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社会本体与社会转型晏辉社会转型不只是社会某个要素的变动,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跃迁。唯其如此,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就不简单地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而是始自经济领域经由政治领域深入到社会结构的深层领域:文化。文化作...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在全面的社会转型中。精神文化转型伴随着经济和政治转型而发生发展,又是社会其它层面转型的精神动力,同时最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素质,并直接地通过人的素质提升而表现出来。整个社会转型最终都要通过精神文化转型而得到反映、体现、确认与完成。因此,精神文化转型对于世纪之交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世纪之交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转型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精神文化生产方式及其管理体制的转型精神文化生产同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生产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包…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心鉴 《文史哲》2002,1(3):11-14
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世情”,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设的基本前提。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能力,创建人文精神生长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构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在经济是基础的前提下,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在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总体上应该是协调的,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必须是完全适应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具有不平衡性。本文试从文化与经济等社会一般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性关系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文化与经济等社会一…  相似文献   

5.
进步着的人类永远面向真善美。永远追求真善美。这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不仅贯穿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同样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政治无论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式,还是作为社会调节的一种机制,都是活生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既内涵着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现实的认识、服从、顺应,也内涵着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活动的自觉改造和能动选择,同时,还内涵着人对未来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是指内化在政治体系内成员的一套政治认知、情感和评价,体现着公民对政治的价值取向。它在历史和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由,借助政治社会化这一社会遗传机制而形成,是一定政治结构的基础,能够持久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态度、政治结构模式、政治的稳定和变迁。我国历史悠久,漫长的政治过程和社会生活锻铸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而言之,不外人治主义、王权思想、礼治主义、清官期盼。本文试图通过透视,加深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感知,并深化对传统文化和专制政治的认知,以助于我们在追求现代…  相似文献   

7.
政府行为模式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方式。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行为模式必将发生转变。因此,探讨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政府行为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精神生产是表现于人类整个社会过程中的生命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命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过程。处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当代中国,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一方面其产品被纳入市场机制的轨道,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作为增进人类本质力量的发展、生命价值的展现又同市场机制的规律相冲突。在当前精神生产所处的客观条件下,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日益突出,即精神生产是否同物质生产一样,适应于社会生产的经济规律和原则。或者说,精神生产的本质规定是经济的,还是超经济的。本文的旨趣在于从逻辑上论证…  相似文献   

9.
信仰决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我认为,美的特质在干,它是一种为人所创造并为入而存在的现象。美的真正蕴含和人的本质具有本体意义上的高度同一性。人正是在创造和发展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永恒地创造着美。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创造和发展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正是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途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人类创造着美。如果认为创造美的活动即是一种艺术或具有艺术性质活动的话,那么,可以说,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及精神生活活动都具有艺术的性质。当然,…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道德文化体系也进人了一个转型期。道德体系是一定社会秩序的产物并反过来维护这种社会秩序。当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转变时,旧道德体系的解体与新道德体系的重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自觉认识和顺应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搞好思想道德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一、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社会转型是指由一种类型的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的转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不是社会性质的转型,而是社会秩序的转型。它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和上…  相似文献   

11.
在评析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恢复市场竞争权威的重大意义时,学者们往往只沉湎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殊不知,它对人的生理功能优化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进化论指出:竞争,尤其是种内竞争,是动物(生物)存在与进化的机制与动力。离开了竞争,其生物体的功能就得不到维持和巩固,其种属能力就得不到优化和提高。“人天生是社会动物”这一命题标示着人具有双重属性:动物(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它作为动物(生物)的本质倾向必然保持着。既然如此,人的生物素质的维持和巩固、类属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政治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知识分子在该时期同样经历着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转型.由于急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转型而导致的知识分子与苏维埃政权的失和关系深刻、广泛地影响到了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且在客观上加剧了两者之间的不信任态度,并且反映到了未来的苏联政治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转型是以党、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为起点的整体性变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动引起的冲击和震荡难以避免地演化为政治压力和挑战。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变动构成影响政治稳定的基础变量、直接变量及中介变量。若影响政治稳定的诸变量总体上内在协调地向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逻辑相契合的方向发展,则形成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稳定;反之,则产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不稳定。构建导致影响政治稳定的诸变量内在协调地向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逻辑相契合的方向发展的支撑体系,构成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持续的政治稳定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与创新的价值评价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信礼 《文史哲》2001,(6):63-65
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能动创造的主体能力不断生成、提高、展现并由片面的人向完整的人跃迁的过程,是人类的实践观念、实践中介、实践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发展与创新的价值评价尺度则是人们在认知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多重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群体乃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的引导、规约发展和创新主体的行为,昭示社会发展未来走向的价值坐标与规范系统。人们的发展与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诸领域进行的总体性活动,因而对于发展与创新作价值评价,就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而作为价值主体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校园文化李学丽蓝海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这种社会体制的转型,必将超越经济,波及到政治、文化等领域,而作为一种区域性社会亚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将对这种社会转型作出颇为强烈的反映。由于这里人才济济,知识密集,是专门从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道德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从这样的意义来理解,我们就有理由把从原型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称之为社会转型期。但是,社会转型的主体不应该是社会结构,而必须是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实践着的人,因而,寻求社会转型的意义必须要着眼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目的,即人本身。并把转型的意义视为当社会生产力提出质向发展的新要求时,历史的实践主体按照确认的“发展逻辑”,以求实现社会演化的过程。所以,在转型期,人的存在方式必须自觉地实施从依赖经验向依靠理性的转变。由此看来,社会转型孕育着三…  相似文献   

18.
技术并非是抽象的、孤立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负荷科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化意涵;技术并非是自主的、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价值,并且渗透着伦理。技术不仅具有物性,而且充满着人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技术不仅具有“真”、“善”、“美”,而且三者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受政治、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开始嬗变;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价值嬗变--从"功用性"到"意义性"成为一种必然.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价值嬗变对教育自身完整、教育中的人之完善及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生存的,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实践因此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消除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改变了自然属性.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是压制、扼杀人的生物性需要,而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并不断提高这种需要的质量和水平;“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人的本质的不是生物学上的类,而是社会关系,即使是人的类本性,也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再塑造;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又生成于人的活动中.社会关系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时间,才能获得“价值生命”,只有通过占有自由时间,才能获得自由个性,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