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非系统——与系统对立的物质运动的另一方面 非系统是系统的对立面,它们是物质运动不可缺少的对立统一的双方。非系统作为物质运动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从同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着手考察。从同时性出发,非系统与系统表现为同一过程中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从历时性出发,系统体现为正在活动中的主体,而非系统转化为历史的积淀和未来的“潜在”,它既是高级系统中低层次的“非系统因素”,又是系统展开自己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和“自由度空间”。  相似文献   

2.
论系统的目的和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演化是复杂系统固有的基本属性。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系统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稳定性分析来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物质演化不是直线地进行,永远不会到达一个终极的稳定态。而且演化不是单行道,会出现不断导致复杂性的转变。稳定和非稳定的基本关系贯穿于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之中。我们要深化对“系统目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要达到对复杂系统的“合目的控制”,应该如何去影响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3.
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处于纵横交错的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指特定时间上的空间联系即类空联系;纵向联系指前后相继的时间联系即类时联系。一般地,事物的横向联系构成系统,纵向联系构成过程。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元素即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又是一个子系统。过程是指系统状态或系统时空层次的变化序列。过程具体地表现为系统运转在“四维流型”中的不同时空层次上,所呈现出来的前后相继的不同状态的集合体,抽象地表现为“四维流型”中的系统运转所经过的连继的时间系列集合。过程是系统运转时间延续性的表现即历时性的表现。就过程不过是系统全部历史状态的整体而言,不妨把过程叫做纵向的系统(广义的系统)即过程系统或类时系统,把系统(狭义的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层次”和“过程”这两个概念引入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研究中 ,具体地分析了相同层次同一过程及不同过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重点阐述不同层次各相关过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转化 ;在此基础上 ,对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制度演化是有层次的,本文在威廉姆森提出的制度演化四个层次基础上,分析了复杂的制度系统、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互动、制度演化中的路径依赖及制度演化中的边际调整等,最后还对制度演化到底是自然演化还是人为设计的争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融合作为产业系统的重要属性,是探讨产业之间相互作用与演化状态的有效度量及解析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山地省域——贵州为研究区域,在构建三元产业系统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融合发展度模型对贵州2010—2019年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升融”对策。  相似文献   

7.
时间和空间、发展和联系、过程和系统,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上一个比一个具体地回答了“世界以什么方式存在”、“世界存在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事物既作为发展的过程而存在着,又作为联系的系统而存在着,而矛盾则是贯穿过程和系统的本质。过程论、系统论与矛盾论的统一,就是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就是客观世界“有序化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美)E·拉兹洛、H·马吉奴《当代科学综合观念的出现》,第5页)。一发展、联系与矛盾  相似文献   

8.
受到竞争环境动态性和经济主体有限理性的影响,企业竞争力体现为一个过程性范畴,是其在市场环境中通过“惯例、搜寻和选择”等几个阶段进行演化变迁的动态过程.竞争力演化的外部动力机制与内部动力机制之间体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内、外部动力机制的协调作用下,企业竞争力的演化路径体现为“突破惯例——搜寻优势——重新选择”这三个动态变迁的阶段.我国企业应该进一步突破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遵循企业竞争力演化的科学路径,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培育并保持企业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内耗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耗是事物处于某种无序或不协调状态下,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和作用互相抗衡和冲突,从而使各种有效力量相互抑制和抵销的现象,它瓦解和削弱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使事物产生游离和裂变,阻滞和破坏事物的正常发展。内耗的研究涉及许多哲学问题,下面仅就其中突出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系统效应与整体的非加和性  相似文献   

