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勰晚年北归和浮来山定林寺的创建苏兆庆已出土的文物表明,莒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莒城是周代莒国的国都,也是两汉时期城阳国的首府。因此人们对地处鲁东南的莒县并不陌生,不过,人们通常想起它,恐怕还是因为莒县城西浮来山定林寺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晚年的故居...  相似文献   

2.
刘勰晚年是否北归东莞——刘勰故乡莒县访问记张少康关于刘勰晚年是否曾回到故乡东莞莒县的问题,海内外“龙学”研究者所出版的著作中都没有涉及过,虽然1984年萧洪林、邵立均在《文史哲》杂志第五期发表的《刘勰与莒县定林寺》一文中提出并肯定这个问题①,但龙学界...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生平     
刘勰一生大约经历了家居读书、投奔寺庙、解褐入仕、重归寺庙等四个时期。刘勰少时,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未曾婚娶,奉母在家读书。二十三四岁左右,母亲去世,刘勰离家入定林寺,拜在当时的高僧僧佑门下,虽然没有出家,却在定林寺一住十余年。而在定林寺的这十几年,正是刘勰一生中学术研究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刘勰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博通经论”,为定林寺整理佛经,一是撰写《文心雕龙》。前者使他“长于佛理”,赢得时人的看重,后者则使他千百年后赢得世界性声誉。梁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离开了定林寺,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官…  相似文献   

4.
竺柏岳 《中华魂》2014,(20):57-59
近日翻阅《文心雕龙》,颇有所感,特记下心得,以求高明指瑕。那么,刘勰何许人也?刘勰(465—520),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祖籍山东莒县,世居江苏镇江,早年丧父,立志苦读,投奔南京定林寺10余年,钻研佛经,遍读群书。深知曹丕、陆机的文学批评都是细碎片面的,不能总揽全貌,于是,他决心总结前人经验,评析文坛,作出自己的结论来,写出著名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5.
南京钟山上定林寺,是齐梁时期一座影响较大的寺庙,刘勰选择上定林寺居住,并在此创作出旷世巨篇《文心雕龙》。南京考古界通过多年努力,终于使千年古刹遗址大白于天下,并发掘出一些寺庙遗物,为研究《文心雕龙》和刘勰增加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刘勰与晋陵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籍地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通俗的说法,认为刘勰的籍地是莒县(今山东日照市)或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文章旨在探究刘勰的籍地,及与籍地相关的问题。认为刘勰的籍地"东莞莒"是南东莞莒县。在刘勰生活的年代,"东莞莒县"是侨郡的名称,当时此郡属南徐州管辖,"侨"在晋陵境内。现此地在江苏常州武进区境内。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刘勰卒年问题一直疑不能定,暂有结论亦不能圆通服人.史料表明:刘勰在普通七年三、四月离开东宫,大抵因临川王萧宏请托,代其上定林寺整理经藏,中大通四年正月"功毕"后出家,中大通五年初卒.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定林寺编定经藏的经历,使其产生了深刻的编辑思想,这些思想全面反映在《文心雕龙》这部国学经典中。刘勰的编辑思想与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相较,明显克服了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零散、随意的不足,已经形成较为详备的编辑理论体系。同时,刘勰的编辑思想不仅蕴含着西方古典编纂理念中的合理因素,而且更具进步性和科学性。刘勰的编辑理论对编辑学学科建设及高校学报编辑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监四年乙酉公元五○五年左右三十五岁告别定林寺,起家奉朝请,担任中军临川王萧宏记室。是年十一月,萧宏北伐,刘勰当随军而行。关于刘勰起家奉朝请的时间,至今亦无定论。笔者认为,刘勰终齐之世,未获一官,最后不得已入定林寺以聊生,可见其地位卑微。然而“天监初”,梁王朝建立,却能“起家奉朝请”,这其中必有机缘。“奉朝请”虽“无员,亦不为官”,然却是南朝人仕之阶,齐梁间许多显官要员,均由奉朝请始。如沈约、何逊,司马筠、任孝恭等皆是(详见《梁书》各本传)。那么,刘勰何以“起家奉朝请”呢?许多学者认为,刘勰“起家奉朝请”,是由于沈约的荐举。这种可能性当然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当推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可是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史书的记载却语焉不详。为了有助于读者知人论世,姑作如下简介: 刘勰,字彦和,大约出生于宋泰始二、三年(公元四六六——四六七年)间。祖籍原在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永嘉之乱时,他的祖先南奔渡江,从此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京口本为南朝重镇,又是人文荟萃之区,先后在这里讲学的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有关康之、臧荣绪、诸葛(?)等人。流风遗韵,对刘勰可能有过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20年代初,日本佛教美术学者、净土宗学僧小野玄妙、常盘大定、关野贞先后对山西省五台县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内塑像及寺内两座唐代经幢探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于上世纪30年代末对佛光寺经幢题刻、唐人题记甄别爬梳。诸先师于建筑、壁画、雕塑领域发前人未发之覆,功不可没。佛光寺唐人刻记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身份及相关人事无人问津,笔者不揣浅陋,率尔操觚,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明代南直隶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其举人人数在有明一代各大政区中人数最多。通过辑录和考订相关文献,获得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籍贯信息。对举人籍贯按县和散州进行统计后发现,明代南直隶举人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华亭、武进、常熟、长洲等县,这也是南直隶各府的府治和一些在地理、文化方面较为重要的县,在举人分布上具有较强优势。因明代南直隶是首都、陪都的所在,这种钩沉、考核一定程度上能从一个侧面看出明代科举分布的一些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13.
唐代佛寺所在考异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民先生《唐五代佛寺辑考》附录"所在待考佛寺"中列有皎然诗中的"报德寺"和《唐鍪藏寺碑》中的"鍪藏寺"。其实皎然诗题中"报德寺"所在有两处:其一为唐淮安郡枣阳县,今属湖北省襄樊市枣阳县境;其二为唐润州上元县,今属南京市白下区内。而"鍪藏寺"即为古新罗国鍪藏寺,所在即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暗谷洞山。  相似文献   

