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笺《诗》,每有所获即随手录于纸端,零思碎感,异时整理一过,辄成篇帙。这些陆续写出的东西,既无任何系统之可言,又未必有关宏旨。下面试就《鄘风·载驰》的诠释问题,谈一点浅见,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  相似文献   

2.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观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自在、适性、逍遥。  相似文献   

3.
宋应星的著作,除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外,传世的还有明崇祯刊本《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四种,合订一册,藏江西省图书馆。一九七六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书名《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思怜诗》共五十二首,其中《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卷端有宋应星作的《思怜诗序》,序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宋应星的传世著作除《天工开物》这部科技名著外,尚有《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四种明刊孤本。其中,《思怜诗》由十首《思美诗》和四十二首《怜愚诗》组成,反映了宋应星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是研究宋应星和明末社会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正>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诗。全诗三章章四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序》云:“《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近代研究《诗经》者都不同意《诗序之说》。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说:“这首诗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袁梅先生的《诗经译注》说:“这是周代一个小官吏,苦于差役纷繁,他没早没晚地替官府当差,使他寝食不安,满腔怨恨。这首诗反映了周代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等级制度造成的上下差别与对立。”高亨先生  相似文献   

6.
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乃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名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关于此诗首句中的“床”字在解释中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认为“床”指的是眠床或卧具,有的人认为“床”指的是凳子,未有定评。笔者近日翻阅《辞渊》,知“床”字还有“井上围栏”之义,再对照《静夜思》,觉得将其中的“床”字如此理解似更准确熨切。我们先从《静夜思》之外寻求佐证。古乐府《淮南王》篇云:“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埂汲寒浆。”又南朝梁武帝《双桐生空井》中有“银床系辘轳”句也可作为旁证。李白的《长干行》诗中也有…  相似文献   

7.
王重民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八○年第三辑中,发表了原在敦煌卷子内唐人的一批佚诗,内有高适的五首诗,其中四首,为研究者所经常引用。余下的一首,却不被重视。而这一首,虽然无助于高适生平的考证,却突出地表现了高适的进步思想,是研究高适早年思想意识的重要资料。这首诗,就是《双六龙赋送李参军》: 有物兮四方故城,六面砥平;白质黑文,花攒星明。主张尔手谈,决断尔心争;推得失似关乎天命,而消息乃用乎人情。若行之尤、思之精,虽邂逅而小比(屯),必指掌而大亨。李侯李侯保令名,无怨(?)于垂成。朝影入平川,川长复垂柳。明年 (傥)有一掷分,君不先鸣谁先鸣! 双六龙,可能是一种近似双六的博弈之具。玩这种游戏,亦有卜测命运穷达的用意。《唐文粹》卷94有两篇文章,可作参考:一是房千里的《骰子选格  相似文献   

8.
去年上半年,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樽本照雄先生等来上海访问,曾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一份复印资料;因我在写关于秋瑾的剧本,复旦顾易生副教授又用以赠我。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题曰《沪上有感》: 微雨生新凉,仲夏如深秋。鸣蜩敛夕音,熠燿迎风流。群居情不孤,心迥境自幽。宵空起清吹,离思方悠悠。岂伊川涂(?),念此躔运遒。频年婴忧瘵,憔悴忝嘉猷。翩然冀遐征,投袂涉长流。真契始尔萌,外物迫相尤。洪川无苹藻,何以别沈浮?高岑尽馨芬,何以别薰莸?微生信有区,人理谅难侔。既警素丝泣,鲜复歧路忧。吾生自有涯,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所存在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大而时代、地理、作者以及诗篇本义,小而名物、训诂等,自来说诗者就有许许多多的分歧。即如本文想要考辨的《既醉》篇,论其时代,自郑康成《诗笺》以为“成王祭宗(广苖)”的诗,汉以后的学者多宗郑说,很少异议。但是,按其词句的调畅,韵读的流利,与其它诗篇以及周代《金文》中可以辨认出时代的韵文相互印证,则此诗的著作时代不能早于西周末期。再就其章法结构上的技巧考之,全诗共八章,自第三章起,每章的首一句,都是承接了上章的末一句再加以变化,蝉联而下。  相似文献   

10.
别诗一首无名氏 结发为夫妻①,恩爱两不提。 欢娱在今夕,燕碗及良时②。 征夫怀往路③,起视夜何其④? 参辰皆已没⑤,去去从此辞⑥。 行役在战场⑦,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⑧。 努力爱春华⑨,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⑩,死当长相思。 【说明】 《别诗》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的五言诗,经近代人研究,断定不是苏李的作品,作者已不可考,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这些诗大都写朋友、夫妇、兄弟之间的离别,总题为《别诗》。 这一首是征夫辞家别妻的诗。《玉台新咏》卷十收入此篇,题目就作《留别妻》。大意先述平时的恩爱,次说临别难舍,最后…  相似文献   

