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省试诗的命题在与现实政治相关的问题上非常谨慎,但在诗题的文献依据方面却显得比较随意。命题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其个人的人生遭际也常常会在题目上有所反映。命题者常以"蹈袭"的思路命题,使省试诗题目出现了"丛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受"赋题"写作模式的限制,唐代省试诗的比兴手法在写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兴沦为在诗歌末尾表达仕途热望的固定套式,比兴的使用中伴随着叙述主体、叙述视角的转换;比兴模式具有不同于《诗经》的时代特色;比兴的难点在于恰当处理诗歌题目与比兴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文取士","试诗"称谓繁多。毛奇龄谓唐代进士登第后"又有试"即"奉试";臧岳则认为"奉试"为"覆试",由此而有"奉试诗"之称。古今学者沿用不疑,但语焉不详,分析归纳不细致。实际上,"奉试"和"覆试"既不是相同的考试制度,在诗歌体制及难易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毛奇龄所指为"奉试诗"的作品,亦非"覆试"之作。唐代人创作的"奉试诗"主要包括"赎帖诗""帖经日试诗"以及其他"奉命"之作。  相似文献   

4.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表现出多层面的接受。在现存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其中存在取用原句或化用经意的区别。在题目规定下,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不仅表现出深厚的经学根底,使应试作品显得经学气息浓郁,更折射出当时儒经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在具有温柔敦厚特质的儒经影响下,偏于颂美的应试诗表现出了突出的含蓄美特征。就命题侧重而言,《礼记》堪称大端,这是与唐代尊经重礼的文化导向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计有67科会试曾以试帖诗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均由帝王钦命诗题。这些试帖诗题以经、史、子、集文献为出处,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君王之事、选贤任人、道德修养、时事内容、时令时景几种类型,不仅反映了六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爱好,更能折射出当时的文学风尚、思想文化乃至社会风貌。从命题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分析,对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唐代省试诗内容与审美风格虽以雅正庄肃为主,但同时存在着新异骇怪的现象。不仅在广义的省试诗中有传奇化命题情形,而且在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场试诗中也出现了传奇化元素。神仙故事、传奇异闻均成了省试诗写作对象。省试诗出现传奇化的原因,首先是出于对皇家歌功颂德的需要,其次体现出道家文化在国家意志中的位置,此外还明显受到唐传奇文化氛围的影响。虽然省试诗的传奇化并未成为传统,但这一新气象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范式的拓展与突破,表现出唐代省试诗创作的开放心态和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8.
唐代省试诗题可分为咏物、咏事、典故等三大类型,其或以长安春景为描写对象,或以时事节令为表现中心,或以儒道名言为主要内容,它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唐朝之思想倾向及文化风尚。研究省试诗题有助于理解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二者的关系,对正确评价省试诗作也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定广 《学术研究》2006,(2):138-141
唐代省题诗的标准并不是齐梁体格。唐代省试诗大都用常格,即唐代的律体,惟开成二年用齐梁体,属非常格。初盛唐人所谓的齐梁诗(或齐梁体)主要从内容风格着眼,而中晚唐人所谓的齐梁体格主要指声律上的不计较平仄粘对和语言上的明朗、工稳,与浮华、绮艳无关。齐梁体不应为中晚唐艳情诗的复话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0.
陈志扬 《学术研究》2008,(4):131-135
清代在各级考试中推行试律,尤其是乾隆帝的科场革新,激发出士林学诗的热情.为指导试律创作,清代出现不少试律话和试律选本,兴起了一个试律研究的高潮."试帖诗当以时文法为之"和"必工诸体诗而后可以工试帖"是当时主要的两种主张.经过几代人的历练积累,清代试律名家名作倍增,远胜唐朝,成为清人的重要标榜之一.试律工巧有余而情感不足,其品级定位不高;但虽为干禄之文,却未遭到激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习得了母语的词汇或句子,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或得到了相当的经验,进而应用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母语对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尤其是写作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对比了中英文写作的基本差异,以及如何利用及克服母语的影响,杜绝“中国式”的英文写作。  相似文献   

12.
两宋端午诗使用“续命缕”等同型意象的情况十分常见,就其写作主题而言,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以端午帖子词为代表的公共写作,诗人的眼光是向上的,目的在于颂上;二是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个体写作,诗人的眼光是向下的,更关注自身的生命感悟及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思考.究其成因,则和创作场合的不同密切相关.另外,公共写作带有仪式化的突出特点,而个体写作重在张扬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先锋诗经历了由诗意的先锋到诗艺的先锋,再转向诗意的先锋三大历程,并由1980年代的全国性的群体冲锋变成了地域性单兵突击,大学校园不再是先锋诗的实验园地.社会上的先锋诗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平民写作取代英雄写作,人性写作取代神性写作.女诗人由女性诗人变化女人诗人,迷恋真实人生.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平民化实用性诗歌远远多于贵族化审美性诗歌.先锋诗的世俗化导致了诗人写作的个人化.重视现实生存甚至急功近利的先锋诗写作虽然有损新诗,却适合当时的特殊国情.尽管当前个人化写作仍有存在价值,但不能极端地倡导个人化写作,因为诗坛既需要诗艺的先锋,也需要诗意的先锋.  相似文献   

14.
王明辉 《阴山学刊》2004,17(6):15-17
胡应麟的《诗薮》是明代中晚期一部较突出的诗学专著,学界对其研究一直不够,尤其是其体制意义,更是很少人涉及。事实上,《诗薮》在体例、结构、方法等方面建立了批评著作的新标准,对后来诗歌史乃至文学史的创作影响很大,《诗薮》可以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一部诗歌史著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口语诗在发现和表现当代社会的新的诗性方面,在修正和拓展有关文学和诗歌的定义和疆界方面,在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呼应世界文化潮流方面,在塑造新的感受力、进而影响当代文化的思想、思路和思维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基础上,对奎因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区分的批判进行了评述,说明奎因的批判并不能否认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而只是表明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是两个典型的模糊概念,因而需要运用模糊思维方法去把握它们既相对区分又相互贯通的辩证机理.  相似文献   

17.
李颀写了大量的交往诗,有一些着力于描写人,兼有交往诗和人物诗的双重性质,不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有鲜明的写作特色与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舞遗风.上古巫舞是族群意识、情感的集体表达与寄托.西周礼乐将传统的礼俗、精神、信仰等凝结为文化价值,构建了文化秩序,并以之化成天下,维系政治秩序.春秋赋<诗>言志是"礼"的交往,展现了揖让文明的新交."<诗>可以群"是孔子对礼乐文化传统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与文化理想.孔子以"仁"作为群体关系的价值原则,对<诗>作了"思无邪"的情感概括,在审美交往中提升道德,实现群体的融合,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的差异影响着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学生在写作中总是不能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英语思维。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文写作遣词、造句、谋篇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从英汉思维差异视角比较英汉段落中思维模式及形合组织特征,分析这种思维模式对中国学生段落写作的影响,并就此提出改进英语写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