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地研究陕西省人口、婚姻、生育状况及今后人口发展趋势,我们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同志一起,在1979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1978年陕西省十分之一人群的人口构成,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能力及生育状况;按不同生育水平予测了陕西省今后百年的人口发展趋势;编制了1978年全省男、女简略寿命表。本文着重从陕西省育龄妇女婚姻和生育状况方面对人口再生产过程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初婚表在衡量当年初婚水平,研究初婚变化趋势中起重要作用;也是进行地区对比、年代对比及分析初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法。但也许是由于制作初婚表需要的统计资料较多,有些资料又不易收到,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我国较大地区范围的初婚表。我国在1982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以及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口资料,使我们有可能作出1981年的全国女性初婚表。  相似文献   

3.
朱勤 《中国人口科学》2012,(4):68-77,112
文章根据公布的"六普"数据,对2000~2010年中国生育水平进行模拟推算,并与往年普查及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五普"0~14岁低龄人口漏登2 056万人,女性漏登率高于男性,1岁和7岁组漏登率最高;2000~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增长了7.86%,生育水平相对较低的35~49岁女性增幅较大;总和生育率经历了由降到升、再到稳中有降的过程,2000~2009年历年加总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48。另外,"五普"低龄人口漏登并未导致此前一些研究认为的近10年"生育率被严重低估"的结果,由普查与调查数据直接获得的总和生育率与推算值之间的平均落差仅为0.09。在生育率低走、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缩小且其年龄结构持续老化的多重影响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俄罗斯的历史人口数据,对俄罗斯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俄罗斯三次人口转型中的社会经济情况变化对人口变动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很快,人口死亡率升高,总和生育率已远低于替代水平,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总人口数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出生预期寿命不增反降,特别是男性出生预期寿命远低于女性出生预期寿命。在推动人口增长的社会经济相关措施实施后,俄罗斯人口数量仍不能增加,这对目前总和生育率已经很低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民的状况如何,代表了也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状况。人口问题也不例外。农村妇女生育率的状况也就代表和决定了我们国家的生育水平。为此,研究生育率不能不把农村妇女生育率放在首位;降低生育率,也必须把农村作为重点。 我们常说,我国人口出生率在五十年代中期和整个六十年代形成高峰,七十年代以来才逐渐下降。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也正是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的基本趋势。但是如果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历年妇女生育情况,研究生育率变化因素以及评价计划生育的效果,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有力地控制人口的增长,我们于1981年12月对该区妇女生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工作,是在完成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部署对本市妇女生育率抽样调查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和需要,与北京医学院社会医学卫生统计教研室联合组织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的同志也参加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我国劳动者能健康工作多久?退休年龄究竟延迟到哪一岁最为合理?这关系着广大劳动者切身利益因而是非常重大的政策性问题。本研究采用生命表技术编制了我国2005和2010年分性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工作寿命及健康工作寿命表,然后从劳动力健康工作的视角提出我国延迟退休的合理目标年龄。研究发现,2005和2010年,我国男女健康工作寿命都分别接近62岁和58岁。该发现的重要政策启示在于:我国当前可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女性比男性延迟退休的空间大,男女65岁同龄退休的时机还未成熟,建议我国延迟退休的目标年龄应以男性62岁,女性58岁为上限;从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退休年龄进行国际比较,若按男性62岁,女性58岁为退休年龄上限执行,那么我国劳动力的退休生涯与工作寿命之比将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政策的操作层面来看,我国延迟退休应女先男后或女快男慢,并采取弹性退休制度逐步推迟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医疗保健事业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人口的年令分布趋向老令化。从医学人口学角度,对本地区人口年令组成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医疗保健水平以及制定今后重点保健措施及服务对象。本文统计分析了长春市1953年至1980年人口总数增长率、65岁以上人口的增长率及各年令组的比例。并根据寿命表、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予测了今后50年总人口增长率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回顾性研究以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对1953年、1959年、1964年和1979年的总人口数和各年人口数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分  相似文献   

9.
一 调查的组织 受河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河北省人口学会组织数名研究人员在省内各地计划生育部门的协助下,于1980年5月对全省当年为90~94岁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了一次回顾性调查。 我们认为,对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较大规模的回顾性调查很有必要。第一,虽然在本世纪30~40年代这方面有些资料,但较零散,研究中颇感困难,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也未能补上这个不足。因而有必要再做一次调查以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或空白。第二,90~94岁女性人口是研  相似文献   

