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述祠堂     
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一)云冈石窟的名称和开创的历史(1)云冈石窟的名称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十六公里武州川峡谷的北岸,云冈堡的北山上。东西长约一公里,凿有大小不同的各样窟龛。云冈石窟很早以前就有文献记载。不过不叫云冈而称为“武州塞”或“武周山”。因为武州川经两山之间流出,为古代汉族与匈奴必经之路,从汉代起就是汉族北方边防要塞。自北魏迁都平城,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因而开凿石窟时就选在这里。《魏书》释老志中说:  相似文献   

3.
18天竺山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在陕西山阳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处,距西安约220公里,是道教活动历史悠久的名山。目前山上道观有铁钟等5处,男女道徒30余人。1992年11月被陕西省林业厅批准建立“山阳县天竺山森林公园”。山上劲松苍翠,林海茫茫,壁立万仞,奇峰叠出,涧出天表,庙古洞幽,  相似文献   

4.
香溪堡旅游区位于惠州市龙门县沙迳镇功武村,景区内有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宋代古建筑历经百年,名为廖氏宗祠。据说廖姓人家古代曾经占了龙门县人口的一半,凶此曾有“廖半县”之说。宋代廖氏始祖廖坚曾在任广州府南海郡增城县县令,五世廖剩甫为纪念祭奠先祖武功文德便在功武村的后龙山修建了该祠堂。从外表看廖氏宗祠,是一座四进五开间的清代建筑,待进入里面,才知道凹进中和第二进原来是一个院子,虽非特定意义上的“进”但却有廊、亭、饰雕及花草树木,这是一般宗祠所没有的。这座宗祠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与苏州拙政园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通常来说宗祠的建立都是由各宗各姓建起的。不能“越权”,但是在潮州的饶平县海山镇确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八氏宗祠”,是由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个的姓氏祖先共建而成。可以说是宗祠制度中“开天辟地”的奇迹。这座祠堂也被称为祠堂建筑的“潮汕一奇”。该祠堂建筑面积有差不多半个篮球场大,单层灰木结构,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古民居”中.有一幢名为“旧德邻屋”,它是晚清杰出的书画家、“黟山派”篆刻创始人黄士陵故居,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已成为众多古民居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相似文献   

7.
37松峰山     
松峰山位于哈尔滨市南45公里处的阿城市山河镇,是金清两代道教圣地,因其山多古松而称之为松峰山,史称“松峰山”,“双乳峰”、“金源乳峰”,是东北最早的道教胜地。它创始于金代,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山上的著名景点太虚洞、棋盘石都真实地记录了松峰山悠久的道教历史。  相似文献   

8.
17太和山     
太和山现在多称清凉山。古称“天山”、“莲花峰”,与凤凰山、宝塔山形成三山鼎立之势,素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称。是陕北地区仅次于白云山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文化商业活动十分兴盛。山上松柏成林,庙宇殿堂星罗棋布,山上气候凉爽,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同时这里也是道教圣地。太和山道观,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9.
1888年,正值清朝末年,也是清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一年,广东当地的陈姓众亲,集体集资,历时六年,建成了陈家祠。当时有的大家族借兴建祠堂聚众生事、与清政府对峙。清政府便大兴讨伐,一些家族遭受灭项之灾,此后便严禁兴建家族祠堂。陈家祠就此改称“陈氏甘院”。据说陈氏书院刚刚建好那年,广东就有一个叫陈波涛的人考中了探花,历史上广东中的探花状元是非常少的。祠堂门口所立的石鼓就是专门为这个探花树起来的,没有朝廷的允许,  相似文献   

