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串场河是盐城的“母亲河”,是海盐文化重要发源区域,“因盐而兴”的串场河流域有着较丰富的非遗文化,民间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对此流域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归纳和整理,通过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提炼世遗自然特色,厚植非遗文化优势”文旅发展的思路,以非遗成果赋能世遗效应,运用民间文学相关内容,加强故事性文创的设计,扩大盐城的非遗目录,带动盐城文旅融合和文化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盐城海盐文化遗产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盐城已建成中国海盐文化博物馆和盐城串场河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集中展示了盐城盐业发展史。从盐城海盐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传承等角度出发,应在认识、实践和创新三个层面上加强盐城海盐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工作,要更新理念.提高保护责任意识,构建保护网络管理体系,完善规划立法体系,加强海盐文化遗产的功能改造和科研力量的培养,促进盐城海盐文化遗产的弘扬、传承与再生。  相似文献   

3.
以海盐业为主导产业的沿海地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海盐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地方文化,盐神信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现了海盐行业特征与地方文化的生成关系。鉴于海盐业的重要性,在自然和社会的压迫下,盐业群体以传说故事为基础创造了盐宗和盐神,形成了神庙、节会和民俗等信仰形式,表现出了功利性、海洋性、财富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海盐文化与盐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盐城是自盐起步、因盐设县、由盐兴旺的出产盐的名城。盐阜先民孕育的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草堰镇     
草堰镇位于江苏大丰市西南端,历史上盛产海盐,曾是两淮盐场的主要基地。秦汉时期人们就在这里从事渔盐业活动,以“堰”成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元朝两淮二十九盐场中,草堰是草堰场、小海场、丁溪场三场衙门所在地,设有盐课司署;明代在草堰设有东、西察院堂,是钦命的盐务管理机构。历史上的草堰不仅以盛产海盐而享誉,更因有范仲淹筑堤御海和盐民张士诚起义而出名。1917年,民国实业家张謇在草堰创办了全国首家盐垦股份公司“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草堰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以海盐文化为内涵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串场河在盐城地区具有运盐、灌溉、泄洪功能,在盐城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盐城旧志保存了河渠修理、艺文创作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在一系列水利举措中,可以看到人们身上具有的务实、创新、坚持的精神。盐城旧志保存下来的诗歌、散文以及与串场河相关风土人情的记录,是串场河流域文学与风俗的宝贵资料。梳理这些资料,不仅能丰富盐城串场河研究的内容,还能深化盐城旧志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海盐文化在重塑新盐城形象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城有着两千多年的产盐历史,聪慧勤奋的盐城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海盐文化。底蕴丰厚的海盐文化遗存是中国海盐业发展的历史缩影,璀灿的海盐文化是盐城沟通世界的桥梁,多元的海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是重塑名实相符的现代化“盐”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唐代海盐产地的分布与盐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唐代海盐产地的分布,根据其他史料对《新唐书》中《地理志》。《食货志》的疏漏进行补遗。考证了《新唐书》对临平监所在地的误记,指出了产海盐与不产海盐的场、监。本文还对大历末全国盐利作了分析,认为,通常所说的600余万缗盐利仅是江淮盐利而非全国盐利,全国盐利应是900余万缗。  相似文献   

9.
根据考证,青岛地区是我国古代海盐业的发源地。这之后,青岛的海盐业不断发展.尤其到了明清朝,青岛以及山东地区的海盐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之一,其海盐生产技术更是成为“北方盐产区晒盐技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说,盐城两千多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海盐发展史,而盐城的海盐文化则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一个缩影。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给盐城海盐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挑战和机遇,城市建设可以促进盐城海盐文化遗产的保护,盐城海盐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助推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化外之地的古徽州,因北方长期战乱,引发北人多次南迁,中原世家大族有的徙居徽州,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徽州也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淮北在北人南下中起了桥梁和中转站的作用,当然也不乏北人留居淮北等。明初政府对淮北凤阳府实行大规模人口迁移政策,晚清太平天国战乱,江南人大量逃亡淮北等地区。这样,淮北成了外来人口杂居的社会。徽州社会长期相对安宁,经济富庶,文化昌荣,文化特色独树一帜。淮北在北宋及之前,虽有北人南下,但自然和人文环境总体尚好,文化名人也层出叠现,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自黄河夺淮入海和金兵犯淮,淮北文化开始凋零荒芜;明初江浙文人的大批迁淮,又使得淮泗文化稍有复苏;至晚清文化持续凋零。  相似文献   