11.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旧题为唐杜牧作,近日报纸有人提出此诗不见杜牧诗集著录,而始见于宋人所编的《千家诗》,我读后拍手赞成。 我说,这首诗读来流利和谐又通俗易解,似乎有点像出于“老妪都解”的作家白乐天手笔,绝不像杜牧之,试把杜的几首著名之作,如《江南春》、《赤壁》、《泊秦淮》、《题桃花夫人庙》、《赠别两首》、《南陵道中》、《遣怀》、《叹花》诸什相比,觉得风格不类,虽然都只是四句,但其中多含曲折纡回,耐人寻味,不像《清明》那样一气下来,倒反而和宋人诗“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同一类型,所以,这首诗绝不是唐人之作,更不是杜樊川之作可以肯定。独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朱淑真咏项羽一首诗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论坛》1992年第7期所载黄嫣梨先生《宋朱淑真咏史诗十首述评》一文,认为《咏项羽》这首诗表现了朱淑真的“宿命思想”,反映了朱淑真对项羽失败原因的错误认识。这种观点,我认为不够恰当。朱淑真的诗是这样的: 自古兴亡本是天,岂容人力预其间。非凭天与凭骓逝,骓不前兮战已闲。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对“天”的解释.“天”的含义,在古代是特别广泛的,古人常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难以掌握的运动规律,不可思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同志非常感谢你日前来信,对一九七六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三期上我那篇《读鲁迅诗<自题小象>和<湘灵歌>》拙作中有关《湘灵歌》部分,提出了一些意见,促使我重新学习鲁迅这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光辉作品;重新思考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首广为传诵而大家意见颇为分歧,的确存在着不少难点的诗。首先是关于《湘灵歌》的时代背景和地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在游历甘肃时写下了一首名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篇。但是,多年来对这首名作在理解和注释上有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诗中的“孤城”、“杨柳”  相似文献   

15.
收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历来都认为是汉代的乐府古辞。这首诗是这样的: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一诗,学术界曾发生过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首诗写的是妇人思夫,还是女子盼嫁。争论的结局,似乎是前一种主张获得了胜利。所以今天解释这首诗,几乎形成众口一词一边倒的局面。例如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说:  相似文献   

17.
回忆张维华先生赵捷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这本来是东汉蔡邕作的一首《饮马长城窟行》的古诗,描写的是汉代男子征戍边疆,其妇人思念丈夫,悲其饮马长城窟的劳作之苦。但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时,就想起了教过我秦汉史课的张维华先生,他曾经...  相似文献   

18.
《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商颂·烈祖》:“既载清酷,赉我思成。”这两句诗里的“思成”,历来不得其解。朱熹《诗集传》说“思成未详。”郑笺关于“思成”的解释虽然多被论者称引,但是联系到上下文的诗义却扦格难通。郑玄说“安我心所思而成之,谓神明来格也。”把“思”“成”均解为动词,而这两句诗里“绥”,“赉”无疑也是动词,这样一来两句诗义便令人莫名其妙了。这两句诗里关键是“成”的释解。“成”就是汤。汤在文献中称谓很多,《酒诰》、《多士》、《多方》,《君奭》、《天问》、《史  相似文献   

19.
李白《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中说:“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学术界迄今普遍认为,这首诗是李白游长安时作,只是在具体年代问题上有分歧。旧说认为作于天宝初年李白待诏翰林后期,近些年来提出的新见主要有两说。一说作于开元十八、九年第一游长安期间,二说见于李从军《李白三入长安考》中: 既云“三见”、当有所指。过去都把“三见秦草绿”泥解为李白在长安三年、见泰  相似文献   

20.
孔子提出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命题,具有丰富的实用性和智慧性特点,它包含了"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与"不愚"的智慧之光。围绕作为诗教核心之"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孔子的诗教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强调事物发展的适度性,提倡在矛盾对立中谋取适中的状态,强调在诗教、礼教的规范中实现政治、伦理的有序化等。反映在《诗三百》的教学过程中,孔子既重视对《诗》的政治化、伦理化利用,也坚持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雅言"的教学,并将讲授《诗》中的古义、本义与强调引申发挥的用《诗》精神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先秦《诗三百》教学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