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农"问题及其理论,是中国所特有的。其作为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既是突出的实践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如何认识"三农"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解决农民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把农村、农业问题的解决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如何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和军队的建设;发展农业的步骤和方向等问题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三农"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这些基本理论观点,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中国社会的出发点;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从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实事求是"是这些理论观点的思想基础;民主制度是对"三农"问题认识和决策的重要制度保障;尊重农民,保护农民的利益是形成正确的"三农"问题认识和决策的前提。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农业国家,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自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尝试,这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党日后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以及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也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内容,这一理论在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当代中国严重存在的"三农"问题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仍适用于当代中国国情,并着重阐明了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青运动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青运动是2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它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密切相关.毛泽东认为,农村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是吸纳性最大的劳动群体,农业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通道,因此,提出面向农村的就业方针,并以运动的形式付诸实施.毛泽东在考虑青年就业问题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而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和难题.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中国革命主力军、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道路、方向步骤,农村工业化,城乡协调发展,农民利益等一系列涉及"三农"问题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世纪以来,韶山农村中流传着少年毛泽东同情贫苦农民的故事多达数十个。上世纪60年代初,笔者参加筹备“韶山毛泽东同志陈列馆”工作时,曾对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做过2年多的调查,亲闻韶山老人讲述少年毛泽东同情贫苦农民的故事,这里仅举几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关于农民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具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之一。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仍适用于当代中国国情,对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民问题,是中国政治家和学者们治国论道的理论和实践基地。毛泽东关于农民的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拨开中国“三农”问题迷雾的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近年来,学者们对此开展了许多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温锐著,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处理得好坏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毛泽东一生始终关注农民利益,所以在他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发挥.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们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看“三农”问题能否理顺,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利益问题,分析了毛泽东惠农思想的内涵,以毛泽东惠农思想为基点,指出这一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毛泽东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周忠瑜李大钊、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又都是中国共产党中较早且又较深地重视、研究农民问题和领导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他们在大革命时期,特别是从1925年下半年起曾发表了不少当时在农民问题上具有最高认识水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转形”与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9,29(1):125-130
生产领域是新技术出现的起因,但技术创新本身却是在R&D领域创造出来的。生产领域涉及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R&D领域涉及科研办、R&D方式与社会关系。因此,创新与生产力、制度、生产方式、科研力诸因素紧密相关,这些因素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商品价值的"转形"和价值构成,从而引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与探讨,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9.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因为它是凝聚人心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 ,而验证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现实标准 ,主要是看是否形成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和使受教育者不断增强“四信”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定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水是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思想,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环境,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