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大大提高一个城市的形象与魅力。武汉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在政府的支持下,武汉创意产业必将发展成为其主导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2.
乌海市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与周边的地区有相同的资源禀赋和便利的交通,有形成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技术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乌海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部分产业已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但问题同样存在。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和乌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乌海市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集群的结构效应和其本身特点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不集聚企业无法比拟的。文章在对产业集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宫民 《决策探索》2013,(22):45-46
大学城也被称为高校园区,《教育大辞典》中对大学城的定义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人。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此说来,大学城是一个以多所大学为核心构成的具有特定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社区,通过大学与城市的有机联系来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战略的一种新形态。作为中部大省,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河南将教育作为全局性、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产业治理水平提出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年来,东莞市以“五大支柱、四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体系的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产业集群优势不突出、助力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不完善、决策层缺乏大数据支撑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东莞政企数据开发难度较大、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较薄弱等。结合国内先进城市利用平台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搭建“产业智脑”大数据平台,赋能政府、服务市场,以提升产业治理水平,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博弈的方法就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说明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优势;然后利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模型对这一问题的分地区影响和分时期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的确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普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星 《决策与信息》2010,(6):133-134
本文分析了目前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区域经济特点、城市文化资源、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市场需求分析了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探索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选址和布局,最后对政府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策导向上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4,(37):26-27
正产业引导基金是地方政府引导产业发展而创设的产业融资平台。据本中心监测,今年以来,包括重庆、郑州和武汉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先后启动相关产业引导基金的设立工作。其中,以今年8月18日重庆产业引导基金与首批合作基金管理人签约为标志,一种在政府行业指导下市场化运作的全新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在重庆落地,此前重庆市还针对性出台《重庆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基金管理提供了政策引导。与重庆相比,郑州市、武汉市的引导基金设立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作为国内率先推进产业引导基金的城市,这三驾马车的探索对各地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统筹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可以看到几个发展势头良好的代表性城市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区域内产业经济的推动力。怎样利用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优势,在推动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城市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产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为城市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基本理论探讨信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对比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鼓励扶持推动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学校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园区、大学城、新校区建设如雨后春笋蜂拥而上,由此而产生的高校基建档案如何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动漫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是世界各国凸显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吉林省作为我国动漫创作起步较早的省份,近些年,吉林省动漫产业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本文在论述吉林省动漫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对加快吉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进程,有效解决途径和措施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阳  李明志 《管理评论》2002,(11):56-59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通讯产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发展的聚集现象。文章通过对世界上几个典型的ICT产业聚集区(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湾的新竹)的文化背景,人力资源、政府政策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总结聚集区形成所必需的条件和聚集发展给ICT产业带来的优势,文章对发展我国ICT产业和ICT产业聚集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当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向小城市及乡镇的产业转移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多角运筹,充分利用自身经济发展中已经集聚的比较优势,策应产业转移,加快发展。 一、策应产业转移是加速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存在,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已经开发出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但相对于其技术优势、经济基础和未来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如何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的渗透进程,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1.从产业升级要求出发,选择和培育新兴高科技支柱产业 在我省发展规划中,曾确定石化、冶金、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但这主要是按现有格局和产业比重确定的,它只能说明现有的基础,难以充分说明未来发展潜力、优势和实现突破性的质的飞跃的导向力量。其次,这四大产业过于庞杂。其中包括若干淘汰和调整的部分,难以笼统地予以全面支持。再次,这种选择难以充分表明辽宁的特点。因为在2010年远景规划中,把电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市、自治区有24个,把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也各有16个。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安作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和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发展服务业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西安作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探讨西安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辽宁省动漫产业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步入了发展的路程。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也曝露出很多亟待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辽宁省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概括,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可以对辽宁省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风能以其巨大蕴藏量、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零排放等优势,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是我国开放经济下的最佳新能源。但是也存在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规模化程度低和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文章在分析了我国风能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风能产业的特点,从加大技术开发、加强企业发展合作、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等方面对我国风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山地处咸岳九小三角城市的中间节点,产业资源型、生态型特点明显,要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既有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产业多元化、新型化和现代化,必须强化区域间的合作,加快产业融入步伐。  相似文献   

20.
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的新产业融合形态。山寨机是当前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现象。本文从当前流行的产业现象——山寨机现象出发,结合服务型制造的观点,分析了山寨机产业出现和繁荣发展背后深刻的产业和市场的原因。文章认为,山寨机的出现和发展正是世界范围内涌现的服务型制造这一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浪潮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特殊的产业内(消费电子)所出现的萌芽和典型事例。基于山寨机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政府管制对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政府在服务型制造发展中的定位和努力方向应该是确保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实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