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际人道主义危机管理:制度安排与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地区冲突、自然灾害等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道主义灾难危机的频频发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战略险情。目前国际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危机管理方面的制度安排并不完善,特别是武力干预模式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使国际人道主义危机管理陷入两难困境。干预合法性问题的争议一直影响着国际人道主义危机管理的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2.
在后冷战时期随着关苏的解体,国际局势并未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世界处处和平的景象,反而危机频繁出现,国际局势动乱不安。本文先从国际危机的定义以及危机管理的概念出发.然后进一步分析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并因此相伴随的国际危机管理出现的新特点,从而加深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管理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国际危机管理的“有限理性”——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总统的危机决策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实际的管理行为只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国际权力政治和国内官僚政治影响了肯尼迪总统理性调控危机的构思和执行。“有限理性”由于“有限”一度使危机有转化成战争的危险,也由于“理性”最终使危机得以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为我们认识国际危机管理中的“有限”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际危机管理一直是国际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三大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提出了各自关于国际危机管理的模式.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安全危机管理模式,认为均势安全观、霸权安全观和威慑安全观都是权力安全模式的表现;自由主义主张制度安全危机管理模式,突出国际制度和民主理念在国际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建构主义则提出了观念安全危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人重新关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全球公共问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全球公共问题是由于国际公共品的特征诱发国际社会行为体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倾向,使国际公共品陷入困境所导致。"霸权力量"、私有化和国际机制是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之道。当前席卷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为观察全球公共问题及其治理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灾难性危机事件,也是对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以及对中国新闻传媒的危机传播能力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应当说在危机的爆发期内,中国政府和媒体都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方面的巨大进步,受到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目前,已进入危机的恢复期,认真评价和总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经验教训是危机管理的题中之义,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我国新闻传媒危机传播的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威胁和危机促使人们把环境与安全联系起来,产生环境安全概念,并作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全球环境安全危机造 成的国际关系日渐强烈的合作与协调趋势,使传统绝对主权观陷入困境,表现在对内主权绝对性与最高性的限制,对外主权独立与排他性的否定。就当代国际关系实践而言,确保环境安全的全球行动正逐步使国家主权趋于弱化,具体表现为四种弱化力;国际环境规约的软约束、非国家行为主权的侵蚀、国际社会的干涉和诱使、主权的让渡要求。对此,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因素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发生危机的几率大幅提高,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处理不当还会使企业面临关门大吉的后果。企业危机使企业谈虎色变,而本文正是围绕着什么是危机,企业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应对企业危机三大主题,就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论证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应对危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在旅游危机中的"蝴蝶效应",表明其是对危机高度敏感的产业。在系统地梳理中外危机管理研究的状况基础上,结合新世纪的旅游危机形势和系列旅游危机事件,从分析旅游危机的内涵、类型、特征和影响入手,选取旅游危机管理体系中行为主体核心——政府为切入点,全面归纳了本世纪政府旅游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分析了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旅游危机管理的缺陷,提出我国政府旅游危机管理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通过组建危机干预四级网络,构建危机干预预警系统,建立危机干预运行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形成了学院体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运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一些危机事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干预,避免危机的升级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类型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对危机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危机不但使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而且也掀起了探索、研究金融危机的热潮。从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这两个角度,探析了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危机的关系,并分析了国际资本的充分流动,可能给加入WTO后的我国带来的风险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苏的解体,后冷战时期国际局势并未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世界处处和平的景象,反而危机频繁出现,国际局势动乱不安。在此期间国际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更加重视国际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任何一次危机的爆发都有可能将人类引向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从国家和国际体系两个层面来剖析国际危机,可知国际危机管理就是以国家为核心,通过各种手段来防范跨国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的损失,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当前国际危机管理出现主体多元、主动应对和重心转移等后冷战时期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虽然通常是突发事件,但从长远看。危机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的常态。从《新闻调查》栏目中折射出各领域公共部门关于公共危机处理方式的不足。这综合反映了建立关于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的要求。而且,危机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公共部门自身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应包括针对媒体的宣传策略,即媒体公关。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 ,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题域。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来观照东亚金融危机 ,可以看出东亚金融危机实质上既是全球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危机、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危机、是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潜在危机的大爆发 ;也是东亚模式本身缺陷的危机、有关国家政策失误的危机、是一种发展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遭受沉重打击 ,但不能借此否定“东亚发展模式”和“东亚奇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尽管我国企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企业所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大幅度提高,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市场的变动起伏加大,经济周期变短,企业的危机增大,稍不留意就会失去自己的市场份额,所以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就至关重要。本文在对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危机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便为企业的危机管理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6.
危机沟通的质量与水平是决定危机管理成败得失的关键扭结。及至国际公共危机之特殊情境,良好的危机沟通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强化科学认知、达成广泛共识、凝聚协同之力。根据传播学理论,国际公共危机沟通问题应当延展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两大维度,前者通过把握发声的主动性、回应的及时性、内涵的清晰性、内容的鲜活性等技术理性要素,确保受众高度关注和正确理解传播者的相关信息;后者通过聚焦利益或需求的契合性程度以及落实或保障的可靠性指数等两大价值理性因子,切实深化和扩展传播本身的影响力水平。唯有实现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兼顾有效的传播方法和合理的传播方位,才是做到国际公共危机沟通有“方”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对内对外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事件。而最近发生的SARS危机,更是为我们鸣响了危机管理的警钟。本文针对SARS中得到的启示,呼吁我国加快完善危机管理机制的步伐。同时结合有关理论,以及国际经验,勾勒了危机管理的大体轮廓,为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急性因子、慢性因子及模糊因子;其次论证了品牌危机产生机理,急性因子在媒体的危机心理效应的释放下,对品牌产生的媒体报道与社会舆论压力经公众的危机心理与企业的危机心理效应释放后,便可能演变成巨大的品牌危机,客户流失引发财务危机与企业全面危机,最终导致企业停产、破产、拍卖或被收购等,品牌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被架空,品牌危机产生过程受企业品牌与基础管理能力的影响;本文最后论述了品牌危机产生机理对品牌危机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危机和危机管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 ,它不是后冷战时期特有的现象 ,与冷战时期的危机管理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本文通过比较后冷战时期与冷战时期的危机及危机管理 ,着重探讨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的特性 ,从而加深人们对后冷战时期危机及危机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层危机是目前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在介绍企业中层危机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黄石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就如何解决夤石企业中层危机提出对策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