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山东济南市历下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十四部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精神,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促两个文明建设,保一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来抓,初步建立了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设施服务和志愿者互助为形式,以敬老助残。便民利民为重点,形成了面向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功能。系列化的社区服务格局,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幼有所托、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事有所管的社区服务工作目标,推动了民政工作的全面开展。1998年,历下区被确定为“山东省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人类社会结构时曾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那么,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这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社会结构(超越一切制度和意识形态),其中无不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处于一定阶段的生产力;第二,与生产力相适合生产关系;第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式。这…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奋斗了一生,为改造和振兴中国的伟大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了指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曾努力寻找思想武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救国救民的途径。他在思想方面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 5卷第311页),他的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今天,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斗争中,回顾当年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无疑是有益的。 一、论革命与建设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统治下,近代的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渊。…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两个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课题,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开拓性研究和探索。在这些课题中,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在“四化”进程中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就已经步入了日程。近几年来,生活方式问题开始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文章,本文侧重就生活方式研究对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刍议。  相似文献   

5.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科技档案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档案事业发展,必须加强企事业单位专业档案室建设;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发展档案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6.
一、两个文明同步管理的内涵及特征两个文明同步管理是以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总方针为基本原则,从社会主义企业既要抓物质生产又要培育“四有”新人这个基本点出发,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阶段目标、责任制度和检查评比的管理体系之中,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保证,使两个文明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共出效益。两个文明同步管理是在一般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创造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 1.物质文明建设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同时确定  相似文献   

7.
8.
多年来,山东省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西北关村一直把老龄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村集体于1997年利用村容村貌改造的机会,投资960万元新建了集医疗、保健、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现代化敬老院——墨香苑老年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有160个床位,2000年正式开业。村两委还特别规定,凡本村“十佳文明户”中年满65岁的老年人均可免费入住。目前,已有140名老人享受到了免费服务。这项措施既提高了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又倡导了村民争创“十佳文明户”的新风。同时,公寓对外村老人实行的低价收费吸引了更多的入住老人。2003年,村集体又投资85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5000平方  相似文献   

9.
<正> 搞精神文明建设跟搞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只有按照它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因此,研究,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就成为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党的十二大报告关于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精神文明内部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等等的论述,就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揭示。下面,试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来探讨一下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问题。一、文明是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和标志,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曾经创造过、并  相似文献   

10.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它表明.党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们关于文艺的起源、范畴和发展的种种见解、论述,还没有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诸如“艺术摹仿自然”说,文艺起源于“人的内部需要”说,艺术起源于“人的外部需要”说等等。他们或把艺术起源归结为“智者”、“贤者”所创造,或归结为人的本能、欲望,或者归结为宗教、祭祀仪式的需要等等。而共同点都是离开了社会生产劳动,看不到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12.
我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成立一年多了。工厂建立社联组织,是一次新的尝试。工厂为什么要建立社联组织?工厂社联如何发挥作用?现就这两个问题,作些介绍。 我厂是个有两万职工的大厂。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机构配套齐全,而且还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工教育的教育体系,还有大小集体企业113个。工作范围包括工农商学兵各个方面。现有专职政工干部360多名,企业管理干部2900多名,教学  相似文献   

13.
当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已经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80年代的日本提出了“走技术立国的道路”。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我国也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6年又公布了12个领域的技术政策。技术的战略地位已经十分明显。技术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已经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为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质量、进程和方向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昌邑县1984年底在农村中普遍开展了“文明户”评选活动,共评出文明户14,300户,占全县乡镇总户数的9.6%。这些文明户既是勤劳致富的先行者,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因此也称“双文明户”。他们为千千万万农户树立了新的榜样。例如:饮马镇东北村以服装加工和经销为业的于海生、王秀珍夫妇,是全县闻名的万元户。1984年全家收入1.6万元。他家以自己的剪裁缝纫技术在本村带出12家服装加工户,对三乡五里、非亲非故、慕名而来的求教者,包教包会,不收学费,教出了40多  相似文献   

15.
人口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计划生育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抓好经济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 1.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素质高低与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人口问  相似文献   

16.
刘杰森 《社会》2001,(10):50-51
进入社会学专业学习已经3年了 ,社会学给了我许多教益 ,我已经从心里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同社会学结下了难解之缘。跨入社会学门槛我是1998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在进入大学之前 ,对社会学知之甚少 ,对其理解也只是望文生义———研究社会。我恰好在这方面又有兴趣 ,遂选择了社会学专业。进入大学后 ,首先自己读了一些社会学概论方面的书籍 ,如 ,郑杭生教授的 ,陆学艺先生的 ,还有庞树奇先生的等等 ,但总是懵懵懂懂 ,深入不进去 ,觉得社会学太枯燥了 ,对自己能否学好它产生了怀疑 ,这也是我感到最彷徨的时候。真正跨入社…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邓小平关于抓好物质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提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或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两个战略转移王东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看,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从古到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曾出现过许多类型的城市,进入当代,城市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的发展和其周围的农村关系密不可分,如何保持城市健康发...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初,拉丁美洲大陆各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动荡时期.它决定了随后几年直至现在的各种事态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仅打击了农业-原料等传统的出口部门,而且空前猛烈地冲击了新兴部门.外资广泛渗透到民族工业和许多跨国垄断组织的分支机构,使拉美地区的经济日益脆弱,依附性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公共社会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万里  赵超 《探求》2008,(5):8-13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社会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以此为背景,结合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和历史使命,对新时期社会学自身的学科定位进行系统反思。通过引入“公共社会学”这一概念,对以往社会学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并对社会学在公共政策和区域发展研究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进行展望,从而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学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