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薛瑞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柳永为北宋词坛一大家,然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木文考出柳永参加省试与殿试的具体年月日以及试题与考官。并考出柳永为三等进士及第,非出身或同出身。进而证明其初仕为睦州推官,是以等授官,非大材小用。作者在其《乐章集校注》中曾考出柳永有赠蒋堂与滕宗谅词,此文又考出此二人为柳永省试时之封印官,亦可证柳与蒋、滕之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介民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6)
比较文学(littera ture comparee)这个名称最先使用并被作为许多讲座的讲题是在法国.据法国提格亨(Pwan Tieghen)所著的《比较文学论》和日本野上丰一郎所著的《论比较文学》记载:一八二七年维勒曼(Villemain)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就用的是这个名称.一八四○年人们用这个名称著了好几部书,并逐渐被普及.《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法国的洛里哀(Loliere)认为:一八八六年英国的波斯奈特教授(Prof H.M.Posnett)就用这个名称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稍后,加里福尼亚大学教授盖雷(C.M Gayley)发起《比较文学研究会》,开始了文学类型式文学运动的专门研究.苏联萨马林认为, 相似文献
3.
赵红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6-31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4.
邱久荣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单于乃秦汉时匈奴最高酋长之名号,然而魏晋时期,单于名号不仅不独为单于所有,其内涵与外延皆发生变化,并成为十六国政治制度史重要问题之一,亦是十六国核心问题之一。由于文献记载缺漏甚多,不易见其大端,兹就笔者掌握的材料整理如下,恐未能条贯清楚,故云杂考。 相似文献
5.
李之勤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西南,紧邻中苏边界的苏木拜河东岸,有一座格登山。山上有一座清朝乾隆皇帝为纪念格登山之战而建立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俗称为格登碑。格登山之战发生在乾隆二十年(公元一七五五年),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中是一个重要战役。在这个战役中,清将阿玉锡等三人率锐卒二十二,夜袭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的大营。准部惊溃,降者六千余人。达瓦齐率残部少数人马逃往南疆,为乌什城 相似文献
6.
姚合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希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
中晚唐诗人姚合,因创立“武功体”而名重一时,世号“姚武功”。在当时名家辈出,百卉争艳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对后世许多诗歌流派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多年来,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关其生平的资料既十分缺乏,且又多疏漏和失误。故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姚少监诗集》,并旁征诸书,撰成《姚合年谱稿》,初步勾勒了姚合生平基本概貌。这里仅就其身世所考订的若干问题,摘录数则,厘成此文,为研治中晚唐诗歌提供资料,并祈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费秉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饮马长城窟行》本辞探实收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历来都认为是汉代的乐府古辞.这首诗是这样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相似文献
8.
记得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郭沫若曾无限感慨地说:“鲁迅是我们中国民族近代的一个杰作。”其实,他自己亦何尝不是我们中国民族近代的又一个杰作呢。对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也应当包括搜集、考证他的生平事迹。为此,本文杂取郭沫若数事略加考述,以求订正一些误记。一、关于《三叶集》首尾二函的作日《三叶集》是一九二○年一至三月间郭沫若与宗白华、田寿昌的通信合集,共收书信二十通,基本上按时间先后排列。第一通是宗白华致田寿昌书,信末未注明日期。如何考定呢?原信说“我又得着一个象你一类的朋友,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我已写信给他,介绍他同你通信”。而第二通即宗白华致郭沫若书,信中果真介绍了田寿昌,并表 相似文献
9.
张积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两汉四百年,法制建设斐然成章,既有益于当时,亦光耀于后世,显示了汉人深厚的创造力。汉代长治久安,政平讼理,官吏奉其职,老百姓乐其业,法制完善自是重要一因。惜汉律久佚,汉代法制之详难以尽知,今杂考三事,以见其一斑。一、诣阙“诣阙”或“诣阙上书”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冯永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苏武牧羊地 天汉间,苏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武不从,后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古今治史者多以北海即今之贝加尔湖。顷阅《甘州府志》及《五凉志书》均载有苏子卿牧羊处,与主贝加尔湖之说者异,兹录出之,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陈寅恪杂考数则刘正就我所读到的中、日、美、法四国学者的陈寅恪先生生平和学术思想研究的论著来说,日本学者代表作如池田温先生的《陈寅恪先生と日本》一文、美国学者代表作如C.H.Wang先生的《Ch’enYin-k’oApproachestoPoetry... 相似文献
12.
战化军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5):58-60
管仲祖籍应是郑州以南、颍水上游人,但至管仲时,其一支早已迁移至齐,因此管仲早已成为齐人。管仲之父应名山、字严仲或字庄仲。管仲应约生于公元前728年,享年八十余岁。对管仲所荐五官中几个易被忽略的问题应作考辨。 相似文献
13.
计全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正> 王维籍里考辨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本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居之处,王维少年时期当亦居住在那里的。 相似文献
14.
詹亚园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9(1):23-25
赵湘是宋初重要的晚唐体诗人,而其生平履历却鲜为人知。本文征引《南阳集》等旧籍相关资料,对赵湘的生卒年、行迹、赠官及赵氏迁衢等问题作了考索,初步钩勒出赵湘生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李芳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152-157
唐代佛教兴盛,佛寺众多为其显著标识。但因朝代更迭及战乱兵燹等原因,其兴废变迁、榜额改易等极为寻常,而后世史籍、志乘所载,或以讹致误,或疏漏简略,或抵牾多歧,常滋淆乱。文章结合相关文史文献及佛教僧传相关之材料,围绕创建、沿革、处所等要素,对唐代二十余寺作了辑述与考辨,纠正了一些文献记载的讹误,补充了一些文献记载的阙失。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7-22
汉魏石经包括东汉熹平石经、《典论》石经和正始石经,三者均开刻于当时的京城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汉魏石经由朝廷下诏刊刻,立于太学,供天下儒生观瞻临摹。在纸质书写材料尚未普及的汉魏时期,汉魏石经起到了统一经学、保存文化、宣扬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曾遂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卢全是中唐元和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新唐书·卢全传》、元代新文房《唐才子传·卢仝传》及《全唐诗·卢全小传》等虽有记载,然而语焉不详,且言多纰谬。如说卢全死于“甘露之变”,笔者曾撰文辨此说之诬。本文拟据卢全本人的诗作,参以其他资料,对其生平事迹之可考者再作考述,庶几对前入的旧说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8.
姑溪居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枣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又 相似文献
19.
史金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嵬名十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初,西北的党项族政权,经过其杰出的首领李继迁、李德明父子的精心治理,统治势力不断发展,地域逐步扩展。至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死,他的儿子元昊袭封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刚刚执政的元昊就表现了出手不凡的气度,在一系列政治军事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以适应这一政权实力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他的立国称帝创造条件。和历代统治者一样,元昊对名号也特别重视。他首先取消了唐、宋赐给的李姓和赵姓。自号“嵬名”氏。自此以后,西夏皇族便以“嵬名”为姓。那么,元昊为何要改姓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