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大学生关于童年时代游戏记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成人对早期游戏回忆的方法,对童年期游戏类型进行探讨、对中美游戏类型、游戏动机、游戏对成人的影响进行比较。特别是探讨:小学阶段游戏类型、游戏动机,游戏对成人生活的影响、比较两个文化群体的游戏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早春之行     
游戏目标:1、指导小朋友练习双脚向前跳跃和原地跳高。2、培养小朋友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游戏准备:自制趣味编板若干块。场地:长15米,宽7米  相似文献   

3.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人与游戏的关系在现代哲学论述中的两次转向:第一次是指康德与席勒等人将游戏带入理性驾驭之下的“人玩游戏”;第二次是指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不受理性支配的“游戏玩人”。从人与游戏关系的两次转向中,我们对人的存在和游戏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性爱是一场游戏吗?是,也不是:说它是,它的确是两个成年人的身体游戏,一种为生活加点作料、添点兴味的游戏。说它不是,是因为这样眺游戏很有些特殊,在游戏预热、展开和结束之后,总会有微妙的心理和复杂的情感掺杂其间。所以,倘若用纯粹玩乐的心态去对待,即便在烂熟的夫妻之间,也可能闹出烦心和不快。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有些幼儿园,自由游戏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对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和其在幼儿课程中的地位受到了质疑。相关部门 提出以教师指导的教学来代替游戏时间,但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自由游戏和成人教学的两种极端倾向。在严峻形势下,引导游 戏应势而生,引导游戏是一种介于成人指导的教学和儿童主导的自由游戏之间的游戏形式,是教师和孩子之间相互指导的合 作体验,使幼儿在读写能力、数学、科学、社会情感等方面获得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自编问卷对甘肃省兰州市两所幼儿园的幼儿亲子游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家长对亲子游戏的态度比较积极,亲子游戏的内容以动作技能游戏为主,亲子游戏多在社区和附近的公园进行。但是,仍然存在亲子游戏时间有限、教师和家长对亲子游戏认识不够、亲子游戏内容简单重复、游戏材料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建议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加强对亲子游戏的重视,尽可能创造游戏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合理使用游戏材料和空间等有效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大多数幼儿园将表演游戏融入区域活动中,作为表演区游戏开展活动之一,这一转变,在实践层面上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某幼儿园大班表演区游戏的观察研究发现,表演区游戏在开展中存在场所设置不合理、材料投放单一高控、游戏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游戏前准备适宜的场地、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材料;游戏中细心观察,适时引导,指导过程中注意重游戏轻表演;游戏后共同分享交流,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更好地发挥表演区游戏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世纪60-90年代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年代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相似文献   

10.
“游戏人生”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常被提及,其含义看似很简单,不外乎是指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就仿佛是对待游戏时的那样——轻松、随意与自由。一旦深究却发现,原来其中包括更丰富的内涵,而一般意义上对它的理解也只是好坏参半、良莠不齐。以伽达默尔的“游戏”学说为出发点证明,人生的确是如同游戏一般,即人生游戏;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戏人生。  相似文献   

11.
课程与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与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游戏”之间存在重要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课程游戏化含义的解读,探讨课程游戏化必要性,从而确立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倡导游戏精神的回归,真正将游戏权还给儿童。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游戏环节,分为室内体育游戏与室外体育游戏。本研究针对如何保证幼儿园体育游戏的安全性,提高游戏的有效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幼儿园体育游戏开展的现状,针对幼儿在具体的体育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幼儿园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提高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游戏和哲学的一致性在于儿童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游戏者,儿童在游戏中进行着积极地批判性思考。因此,戏剧游戏成为儿童一种有创意的哲学探索方式。本文提出了儿童哲学探究的戏剧游戏模式,即“游戏——探究”教学模式,并将其概括为:暖身、表演、探索、复演、拓展五个程序,从而实现游戏与探究性学习及经验的扩展、丰富、改造的有机统一。同时,儿童戏剧游戏教学需要诉诸一定的引导,分别从环境、内容、方法和评价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51篇优秀游戏活动案例进行文本编码,分析案例中教师组织支持幼儿游戏的过程性特点。结果发现:案例内容涉及“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3个核心节点,15个树状节点,1142个参考点;案例内容对教师游戏组织具有重要启示,在游戏前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在游戏中应形成“主动放权、观察解读、支持回应”的逻辑闭环;在游戏后应组织好游戏反思,提升游戏课程价值;常态化:建立游戏案例教研机制,提高教师游戏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考察世界范围内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重要性,将儿童的游戏权看做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CRC)第31条中的一个独立的权利,旨在为世界范围内和整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框架内探究“儿童的游戏权”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人们为何要承认、尊重儿童游戏权,并阐明将游戏提升为一种儿童权利的理论依据,主张全面深刻理解儿童游戏权利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作为自我保护方式及作为参与日常生活方法的游戏的社会价值,应积极创设提供儿童游戏发生的条件,努力推进实现儿童的游戏权利。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日趋游戏化的世界之中,游戏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甚至难解难分。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为我们经由游戏的视角来反思生活与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也为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严肃乃至严峻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游戏之中的反思来说服、引导玩家挣脱游戏装置的操控。在这个方面,福柯中后期所提出的真理游戏的概念具有深刻启示。他一方面展现出从权力向治理的转化,进而揭示出治理之中的两个要点,即引导灵魂及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将真理游戏细分为从政治游戏向哲学游戏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说服力成为一个关键的要点。如何像苏格拉底那般进行哲学式的真理说服,而并非仅仅臣服于智者式的信念说服,也就成为引导未来电子游戏走向哲学游戏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民间游戏是游戏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教育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儿童身心完满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具体表现为民间游戏在儿童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的教育价值。不足之处体现在:有关民间游戏的理论基础不足;民间游戏对儿童精神层面影响的研究略有欠缺;民间游戏在实证研究中缺乏普适性的论证及在实际运用方面未得到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18.
知识社会学发展到以伯格为代表的建构范式时期,将“知识”的范畴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现实,与游戏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其“拆解”儿童游戏生活可知:游戏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实,兼具确证性和意向性。在“游戏现实”被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提供了意义背景,语言则作为中介推动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儿童游戏正被建构起一种“双面”形象,较之成人规定的教育性游戏在时间与空间构成上产生“失衡”。因此,要求教育者辩证看待儿童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组建一种生活游戏观和生活教育观。  相似文献   

19.
空间是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社区游戏空间是儿童游戏和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田野研究发现:城市儿童社 区游戏空间的儿童尺度不足;社区游戏空间中儿童自由在逐渐消失,驯养化现象严重,但是儿童也自主创设了一些游戏空间; 社区游戏空间中关系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教育建议:在物理层面上,建设符合儿童尺度的自然友好型游戏空间;在 心理层面上,建设有利于儿童自主的自由开放型游戏空间;在关系层面上,建设有利于儿童与物、人互动的交互型游戏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完全达成一致认识,仅对其自主性、愉悦性、社会性、非功利性等特征取得较为一致看法。目前关于儿童游戏的虚构性特征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脱节现象。根据儿童游戏行为与其所处真实情景相符合程度,儿童游戏可以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确定合适位置。可以将广义的儿童游戏定义为真实生活之外的行为,将狭义游戏定义为虚构性程度不同的行为,以有利于教育实践中充分实现不同游戏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