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横向的阶层分化: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走到哪里,文学的河就流到哪里,这话一点没错。如今世界华文文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而受文学研究界注目,但是与此有关联的另一种文学的崛起——华人英语文学尚没有被充分注意到。这除了语言的障碍之外,可能是由于这种文学太“边缘”了。但是,从这种文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华人文学——从华文文学向英文文学——的延伸,更看到了人性和文学在文化大交流时代的变异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学”与全球化文学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谈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问题时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 ,并认为“全球化”在文学领域就意味着出现“世界文学”现象。歌德的“世界文学”建立在一元论文化观念之上 ,是对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和前景的期待 ,而非简单的全世界文学的集合体 ,其文化关系背景与当下的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当下以经济领域为基点的全球化 ,反映了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广泛的经济实体间的相互反馈与对话。相应地 ,当下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交流和相互影响 ,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抗 ,而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反馈、影响和对话  相似文献   

11.
王志耕 《中州学刊》2003,1(6):72-75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交流与生活、文化形式的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或潜在、或表象地对接受主体产生多层面的影响。中国古代语言、文化对日本文化、精神及生活史方面的影响即如此。这种影响 ,大多是以语言为载体实现的。语言和文化的纵向交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史 ;横向交流则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交流史。其交流的规律 ,总是像大河流水 ,由高处流向低处 ,从阶段性的先进流向阶段性的滞后。为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 ,无论何时 ,我们对外来语言和文化都应该采取有选择的、积极的姿态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模仿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乃至近乎残酷的今天,模仿与创新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两大词条。其中,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尤以创新为甚。从本质上讲,前者强调知识的横向拓展,即在全社会得以传播的过程;后者则侧重于知识的纵向延伸。正是通过这种知识同时在广度与深度上发展延伸的交叉网络的关系,社会发展才得到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土地市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并发挥作用,各子市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级市场是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经营和进入流通的第一个环节,它反映了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纵向经济关系.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的延伸和结果,它反映了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中的文化批评出现是全球化的文化类型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 ,文化研究中相当重要的是以文化形态模式来研究文学 ,这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种有普遍性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互为逾越、互相交流是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主流 ,而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谓的“文化冲突”与对立。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是阻碍文化逾越的障碍 ,这种观念影响了部分中国学者 ,形成对于东方文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自卑 ,盲目附合所谓“原始思维”的谬论 ,或是相反 ,形成本土主义的自我中心 ,都是不可取的 ,以新辩证观念来研究世界文学间的文化关系 ,是当代中国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认识新中国三十年文学走过的艰难历程?怎样评判这三十年文学发展的是是非非?虽然有关这方面的专著、教材已有不少,但陈墨不囿已有成果,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扭曲、变态的三十年文学》即是他对当代文学史研究方面作出的独特判断(该文认为,这三十年文学一方面表现在“历史的扭曲和变态”在客观上必然导致文学的扭曲和变态,另一方面,文学家心灵的扭曲和变态则是它的主观上的原因)。尽管作者持论远非称得上全面,不过该文的思路和一些观点,却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发生的。所以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不仅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成为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而且对“五四”新文学也起到了催生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郭延礼先生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这部44万字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成为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的作者具有开放性的研究视野,他没有把近代翻译文学看作一个封闭…  相似文献   

18.
文学--心灵的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实际存在、不断赓续并相互影响着的文学本身,而人类文学的发展则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所谓纵向发展,是指文学所表达的主题和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文学自身的理念和形式也会随表现内容和审美观念的演变而变化。所谓横向发展,是指不同国家的文学相互影响、彼此借鉴并逐渐汇聚为世界文学大潮的发展过程。文学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认识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确认经典作家及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颖 《中州学刊》2003,(6):75-77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