10.
有关低生育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 《人口研究》2000,24(2):78-78
1低生育率的概念与事实 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人口经历了死亡率和生育率由高到低的“革命性”转变,人口学家们称之为“人口转变”。如果从量上来刻划这种转变,一般是平均预期寿命从40岁以下上升到65岁以上,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以下。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历了这种转变。然而从发达国家的趋势看,死亡率和生育率在达到低水平后,仍然在继续下降。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5岁,总和生育率降到了1.5。因此,21世纪的来临,往往被称作“长寿时代”的来临和“低生育率时代”的来临。 “…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转变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宏 《人口学刊》2002,(5):33-36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 ,从总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和自然增长率三方面综合了我国 1990年各地区的人口状况 ,将各地区按人口转变完成程度的异同进行了归类 ,并与按生育率转变完成程度的地区划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两种地区类型划分有较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正> 人们曾经从理论上分析过影响妇女生育率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本文试图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人口城市化对妇女生育率的影响。我们以一个省(市、自治区)为一个样本,共27个样本,利用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其他统计资料,把妇女生育率、妇女总和生育率、计划生育率等作为因变量,把人口城市化各种指标作自变量,对每一对自变量和因变量按多种函数关系进行单元回归,从中挑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种函数关系来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妇女生育率和妇女总和生育率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基本相同,本文就只讨论妇女总和生育率与人口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也要论及计划生育率。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世界生育率数据表联合国秘书处人口司郭志仪译注释:△该表所列数据是1997年4月能够得到的最新资料。△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个妇女在其育龄期内平均所生的活婴总数;年龄别生育率是按年龄分别计算的生育率,即所调查年份中每千名不同年龄组育龄妇女所生的婴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低生育率问题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研究发现长表数据和短表数据对总和生育率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92,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去进度效应的总和递进生育率指标对递进生育的孩次结构进行分解,一孩递进生育率明显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提高到28.98岁,峰值生育年龄推迟到28岁,一孩、二孩平均生育间隔时间由4年缩短到3.11年。年龄别育龄妇女有配偶比例迅速下降,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育龄妇女未婚比例快速上升,育龄人群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子女的受教育预期明显不同,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育龄妇女比例迅速提高,进一步强化生育率的下降和生育水平的受教育“梯度”差别,从而导致低生育率的人口学和社会学机制的形成且保持稳定。为应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低生育率或超低生育率陷阱这一突出问题,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分析超低生育率的社会危害性,全面把握传统生育文化精髓,营造适宜生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结合各地具体实际,着力解决生育相关重点难点问题,探索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三是全面、系统和前瞻性研判中国人口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低生育率问题,促进全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生育率调查》是一项大规摸的国际调查研究计划,本文讲的虽是其中的日本生育率的调查,但也从一个侧面使我们具体地了解到国外这方面工作的一些情况,可供我们人口调研时参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17.
1982年9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一次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北京从城乡抽取了七个点,总人口为8,91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97‰.前不久,为了进一步了解收集北京市解放前夕和建国以来的妇女婚姻生育情况及编写《北京人口》一书的需要,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于1984年4月组成联合调查组,决定再抽取千分之一的人口井对其中15—68岁的妇女进行调查.我们根据随机、分层、等距抽取样本的方法,采取原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北京市抽用的样本编码取中的方法,又从城乡抽取了七个点,总人口12,254人,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31‰.调查方法与全国抽样调查方法基本相仿,调查内容稍有更改,删去了妇女情况调查表第十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总和生育率(TFR)、终身生育率(CFR)与政策生育率(PFR)的概念及相关数据分析,论证总和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直接比较。在特定条件下TFR、CFR和政策生育率会产生差异,在一个国家生育水平下降的历史时期,TFR必然小于当年49岁组女性的CFR;"超生率"、"未婚率"、"未育率"和"不孕率"的变化,决定了政策生育率与终身生育率的差异。借鉴日本经济与人口发展相关数据,可以相信由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女性有偶率下降导致的生育水平下降很可能成为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大潜在威胁。因此,当前以及今后相当的时期内,我国的政策生育率应高于1.8。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从而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在公元前,人们的寿命一般不超过20岁,在古代也最多能活到25岁,到中世纪延长到30岁,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已从40岁延长到62岁。到2004年,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男性为63岁,女性为68岁。其中,发达地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6岁,男性为72岁,女性为79岁;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4岁,男性为62岁,女性为65岁;最不发达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为50岁,男性为49岁,女性为51岁。从老年类型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用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公开出版的数据资料对该调查所反映的"近年生育率回升"结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对该调查的抽样方法、样本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及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比较,可以断定2006年调查在抽取样本上明显有偏,偏重反映了新近结婚并在户籍地怀孕、生育、哺育的育龄妇女,但严重遗漏了年轻、未婚的育龄妇女.因此,该调查显示的"近年生育率回升"主要是由于调查偏差所致,并不能代表全国的生育情况.文章分析了已婚总和生育率和常规总和生育率之间在水平及年龄模式上的差别,指出这两种口径的统计结果之间无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