10.
过去文学作品中不乏黑人妇女人物,然而形象刻画并不尽如人意。莫里森在《秀拉》(Sula,1973)中成功塑造了成组的黑人女性角色,描述了黑人妇女的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压迫下的艰苦与顽强,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小说描写了一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叫“伯特姆”的黑人社区。一开篇是对地理环境的描写。伯特姆地处贫瘠的山上,据说它的名字源自一则“黑奴的玩笑”:白人老爷许诺要奖给他勤恳的奴隶一场肥沃的洼地,奴隶信以为真,然而这是种文字游戏式的欺骗:“看到那些山了吗?那就是洼地,肥沃丰产。”“但它在高高的山上啊,”奴隶说。“跟我们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实地考察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对该区域祠堂的演变作 若干的探讨。祠堂作为宗族制度的圣坛,它随着华南社会的发展而采取过不同的应对形式。 乾隆以降,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达于鼎盛,出现了大量以书院、书斋、 书舍、书室、书塾和家塾等为名目的词堂。其中有以“虚拟宗族”为背景的合族祠,也有 以家庭为单位而衍生出来的词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正统的宗族文化在珠江三角洲风 土化的结果。它的出现,令气象森严的宗族制度发生局部的质变,推动了宗族制度在华南 的普及化。特别是后一种类型的祠堂,在珠江三角洲大量衍生并被传统社会所容受,是同 商品性经济崇尚个人的成功相适应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祠堂的这种演变,对珠江三 角洲经济文化的发展起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尽兴浏览了祠堂后,又会不会注意到刚进祠堂前,郡一座座高高挺立的古建筑呢?这就是牌坊,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修建凯旋门类似。但是,凯旋门毕竟不是牌坊代表的意义也迥然不同,牌坊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文化标志。在古代官方将其称之为“牌坊”,而百姓中则称其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3.
68四顶山     
四顶山在肥东县城南25公里、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因山有4峰,故名。又传说古仙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故又称为四鼎山。唐代有人建寺,后方自勉建朝霞书院于此,皆毁。四顶山有“四顶朝霞”景观。山上柯洞穴奇石、“炼丹池”。  相似文献   

14.
67八仙山     
八仙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城南17公里处,以山上有道教仙人洞闻名于世。相传古时吕洞宾、崔子颜、甜如蜜三仙人在山麓大洞内修炼,后人称大洞为“仙人洞”。此洞中部宽30米,深200余米,可容千人。洞内石笋、石钟乳密布,千姿百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嘉祥县城南15公里的武宅山(一作武瞿山,也称紫云山)北麓原有3座条石砌就的祠堂,这是东汉末期武氏家族的祠堂,人称“武氏祠”,3座祠堂分别被称为武梁祠、前石室和左石室。因历经洪水,石祠早已倾圮,且长期掩埋地下。清乾隆年间,黄易、李东琪等人将其挖掘出来,并就地建屋保存。武梁祠原为单开间悬山顶结构,现存顶石、壁石共5块,上面刻有近百幅画像。前石室原为双开间单檐悬山顶结构,现存祠石16块,上有画像53幅。左石室形制与前石室相同,现存祠石17块,上有画像约40幅。这些阴刻画像年代明确,内  相似文献   

16.
漫话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一般认为,对联是由秦朝(公元前约221年)前后的“桃符”演化而来的。相传,东海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下住着两位神仙:一名神荼,一名郁垒。这两位神灵以食百鬼为生。因此,旧  相似文献   

17.
陆游《关山月》诗“沙头空照征人骨”句中“沙头”一词,历来被解为战场。按“沙头”有当水边、河畔讲的,如李白《初月》诗:“沙头水浸眉”。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夜归沙头雨如注”。然陆游《关山月》中“沙头”应作何解?我以为,这里是指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名。查前后《汉书》,沙头县,西汉时作池头县,东汉时改为沙头。与玉门等县,均为酒泉郡所属九县之一。汉武帝遣大将霍去病与匈奴作战,六次出  相似文献   

18.
(一) 二度曲折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发现,《玉台新咏》卷十“古绝句四首”其一:“稾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诗谓夫出月半当还,后人详解曰:“稾砧者,铁也;稾砧今何在者,问夫何在也。山上复有山者,出也;言夫已出也。大刀头者,镮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破镜者,月半也;破镜飞上天者,言月半当还也。”①《修辞学发凡》“析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7,(9):102-103
辋川在西安郊县—蓝田县境内。辋川群山里的溶洞,发现的有七八处之多,集中在一条谷道的两座山上,一座叫照壁山,一座叫成仙岭。这照壁山上的溶洞叫凌云洞,成仙岭上的溶洞叫锡水洞,两个洞相向而望,也是整个景致最大的看点。沿照壁山石阶向上爬十多分钟,便到了凌云洞口。  相似文献   

20.
竹子恒美     
老家屋后有座小山名叫后头山,山上有一片滴翠流碧的竹园,那是父亲亲手所栽培。儿时我一天去山上放牛,不经意间发现山地上稀稀疏疏地栽了20多株毛竹、金竹。时日一久,那经风沐雨、常披阳光的小竹,很快成活长高。翌年春天,新竹旁边毛茸茸尖芽从泥土里乱石中探露出来,突然一个早晨,竹笋终于破土而出,进而一节一节地脱去外衣,几日后便抽起老高,一根根脱了笋衣的竹,翠得透明滑光发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