10.
论还原思维     
曹苇舫 《人文杂志》2005,(1):108-111
还原思维是在人类寻根、探源的还原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把事物返回到其所在的整体系统与原初状态中去进行考察,以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把握。在这一点上,系统论与全息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写作中的还原思维是为了求真,具有解蔽、定位、透视等功能;还原思维具体在“物本体”、“物背景”、“物—文化”、“物—心理”四大系统中进行。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且事物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由旧质到新质的跃迁,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些基本形式与状态。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在此,笔者则进一步认为,协调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协调在事物发展中的这种作用,具有普遍性。让我们看如下事实。不可否认,太阳系是处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之中。太阳系是由各种恒星、行星等组成的大系统,其演进就是基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状态,没有各种天体之间的协调状态,太阳系便没有存在的可能,也就没有进一步演化的可能。假使地球或火星远离太阳  相似文献   

13.
<正>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几篇哲学著作中,从实践和认识、特殊和一般、群众和领导、物质和精神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此外,毛泽东同志还阐发了作为认识论的调查研究理论。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认识论的整体。要从总体上研究毛泽东的认识论,就要揭示以上几个方面之面之间的联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的事物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同时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关系。这是共时态的关系,是横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过程;当前面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后面一个过程又紧接着开始。这是历时态的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真意是以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历时态的发生学方法为基本原则,将历时态的发生学方法与相对静态的共时态研究结合起来,从“类”和“社会关系”两个基本视角具体研究人的不断变化着的本质。它的实质是“发生本质论”。发生本质论的提出,对于探讨人的本质无疑是一条新思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九根 《江汉论坛》2006,(7):123-126
在古汉语中,“牖”、“窗”是一对常用的同义词。只不过,“牖”多通行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以及口语中,而“窗”除先秦、两汉十几例之外,只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例才逐渐多起来,但真正盛行还是始于唐代。本文认为,“牖”与“窗”之间的同义演化遵循着“挤入——并用——取代”这样一条普遍规律,它是一种交替性的历时嬗变过程,“窗”替代“牖”并取得正统地位其历史时代当不会晚于元代;其次,《二典》所引表示“牖”和“窗”本义的始证材料均嫌失实,时代过于滞后,尤其是“窗”的本义起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考源。  相似文献   

16.
所谓“层次”,就是事物在空间(物质实在空间或者精神假设空间)纵、横剖面上重迭的等级或次序,它标志着事物系统范围的大小和迭价逐级的结构。有的同志在谈到系统的特性时提出:“层次性也是系统表现其秩序、组织、结构的一种本质属性。”我赞同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演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文章在界定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演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系统演化呈现的特征,认为旅游地域系统的演化经历了系统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更新)阶段;进而从结构与功能两个角度、从系统空间结构、旅游经济功能和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文化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文化,既是一种“数”文化,又是一种“世界观”文化、“方法论”文化,还是一种关于“思维方式”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文化。本文从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和逻辑顺序、事物的联系和转化等六个方面用十二条原理进行了论证,指出“三”文化是21世纪应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世界观文化。“三”文化是研究事物“第三状态”的文化,这种“第三状态”大致包括“立体状态”、“中间状态”、“中行状态”、“中介状态”、“统一状态”、“发展状态”、“结合状态”、“互动状态”、“和谐状态”与“创生状态”十个方面。与“三”文化相适应的一系列“三”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人们在新的世纪里化解各种矛盾、危机,应对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产业演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企业集聚的内在机理,认为企业的集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特征的过程,企业因为某些资源禀赋而聚集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根据其形成机理,将企业集群划分为四种共生形态:亲缘共生态、业缘共生态、地缘共生态及网络共生态,集群就是这样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不断演化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而在这种自动演化的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外力将会使得企业集群的发展更加迅速和有效。  相似文献   

20.
数智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资源要素重组、经济结构重塑的关键力量,也是平台型企业裂变与演化为服务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共创的重要驱动力。对字节跳动的跨层次动态演化机理的研究发现:平台型企业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受制度、市场、数字技术和价值主张的共同作用,且价值主张历经“市场驱动型→成长驱动型→社会驱动型”三阶段演化;“主体识别—互动关系—资源整合”是平台型企业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过程的核心机制,且关注层次呈嵌套式动态演化;价值共创的结果表现为“联结→联动→联体”的共创模式与“个体价值→个体价值+组织价值→个体价值+组织价值+系统价值”的跃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