14.
晚明被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对汤显祖深有影响。他俩是否谋面,学界长期未能搞清。笔者曾翻《临川县志》偶见李贽为城东正觉寺写有《醒泉铭》,文中有"是万历己亥,余与汤西儿正觉寺后作系念"一句,此时汤显祖已弃官在家,"西儿"是他的已夭亡儿子,于是提出李与汤有可能在临川会面。而徐朔方先生据此便断为"汤显祖罢官的第二年,他和李贽曾在临川相会"。查林海权的《李贽年谱考略》对万历二十七年李贽寓居南京永庆寺记载甚详,其没有离开过南京。《醒泉铭》实为假冒李贽之名的伪作。《铭》中所说的"系念"也无从认定是对汤氏夭亡"西儿"的"系念"。  相似文献   

15.
吴骞是清代著名徽州籍藏书家,一生藏书无数,曾建造拜经楼以藏书。《临安志》为吴骞藏书的精华,其也曾以此为荣。通过对《临安志》的收藏,吴骞与黄丕烈、陈缱等人频繁往来,互相借鉴、诗文唱和,从而构成了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遗憾的是,吴骞去世后,其所藏《临安志》开始流散并被递藏:其中,(淳祜)《临安志》被陆心源递藏,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成淳)《临安志》被丁氏递藏,现藏南京图书馆;(乾道)《临安志》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图书馆。  相似文献   

16.
谯周劝蜀汉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敌国曹魏,使一个王朝的运转戛然而止,终结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其作为历史上评论颇多,观点对立。笔者通过阅读《三国志·谯周传》,对其劝降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对谯周的人格品行进行了述论。本文认为,谯周劝降的理由是充分的,陈寿对谯周的评价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逼上梁山”之前的林冲故事,着力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林冲形象。经过“风雪山神庙”,林冲才完成了从平民到英雄的人生捩变。从平民悲剧到英雄悲剧,林冲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有性格发展史的英雄。林冲平民化性格的成因,在于宋元社会平民社会之性质,《水浒传》乃宋元市民文艺之成果。而平民化是宋元社会民众的常态,也是梁山好汉的常态。这种理解关系到《水浒传》人物形象乃至小说基本性质,涉及《水浒传》接受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两宋期间,中日海上贸易进入繁盛期。临安府出身的谢国明,赴日未归,在博多从事跨境贸易,被称为纲首。他在博多兴建承天寺,在小吕岛拥有财产,布施行善。得知杭州径山寺发生火灾后,他从日本运来木材,援助重建。以谢国明为代表的大宋海商,旅居日本,一度在博多地区形成了中国人居住区,成为早期华人定居海外最具代表性的唐人街。在日本,中国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海域交流传播过去的,从而形成日本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庙宇分布、宗教仪式、精神信仰、民间文艺和商业贸易五方面对甘肃环县兴隆山庙会的状况做了介绍。庙会内容丰富,形式古敦,是了解和研究环县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史记》本纪与世家记载的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最后决战发生在垓下毋庸置疑。两汉人士也从无疑义。《汉书.地理志》及汉魏旧注均认定垓下乃沛郡国下属的聚邑,与陈郡无涉。《史记正义》所主垓下"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说"无文献根据,且自相矛盾,不可采信。从《汉书.地理志》本注体例可知垓下聚与城属于不同层级,决非同地。近年安徽固镇县濠城镇北"霸王城"(原名圩里村)考古发掘成果,证实此处为"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亦为秦汉城遗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但认定即垓下聚遗址,既与汉魏权威文献违戾,亦有移花接木之嫌,恐难以成立。据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垓下聚遗址应在濠城镇东北二十余里处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