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降,后现代作为一套价值模式,一种文化理念,正驱使作家创作价值观念的内省和转变以及文学价值的离弃。作家沉迷于本能欲望的抒写,身体遂成为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进入新世纪,文学创作在一些行家看来进入一种绝境并发生蜕变,但有一股暗流却引起学界的关注并给予审视,那就是文学默默转向令人痛心的底层生存角落的抒写。底层写作者笔下的人物饱含着生存的渴求与困顿,踽踽独行于人生艰难而又披满荆棘的求生道路上。一道凄凉的风景给底层求生者带来的是生存欲望的执著追求,生存的欲望话语进而成为新世纪底层文学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底层写作"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讨论热烈的文学思潮,大批作家和作品的出现成为当代文学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这场尚未成熟的思潮给当代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可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文学批评应在此过程中担负起尤为重要的责任,建立起自我独立的人格和批评准则,而知识分子在进行"底层写作"文学创作时应该关注民生的中心问题——人的问题,只有将文学创作深入到人性的至真层面才是文学的至高境界。文章主要就底层写作文学思潮的起源、特征和缺陷进行论述并指出底层文学发展道路上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底层写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热门话题,贾平凹以他长篇小说《高兴》对这一题材创作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不仅要写出底层社会人物的生存状态、历史命运,而且要从中探求他们的生命本质及其建构。在这篇对话中,作家坦诚了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理解作品与当下文学创作,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从求生意志的一般概念出发 ,论述海上求生与环境、个体的个性心理倾向以及其它心理过程的关系、求生意志品质的表现。说明在海上求生过程中 ,良好的求生意志主要由求生者坚定的生存信念、强烈的获救愿望以及高尚的博爱精神 3个方面所构成  相似文献   

5.
底层文学关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匮乏的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它所涵盖的思想和文化意义构成了新世纪文学内在的精神元素,是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文学潮流。底层文学的精神深度来源于对苦难质素的书写与言说,其苦难质素表现为底层人城市“零余者”的身份焦虑,社会身份的艰难自我认同,道德伦理的拷问思索,及其对苦难的消解与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以平民化视角和怀旧式审美,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电影以“沈涛”为中心的一家三代的生存状况,展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因地理距离、情感疏离和文化无根带来的3种孤独状态,表征着在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挤压下中国的文化症候和文化认同缺失下的身份焦虑,揭示了社会变迁下精神家园崩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底层文学创作的主体——知识分子、作家主动选择"代言人"的写作立场,以底层书写的方式呈现底层状态、凸显底层问题、探寻底层困境的解决方向,这既是当前底层写作群体的一种现实要求,也是知识分子、作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8.
"底层写作"是21世纪初崛起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它把关注的对象限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的农民工,通过描写他们进城前后以及在城市中的遭遇,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与指控,深刻地揭示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正在加大的无情现实,对底层民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底层写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品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残酷的真实,彰显出一种苦难美,对于我国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书写底层生活,关注特殊弱势群体,反映人们朴素而平凡的生活状况以及当下的生存境遇,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点。不论是乡村生活题材的小说,还是城市生活题材的小说,其中都浸透着或孤独,或忧郁,或厌烦,或恐惧的情绪反应,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与焦虑。  相似文献   

10.
底层话题是近几年来文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许立志的底层身份也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体验与关注。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出发对打工诗人许立志的深度抒情进行阐释与解读。一是从诗人自我出发,认为底层诗歌当学会为自己说话;二是从诗人所在的打工群体出发,以人的"异化"与城乡对立为切入点阐述诗人许立志对底层的观照与表达;三是从诗人之死出发,认为许立志的死亡是一种重塑英雄性主体的浪漫自戕。简言之,诗人许立志的诗作不仅传达了自我的情感,也表现了他者的生存境遇,他为信仰而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艺术的"献身"与"理想"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性商业化进程中,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关注与焦虑的核心范式.人们对空间的立场关涉到人类生存、生命的质量及地球的未来.空间不仅困扰当代社会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现代社会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与焦虑,是基于空间的现代性特征与人们对当下的生活体验.从城市商业空间视角,来阐释当代人对城市空间的立场与体验,探究空间商业伦理规约,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一种新思维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世纪之初"底层写作"成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热点".贾平凹的新作<高兴>以特有的人文关怀,运用写实的手法,对作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开掘,关注他们生存的同时关照着他们的灵魂,在新世纪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篇小说集《青山绿水》清晰地体现出何顿擅于讲述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才能。何顿将这些爱情故事聚集于黄家镇这个地方,通过回到生活现场,以冷峻的笔调,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多种叙述方式,细密地呈现出底层市民群体的情爱姿态。何顿通过对底层市民群体爱情问题的关注,不仅写出了城市底层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残酷,还从生活的角度,对悲剧产生的时代因素和人性内涵作了形象化的挖掘,让我们从人性的视角理解到生命哲学中的朴实意蕴。  相似文献   

14.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一 原始的求优努力及其产物 人,作为自谋生存的生命,他的求生意志必然是强烈的,积极的,这体现为原始人力求战胜艰难与恐怖,力求对环境和谋生对象的掌握和控制,否则,他就不能很好地生存。当然,在原始的生态环境里,无须艰苦的冒险,已可求得起码的生存。然而,这种情况必竟是暂时的,稀少的。并且,对于一个健全的民族来说,一个良好的环境往往会促使它更快地发展,从而产生更高的需要。因而,人类在任何环境下,其求生意志都是强烈的,并推动着他不断奋斗。 然而,承认人的求生意志是不难的,问题是,人的求生意志对人的求生活动有什么影响?特  相似文献   

16.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学家名世的蒲松龄,其终身职业是私塾教师。蒲松龄选择这一职业,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但蒲松龄屡试不中,只能以塾师终老,一直徘徊在士阶层的底层。可以说科举失败,是蒲松龄展开底层写作的一个重要根由,而蒲松龄的创作,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塾师科举蹉跎、择业艰难、经济窘迫的生存状态。探讨蒲松龄文学的底层写作特色,可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文人的职业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池莉、方方之后,湖北文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年龄梯队齐整、体裁风格各异的状貌.湖北的女性作家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展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个体的成长经历是一次蔚为壮观的生命境遇,是一种隐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生存状态,20世纪西方人类的成长境遇充满了焦虑、苦痛和异化感,对20世纪西方人类成长经历的聚焦和挖掘形成了文学的一片丰茂之林。与传统成长主题的文学相比,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精神境遇:一是"成长之痛"——从儿童世界到成人世界,从乐园到失乐园的"成长的疼痛";二是"拒绝长大"——从成人世界到儿童世界,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家园的渴求";三是"心灵悬挂"——从精神守望到成长迷失的"心灵悬挂",复乐园不是乐园的成长悖论描述。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人类成长中人与社会的游离、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自我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政治小说的生存语境与书写情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家关心政治,希望作品影响政治,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学自觉与政治运动合流恰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政治小说自然生存的文化语境。对政治权力的焦虑、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对主流意识的疏离,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政治或政治文化书写的三种主要情态。  相似文献   

20.
对底层人精神世界价值光芒的发现和重建,是吴克敬和当前底层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吴克敬笔下的人物在遭遇生命困境的时候没有选择缴枪投降,而是在种种生存考验之中建立起一个"大写的人",他们不是时代洪流裹挟下让人叹息和同情的弱势群体,而是能够自觉把握和选择生命路向的精神主体,他们不但是美的,而且也是有力量的.对底层生命崇高性的建构,体现了吴克敬"以文化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