12.
北魏的盐业资源是丰富的,其分布的特色是以西北内陆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其生产分为海盐和池盐两种方式,经营分国营和私营两种形式,并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同.盐业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居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盐有关的政治事件、社会信仰乃至地名的由来,无不显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具有深远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期江苏官学教育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江苏历史而言,两宋和元代是一个大动乱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均受其影响。但在战争间歇期,江苏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在教育的某些方面,江苏仍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如江苏率先突破五代乱绪,重建地方官学教育系统,并由此带动了北宋初期全国教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燕云奉使录>是赵良嗣出使金朝与金人洽谈联合灭辽及收复燕京等地的出使记录,书中保存了宋金"海上联盟"期间关于领土交涉的第一手资料,所记基本符合当时宋金交涉的历史实际,是我们研究宋金"海上联盟"期间宋辽金关系以及领土交涉等问题的重要资料,是其他各书所无法取代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略论宋代淮河流域的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是宋代淮河流域的重要手工业部门,也是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中的一个亮点.本文从区域经济史、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宋代淮河流域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程杰 《东方论坛》2021,(2):30-55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梅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自古梅在秦岭、淮河以南自然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和云南等地分布、种植尤为繁盛,海南也有分布信息。梅在陕西南部、黄淮之间及山东南部地区也属自然分布。梅在秦岭、黄河以北分布渐少,唐以前相对温暖时期与宋以后相对寒冷时期,梅的分布北界都在今山东滨州、河北邢台、山西临汾、陕西渭水沿岸、甘肃天水一线,并无明显变化。宋元以来北方地区梅的衰落主要是分布数量减少,而非分布范围缩小,主要应由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退化尤其是水资源减少所致。受上述分布格局的影响,传统梅文化在物质生活基础、文化创造主体、精神象征意义和历史发展过程上都打着鲜明的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烙印。宋元以来,随着梅文化地位的不断高涨和社会政治中心的北移,北方地区梅资源的稀少和缺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相关话题和文化情结。元以来,北京地区出现“南梅北移”、盆梅栽植、堂花育梅等方式,创造了一些即时实地赏梅的条件,拓宽了梅花观赏文化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继承关系不仅是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的继承,同时也包括内容的继承.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陇右、河西和湟水流域,收复河湟是中唐爱国诗人的重要题材.靖康之变,南宋失去淮河以北广大领土,收复中原是南宋爱国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南宋诗人借鉴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爱国诗词。  相似文献   

18.
北宋“导洛通汴”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沟通北宋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汴渠,是北宋朝廷的运输大动脉和生命线.为了确保汴渠的正常航运,北宋人曾作出不懈的努力,他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治汴的首要问题是治沙,而就当时生产力水平和治河技术来讲,他们还无力解决这一问题.导洛通汴工程的开通使汴渠避开了黄河不利因素的干扰,尽管受到洛河水暴涨暴落的影响有些不尽人意,但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益,开创了中国运河史上以水治沙的先河,发明并应用了复闸和水柜济运等工程技术,这些都为明清时期黄河的治理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南宋立国江南,江防成为事关国家存亡的要务。南宋构建了以江防为根本,川陕荆襄为屏障,淮防为藩篱,海防为辅助的对金防御体系,建立了专门的江防水军和多层次的江防要塞体系。在对金防御和弹压水贼中,南宋的江防体系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其轻上游,重下游的缺陷导致蒙古从鄂州突破江防,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相似文献   

20.
宋代在矿冶业方面的巨大成就既与当时技术的进步有关,也离不开宋代政府对其管理的积极变革,本文通过对宋代矿冶业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的进步,即合理的劳动分工、完善的绩效考核、货币激励、劳役制向召募制等变革的梳理和总结,加深了对宋代矿冶业发展的理解,同时探讨了若干对现实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