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学、文艺学是以哲学思想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它们离不开哲学本体论.唯物辩证法本体论,是与认识论相对而言的对应的基本理论,不能将两者隔绝和对立.以主体论替代本体论,必然造成理论上的严重混乱.要分清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实践"和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概念的原则区别.蔡仪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美学家,他的"典型论"对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本体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顺应20世纪40年代对美学合学科规律性与 合革命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性需要,蔡仪美学观 表现出“学科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它坚持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原则, 纵贯从文艺本质到文艺典型再到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整个体系,表现出合规律性的美学建构意 识;而另一方面则以合革命目的性为指归,因强调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的绝对正确性而陷 入了机械唯物论的窠臼,使“真理”接近了“谬误”。  相似文献   

3.
李洪志的“修炼论”是“法轮功”的认识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分析批判它所提出的认识论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典型和美的规律的理论,照亮了蔡仪先生的美学之路。典型的规律和美的规律的统一构成蔡仪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在艺术美与文学美的创造中,特别是在叙事文学与造型艺术美的创造中,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的统一是具有真理性的。由于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典型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美的规律又是发展的,多层次的,具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区别,因此在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的典型是美的,但丑的、恶的、假的事物的典型,则不能说是美的,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又有其不同一的一面。蔡仪先生美学思想的批判精神和从客观现实出发的方法论原则,自有其现实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这一指称表明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实践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主要探讨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实践概念在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论》这两种语境下存在一致之处,但在范围、功能、地位上也有明显差别。理解《实践论》中的“实践”必须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蔡仪美学中有关文艺的意识形态论述,可归纳为"一般意识形态属性"层面中的"真实性"与"功能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中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文学艺术是真实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建设的视野中,这种统一体现为党性与效益性、多样性与和谐性的高度一致。这是蔡仪有关社会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述的当代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与蔡仪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这意味着西方美学中国化或在中国体系化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体现了强调主客一体的重视审美活动的西方现代美学精神,蔡仪的美学体系体现的是强调主客相分的重视美的本质的西方古典美学精神;共和国建国后的美学大讨论以及实践美学,基本上都受蔡仪美学体系之后的苏俄文化的影响,新时期后有人提出“回到朱光潜”,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美学“回到现代”.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膨胀,揭示了本体论层面上的人的消溶,从而与后现代的"主体死亡"叙事相合。海德格尔认为应该拒绝对象化的主体体验,这种方式却可能加速本体论意义上人的死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思考主体,在其看来,当代主体意味着对人类世界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诠释,并在多种偶然性和可能性的意义中面临选择,主体的困境即在于此。"屌丝"这个新词中所包含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主体身份选择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语言适应论作为一种新的语用学思维方式,它的本体论意义是把"选择与适应"的概念提升到语言使用与语言适应论的核心地位;语用学意义在于将"变异性、商讨性、适应性"视为分析语言使用的统一体;认识论意义在于吸收"有限理性"思想、博弈论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今中外在学术领域里语用的实际状况来看,本体论主要有两种:一是本原和本质意义上的本体论,采用主客观认识论的视角;另一种是西方近现代哲学包括目前中国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关系或方法论意义上的泛本体论,取主体实践本体存在论的视角.目前对两种本体论的认识和语用未能通过融合互补而达成科学辩证的共识.因为客观中包括客体和主体,主观是主体对客体和主体的认识,因此,主客观论也是本体论,即本原和本质意义上的最高层次的学科即哲学上的大本体论;而主客体是被包容涵盖在客观中的各种相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主体实践本体仅仅是主客观大本体论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第一部分以美学家蔡仪的学术思想活动为线索回顾了当代美学各派争论的有关情况;第二部分从历史大视野分析了美学的现状并展望着未来。美学从上一世纪“定义的时代”走出到当前,从中国到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新时代。从古典到现代和后现代最后走出后现代的历程。因此它面临着多重转向的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转向;(2)以“单子”化个人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转向;(3)以社会批判及弱势群体关注为核心的文化转向;(4)以大同世界为终极目标的全球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12.
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实践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书法艺术蕴含着结构("形势")特征和形式美("神妙")特征。"形势"的构成一方面与书法艺术的间架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和书法艺术的用笔有关。"神妙"的构成与书法艺术形式美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4.
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是丰富的深刻的,而且是系统的。如果说他的“书者,散也”的思想,是最早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抒情表现特质和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态问题,那么,对书法艺术结构造型“势”及艺术“线条”、“力”的审美表现价值的发现,则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类象形”再现模拟的思想局限,而走上了概括、抽象、自由创造的道路,这在书法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山、奠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新生革命政权,蔡锷及时提出了开源、节流和加强财政管理等一系列改善财政的主张,并亲自在云南付诸实施,从而使民国初年的云南在没有中央和邻省协济的情况下,出现了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蔡锷的财政思想及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在美学史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即经由以“客观论”和“主观论”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美学特殊性的“主客二元合一论”阶段。美学本体论之所以走向这样的终极形态,根本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状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探讨当前美学理论形态逐渐从“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转型的问题,都很有必要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翻译观的认识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蔡元培在《国文学讲义.叙言》中隐含的“译即易”的译学观点进行了诠释。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对于文本客体的认识活动,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译者主体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等都对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即不同的译本。但译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还是要受到文本这个客体和原文本作者这另一主体的制约。文本内容,即原作者的思想仍旧是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东汉后期的重要经师,蔡邕与当时的《易》学传人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东汉末年《易》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蔡邕碑颂中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典故,并且能够根据碑主及表现事象的不同有所甄别。蔡邕碑颂中所用的《周易》典故,继承了《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变通观念;同时又反映出经学昌盛期尊师重教的风尚。蔡邕在碑颂中所用为《费氏易》,与当时的经学走势合拍。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毕生积极倡导美育,他认为美育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它的实施包括了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他尤其强调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针对时弊,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进步主张。他的这些美育思想对于当今大学素质教育在加强学生的培养、教师形象的塑造、学校的建设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