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珠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珠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顾作义林琼现代珠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古南越文化、移民文化、传统珠江文化到现代珠江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这一发展轨迹看,新工业化浪潮的洗礼,市场经济的催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是现代珠江文化形成与...  相似文献   

2.
古苍梧究竟指哪里,它的历史演变如何?珠江(岭南)文化源头于何地和发源何时?对于这些问题长期有着不同看法和争论.文章对有关资料和最新研究去探究和分析,指出古苍梧乃珠江(岭南)文化的源头的独特观点.结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挖掘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精神和当前我国泛珠江流域十一省区的“9+2”、“10+1”的进行构建,指出这种构建不仅是经济的构建,更是意义深远的文化构建,犹如两千多年前兴安灵渠的开通,一千多年前梅关驿道的开通一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前对珠江(岭南)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且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任红军 《学术探索》2013,(12):134-137
传统民歌是我国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珠江上游传统民歌因其独特的地缘性,历经数千年,与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和谐共生,并在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艺术形态。从人类学特别是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考量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将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研究纳入体系化、长期性、多角度、跨视角的研究中,实现尽量客观的审视这种文化形态的目的,从而为发展珠江上游的文化艺术,提供人文观照。  相似文献   

4.
柯玮倩 《南方论刊》2009,(1):76-77,73
方言乃“一方之言”,每一种方言都对应了其使用区域内特定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心理积淀等重要内容,含义丰富深刻,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分别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以及粤方言。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广州话、广东话和广府话,是古南越族语言与汉语言混糅后形成的一支独特的地方语言。  相似文献   

5.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共生并存。汉代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而这恰恰是中华文明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中断或转型之后,仍能唯一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桂榕 《学术探索》2009,(5):51-56
婚俗作为回族社区维护族群边界的重要文化机制,其文化意义在于拥有不变的伊斯兰教文化内核。本文以云南纳古这一著名回族社区为田野个案,试图建构和解读在纳古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人际关系如何共同编织回族婚俗文化之网的,就纳古回族婚俗的历史变迁进行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7.
文化价值理念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表现为理想性、整体性、一元性、神圣性和人本性。封建社会表现为扼杀人格的绝对统一性和超稳定性。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从理想性到实用性、从整体性到个体性、从一元性到多元性、从神圣性到世俗性。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为理想性、整体性、人本性、圣洁性、中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要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构建的文化理念有机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地域名称作为空间和地界概念,包含程度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一.寻找内涵深厚的文化概念须在历史中考察其发展兴衰的逻辑.从扬越、扬粤、百越、南越、粤、南粤、广州,到广东(粤),构成岭海(岭南)地域的种族性名称的主线,其中穿插着或明确或模糊的指称.通过文化学考察,本文揭示种族性名称之兴衰和留存的历史合理性、岭海文化原创性和特异性等,发现岭海的种族文化之根在国内是特别深固的.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地理角度看,基于水土资源优势,文化多发源于海岸或河谷平原盆地,并形成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珠江—西江干支流一带早在秦汉及以前时代就通过其支流延伸的交通走廊,可能从西南陆路和东南海路与印度有着文化交流,成为南北和中外文化的交汇带,并融合创造和传播新文化。珠江—西江流域形成内部具有同质性的文化带,而且是与北方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具有佛禅特色和民俗文化或氏族文化底色的综合文化带。随着交通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开发规模的扩大,岭南文化活动中心也随之发生变化,即沿珠江—西江带由西向东转移。  相似文献   

10.
论非物质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敏中 《河北学刊》2005,25(3):34-38
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非物质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而不属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内稳性、自发性、非意识形态性和约定俗成性等。非物质文化活动具有自娱自乐功能,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展现村民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是认读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要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住现在已经很有限的古村落,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基:保护农村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文化发展需求(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发展需求)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水平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迟发外源性、非均衡性、复杂性、长期性、包容性等特点,论述文化转型的阶段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应强调把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作为文化转型的支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六大着力点:突出文化的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坐标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性、突出"四个力"的标志性、"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性、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与西方哲学史研究关系也十分密切。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希腊化”与“基督化”的学术争论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并对基督教作为一种亚文化及其文化创造力作了肯定,从而得出“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两办专门发文落实,传统文化热正在升温.百年冷落、百年争论、百年迷茫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重新得到重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中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把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联结在一起,使之不断革新,推动社会稳步发展;而俄罗斯文化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多源性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困惑于东西方文化的选择,始终不能固定自己的轨道,从而使俄罗斯历史呈跳跃式推进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看,中俄政治文化的发展必须契合时代潮流,走文明、民主、科学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看来,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历史延续性、精神启迪性、多元兼容性和认同的规约性等特征.就法律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来看,法律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手段,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则是激发法律文化建设活力的重要源泉;法律文化现代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体现其阶段历史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贺圣达 《学术探索》2011,(3):118-122
探讨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阶段,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及其各个阶段的以及总体上的特点。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时期、早期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雏形期、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东南亚传统文化成型和发展期、东南亚近代历史和文化变化与转型期,以及1945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的新生和文化的新发展。这五个阶段前后相承,每个阶段又都有一些质的变化,反映了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以及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将古英语诗歌中的荒野景观置于空间理论视阈下考察,它们呈现出多层次含义:既表现为《贝奥武甫》里与文明空间的对立存在,也可具象《流浪者》等抒情诗歌中人物内心的荒凉,还在《古特拉克A》等宗教性诗歌里体现为人物发展的阈限阶段。这些个人、社会、宗教方面的指涉意义折射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日耳曼传统和基督教传统合力作用下人们对社会关系、身份构建和家园概念的认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书文 《中州学刊》2005,(2):158-162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家族文化概念的理解上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家族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人伦秩序、道德情感与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