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印日玛线、印藏驮运线与英国的干涉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期间,英国唆使西藏噶厦,对中国政府的中印公路日玛线计划和印藏驮运线进行干扰和阻挠,从而使中印日玛线计划流产,驮运线也未发挥最大效益。致使中国政府在抗战中受到了巨大物资损失。本文首次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外交原始档案材料对此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原因。  相似文献   

2.
1950年初,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准备通过谈判和平解放西藏。美国政府出于反共和冷战的目的,采取种种阴谋手段,始则阻挠西藏当局派代表团与中央政府谈判,继而鼓动英国和印度与其联手破坏中国人民的统一事业,甚至图谋裹胁达赖喇嘛离开西藏。然而,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加之西藏上层当中爱国力量的努力,美国政府阻挠西藏和平解放的种种阴谋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3.
自清末民初逼签不平等条约后,英国掌控了印藏经济贸易,进而采取贸易厚惠贵族、控制羊毛出口权等手段,以影响噶厦政治.国民政府在抗战之前,通过派驻中央官员入藏,认识到宗教力量在西藏地方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有意恩笼三大寺和众喇嘛,以制衡亲英贵族.同时,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筹划以康荼治藏、康藏羊毛贸易之策挽回对西藏经济利权,可惜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中缜缅公路,以它特殊的地位闻名世界。在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为自身的利益,在日本要挟下,以牺牲中国为代价,关闭与中国抗战生命攸关的滇缅公路长达 3个月之久,给中国抗战造成严重危机。战后,英国政府一再否认关闭滇缅公路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损失。本文认为,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时刻,英国关闭滇缅公路,不仅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危机,而且对东南亚的迅速沦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工会发起的大规模支援中国和对抗日本的行动是国际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英国工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经历了从精神支持和军事中立到积极援华的转变过程。随着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国工会逐渐扭转了对中国抗战的中立态度并确立了“援华抑日”的行动策略。英国工会通过持续宣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积极发起物资援华和抵制日货运动,并推动英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采取切实行动支援中国抗战。英国工会“援华抑日”策略的推行,彰显了工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为中国抗战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工会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尤其是对中国抗战的国际宣传,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促使英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与提高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6.
刘国武 《船山学刊》2010,(1):185-188
谢彬是民国时期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撰写的《西藏交涉略史》和《西藏问题》是国内最早专门论述“西藏问题”的系列著作之一。书中以光绪年间以降至1919年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为主线、分析了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治藏政策及得失,英国侵略西藏的目的、手段和经过,以及西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与英国殖民者的态度变化.指出了“西藏问题”的由来。两书史料丰富,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是学术界研究这一时期中英关系和有关“西藏问题”的重要论著。但书中某些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张皓 《人文杂志》2022,(5):117-128
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分阶段有步骤侵占中印边界西段中国领土。第一步,英国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分裂本属中国领土的拉达克。第二步,英国在19世纪90年代染指坎巨提。在这期间,英国先后提出“1846—1847年英国边界委员会线”“约翰逊线”“阿尔达线”“马继业—窦讷乐线”,企图改变中印边界西段传统边界线。第三步,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企图侵占位于中、印、尼三国交界之处中国领土葱沙地区。第四步,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企图侵占大尔瓦沙地区。清政府无力阻止英国分裂拉达克,坎巨提变成中英两属之地。国民政府虽然认识到拉达克同中国具有传统政治关系,却无力恢复;虽然指出坎巨提为中国领土并设法解决,却不了了之。西藏地方政府反对英国侵占葱沙地区,以事实指出普兰与特赫里邦的传统界线。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喀什区行政长蒋有芬据实反驳英国对大尔瓦沙的侵占。英国侵占葱沙、大尔瓦沙的企图虽未得逞,却留下中印两国边界西段争端的祸根。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前苏联成为世界强国,对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英美颇为担忧。于是英国军方准备对西藏进行积极有效的军事援助,以遏制苏联从新疆南下。英军参谋部也因此向内阁提交了《对西藏的军事援助计划书》文件。英军总参谋部司令部对此文件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周详的战略和战术部署。然而,由于英国议院出于财政等因素的反对,该计划被迫取消。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西藏地方政府冲破英印政府的阻挠,派代表团参加1946年国民大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在1959年武装叛乱失败后外逃出国,在国外他丢弃了历代达赖喇嘛的爱国传统,成为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的总头子、国际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在西藏制造社会动乱的总根源,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最大障碍。他的所作所为不代表西藏人民的利益,在西藏不得人心,他分裂祖国、搞“西藏独立”的图谋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后期,围绕赠送西藏当局无线电台事件,美国国务院和军方情报部门发生争执;同时,美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西藏地位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美国政府对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认识更加明确。本文主要依据美英两国的档案、文件,参考中文资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对于上述事件进行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轻农民负担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国 《阴山学刊》2004,17(5):91-96
抗战时期,中共已经深刻认识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为了巩固与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减租减息、减轻封建剥削,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精兵简政与部队生产相结合,财政上建立严格的制度,加强对各级财政的监督与管理等,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民减负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直至现在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尼战争后英国调整了它的侵藏政策,锐意向尼泊尔、哲孟雄等西藏边境各国和地区进行侵略和控制的阴谋活动。面对英国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侵略活动,嘉庆帝从“宁谧地方”出发,实施了闭关主义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导致西藏藩篱不保,给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形势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有三种面相:"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传奇类过强而反思类不足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欧美国家的二战电影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丰硕成果,而我国导演反思"二战"的视角还不到位.只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本质,并从根本上揭示其形成法西斯观念的内在原因,才能触及"二战"的本质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抗战-反法西斯-反战,是认识这场战争的三个有序过程,既切合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规律,又符合一般观众思想运行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说,"反法西斯"环节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1948年间,西藏当局派出以孜本·夏格巴为首的西藏商务代表团,赴印度和美国、英国等国游说西藏独立,但是无功而返。围绕对于该代表团的接待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就西藏的地位问题发生争执。美国政府最后尊重了中方的立场,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当南京政府在全中国的统治行将覆灭之际,美国政府对于西藏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止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山西在日军的统治下建立了日伪山西省公署,在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安排下,曾先后向日本派出了四批共44人的留学生。在此期间还有部分在省外就学的山西籍学生通过其它的途径留学日本。抗战期间的山西赴日留学,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抗日根据地及全国人民的首要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民主制度得到了贯彻实施,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而且为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分析了滇西抗战在整个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环境在铸就滇西抗战历史地位中的作用。以热爱祖国、团结奋进、谋求和平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为宗旨,揭示了滇西抗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早在十九世纪末,日本就开始在福建从事贩毒活动。抗战时期,日军在以武力手段屠戮福建人民、掠夺资源的同时,更是在福州、厦门等地废除中国政府的各项禁毒法令,公开推行毒化政策。“以台制华”、“以毒养战”。与其他沦陷区相比,日本在福建的贩毒活动有其特点。巨额毒资不仅助长了日军的侵华气焰,同时也使福建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