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条新闻的传播与发生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它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报道诸如抗洪救灾之类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效性可以说是生命。在突发事件面前,记者的唯一选择就是快——快采、快写、快发。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错过了,便无法弥补,便是记者的失职。一、要增强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新闻工作者就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要闻风而动,争分夺秒,“快”字当头“抢”新闻,在平时也许只是体现一名记者的勤奋,在采访突发事件时则远远不止如此,深入现场采访是对记者的政治责任感、思想作风、写作技巧和…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权利主要指采访权和报道权。报道权的行使以采访为前提条件。如何实现记者的新闻采访权,是新闻立法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一、广义采访权及其分类及内容按权利涉及的范围可将采访权划分为广狭两义。广义“采访权”指“为保证连续采访的实现而设定的权利”。1.设立采访机构权在我国是不允许个人设立新闻采访机构的,但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拟订的《新闻法》文稿曾触及这一点,它规定个人有办私人报纸的自由。无论个人是否有权设采访机构,但一个新闻媒体是必定拥有这种权利的,它可以设立自己的记者部、采访团、记者站、通讯社、联络处等采访…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形体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形体语言的信息传递与有声语言的播报成为视屏传播的两大支柱。在新闻传播中形体传播对语言传播起到了补充、完成信息等作用,它是反应记者内心情感最“言简意骇“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新闻的准确报道与观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是非判断力,同时,掌握形体语言知识也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挖掘深层次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法属于宪法性法律,新闻传播法是政治法;新闻传播法既反映政治权力关系,也反映一般权利关系,新闻传播法是综合法;新闻传播法奉行“个人——社会本位”,也就是以维护个人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本位思想,新闻传播法是“个人——社会本位”法;新闻传播权是一种自由权利、政治权利、信息权利,新闻传播法是人权法。新闻传播法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自由权利保障功能、解决冲突功能。  相似文献   

5.
当代新闻深度报道不仅对新闻叙事手法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也借鉴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形成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即一方面通过视角和聚焦的“陌生化”,使新闻更具新鲜感,做到“文有别材”;另一方面行文中运用有意味的形式与合式的叙事技巧,做到“文有别趣”,从而使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与叙事的生动感性相得益彰,达到了“真”与“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靖鸣,现任广西大学新闻系的副教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其实,他既是一位才思敏捷、敢于实践的青年记者;又善于积累、勇于研究的年轻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先后出版了《文学新闻采访写作必备》、《图文声像新闻采访学》、《会议学概论》等著作;而近年,他又出版了《问题新闻学》、《问题采访与报道》等论著,特别是刚刚出版的《新闻意识与消息采写》专著,值得认真一读。读它之后,你会有“新鲜、易懂、全面、深刻”之感觉和收获。第一是“新鲜”。所谓“新鲜”,就是开篇新鲜。作者以“新闻意识解读”作为全书的开头,以引领下文,实为…  相似文献   

7.
一、概念所谓“三件套”,即新闻主体、背景新闻、新闻点评。新闻主体,即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它是“三件套”编排方式的载体与核心,新闻背景、新闻点评依此展开,故称其为“新闻主体”。背景新闻,即对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一种补充、点染、解释或阐明,它有别于新闻中的背景部分。背景新闻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它所反映的内容要比新闻中的背景部分要广、要深。背景新闻是“三件套”编排方式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论当前新闻传播中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报道在我国新闻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强大的新闻舆论引导功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型报道如何改进与创新,这是传受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近期典型报道更加注重从平民视角反映时代精神、加强双向互动、策划与整合等新特点,及其重视突出新闻性与探索传播技巧,注重缩小与受众心理距离等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对于新闻传播中颇具影响力的典型报道,不断关注其新的发展势头,积极探索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从联接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键因素———新闻信息出发,用新闻信息流量原理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深度报道的信息量,并且在原有原理的的表达式中增加一个函数,使新闻受传者能对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量予以全面合理的考量,最终为深度报道创造了一个行文理论基础,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制作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的崛起使新闻的生命更加短暂。周报由于出版周期较长,新闻易成“旧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周报要明确市场定位、加强新闻策划、强化深度报道、凸显专业优势,化“旧闻”为“新闻”,让读者闻所未闻。同时。周报应将出版周期长的劣势化转为编辑时间充裕的优势,主动介入“旧闻”,挖掘深层故事,使周报新闻报道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闻策划是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走势作了透彻分析后,对新闻的主题思想、报道基调、新闻规模以及新闻发表进行的一种有机规划。它包括追踪新闻策划、专题新闻策划和为配合这些新闻策划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策划。它一方面有利于对信息资源披沙拣金,突出报道主题,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新闻资源的挖掘增值,获得最佳深度效果。从而实现了媒介既定的舆论引导的目的。1.吃透“两头”,抓好选题新闻策划作为现代新闻工作中的一个新领域,并不意味着它对每一个新闻素材都要进行策划,新闻策…  相似文献   

12.
要让科技新闻贴近读者 ,把科技领域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就必须做好深入浅出的科技新闻“翻译”工作和由表及里的“二度报道”工作。同时 ,科技新闻报道要讲科学 ,要有可靠的消息源 ,以保证媒体的信誉 ,从而实现最大的新闻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灾难新闻的精确报道在我国新闻界已出现多年,但很少有学者对二者的结合形式和效果进行理论阐释。本文从数字化新闻、公众心理及行为调查、舆论反馈和互动、灾难事件的精确报道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灾难新闻引进精确报道方式有利于报道的真实、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媒体明确报道方向和政府决策。同时,二者的结合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作为消息源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信息的承载者,是大众传播的一传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中外新闻采访学中采访对象仅是记者从事采访活动的客体,而在大众传播学中,没有“采访对象”这一概念,只是作为一种“信息源”被提及。广西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靖鸣的论著《采访对象主体论》将采访对象提升到大众传播学研究体系中重要的主体地位来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科学合理的大众…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非典型肺炎事件报道中广东报纸刊发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时事评论)的分析,并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史,探究新闻评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新闻”报道研究一直是被人们忽视的领域。近年,国家对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体的权利越来越重视,然而煤体在以儿童为报道对象主体的“儿童新闻”报道中却存在着理念上的偏差。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报纸必须具有“蹲下来看孩子”的儿童新闻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内在规律包括新闻的形成规律与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形成规律包含如下内容:新闻与事实之间体现为一定的可以把握的关系,所报道的事实应当确有新闻价值,对事实的报道应当不失真,新闻要确实有“新”可“闻”。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传者三者协调互动的产物。新闻的传播规律可以归结为:传者受到媒介和受众的双重制约,传者与受传者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双向交流,传者和媒介对受众负有满足其需要和提高其水平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8.
祁建 《华人时刊》2004,(12):61-64
一方面,"明星隐私"成了一些不负责任媒体的报道内容;另一方面,明星也试图借助"隐私"的神秘传播达到更高的知名度。因此,"明星隐私"历来就具有功能的双重性。作为记者当然有在法律范围内尽力挖掘任何一种新闻资源的权利,明星的个人生活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媒体与公众读者之间的交易,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游戏要有规则,这种游戏规则是什么?又如何建立?此文也许会给人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机构应当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努力挖掘并实现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力求减少和避免它的负面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不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要讲究新闻传播的“度” ,在新闻的选择上 ,在各类内容的比例上 ,一定要加强宏观思考 ,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高校校报在校园的传播优势受到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对高校校报新闻策划的必要性、新闻策划理念、新闻策划有效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只有因势而变,更新策划理念;前瞻预测,引起读者广泛共鸣;深入挖掘,打造独家新闻;创新报道样式等,向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才能在与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络等媒介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