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分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大广府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力度,深入挖掘广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旨在打造商业与历史文化相融的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促进广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福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采用SWOT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福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处的内外环境及其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对福州市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强调了历史文化资源必须满足合理的旅游市场运营机制、良好的旅游配套设施、科学的市场定位、完整的功能区分才能真正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探讨了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四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完善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历史文化在四平市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四平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之城"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以旅游开发规划为先导,提升旅游业质量,打造旅游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等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结果对促进四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开发辽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旅游,应当确定科学的旅游开发战略,采用正确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6.
旅顺作为大连的“后花园”,以其历史和地理上的特殊地位,成为天然良港和军事要塞,同时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旅顺旅游资源的特点、优势,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了未来旅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即进行主题开发、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定位;进行组合式开发,使其成为大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海上旅游,拓展原有旅游项目;打造“百年军港——和平旅顺”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阆中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优势突出。阆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应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修旧如旧"和"产业化经营"原则。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独特的资源,其悠久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休闲旅游者的青睐。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涉及到许多方面,本文以南京长江路民国历史街区为例,对其文化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现阶段文化旅游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路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开发思路,最后提出了长江路文化旅游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9.
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内涵,为汉中市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分析汉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汉中旅游开发以“一个中心,四条线路,十大旅游区”的总体思路,突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主题,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根据汉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镇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旅游城镇的开发和建设逐渐向主题化方向发展.兰亭是我国的书法圣地,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深厚,其所处的兰亭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在对绍兴兰亭历史文脉及旅游资源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选取书法文化为小镇旅游的开发主线,确立了"书法旅游小镇"的主题,并探讨了兰亭书法旅游小镇塑造与开发的主要措施,主张充分利用兰亭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近郊区位优势,打造以休闲、旅游、居住为特色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11.
略论城市视觉景观形象体系建设的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我国城市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的协调关系 ,创建城市良好的景观环境 ,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从我国城市建设现状、城市发展和公众感知的规律看 ,整体系统、个性张扬、多样化统一、结构优化、有机生长和布局均衡原则 ,是我国城市视觉景观形象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旅游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举措。石家庄是京南第一个省会城市,在旅游产业上存在着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精品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旅游产业缺乏跨行政区划整合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为了更好地发展石家庄旅游产业,就需要拓宽旅游产品开发视野,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旅游产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强化专题旅游产品开发,打造"京南旅游文化中心"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打造鹿泉、正定、藁城和栾城等4个旅游城市组团,同时还要对石家庄的旅游资源进行中心区商务游、西北区红色游、西南区生态游和东南区观光游的分区域分主题划分,并在既有的交通网络基础上构建衔接不同区域的旅游专线。  相似文献   

13.
当前,传统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建立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保护与更新的有机结合显得非常重要。在调查辽宁长城沿线聚落的基础上,针对小河口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现状,从文化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对聚落沿革、形成机制、景观价值和建筑特色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保护更新实践,提出传统聚落保护更新的共生理念和以整体协调、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为原则对聚落资源进行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并不断壮大,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引起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乡村旅游业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至关重要。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旅游资源,总结了利辛县美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景观整合和规划、特色景区建设、旅游发展规模、乡土旅游开发和农民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适合利辛县美好乡村旅游规划的新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类型。在一些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内部也已逐渐形成一些具有鲜明职能特色的旅游城镇,其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规律和特征。从“人·业·空间”一体化视角,提出风景名胜区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的 RIS 模式,即“R(Resi-dent,人)、I(Industry,产业)、S(Space,空间)”三要素一体化驱动下的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这一模式在雁楠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为风景名胜区城镇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视觉景观评估有助于考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将视觉景观评估纳入一个更加宽广的城市化景观的语境中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规划。美国林务局视觉管理系统、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的视觉评估方法以及威尔士乡村委员会评估公众景观感知的“土地图”方法等能够为景观评估提供详细的原理和观念,对三者的综合有助于我们构建景观评估的理论框架。这种扩展性的规划过程框架旨在将视觉景观评估合并进来,使之作为评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建/文化维度的基本成分,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中的视觉景观评估需要包括公众的景观感知,考虑公众如何感受某些景观特征和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7.
旅游伦理是调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我国对旅游伦理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有不少不足和困难.旅游伦理对旅游地文化具有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子超 《南都学坛》2013,33(1):31-35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逐渐衰微,新兴的心学,倡导主体性的凸显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强调心与万物相通。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强调怡情怡性的山水旅游观念应运而生,为明清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种于山水旅游中的本性释放,用"心"感悟山水风景之美,摆脱俗世的烦扰,从而回归人之自然属性的"怡情"之游,正是对自然人性的合理回归。  相似文献   

19.
对环太湖旅游圈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旅游圈应加强区域合作,坚持从整体上保护太湖。开发环太湖旅游圈,应当从旅游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特色,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逐步把环太湖地区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从而达到各环湖省市旅游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20.
沈明臣是晚明热衷于旅游的四明籍文人的代表,他在万历二年(1574)所创作的《四明山游记》,堪称其散文的代表作,该文是第一篇真正的四明山游记,作者以山水审美和旅游体验为本体,将审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观赏那些奇伟险峻的景观上。景观描写的奇幻性、旅游感觉的奇险性、语言叙述的奇特性,构成了《四明山游记》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