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地理环境理论有其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但它并没有真正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地理环境社会作用思想,全盘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贬低了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所以,在当代条件下,重新认识传统地理环境理论的局限和根源以及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资源环境问题背景下地理环境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地理环境理论有其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但它在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同时,却忽视甚至贬低了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这是导致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当代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环境科学等相关的现代科学迅速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凸显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以及地理环境理论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重新认识、研究和评价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林世选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从哲学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发展范畴,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发展的统一,促进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不仅是当今的时代特征之一,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个重要视角。现今,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共生融合中衍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生态文明下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产业问题,也是哲学问题。通过生态文明研究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唯物观对解决当代人类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生态文明哲学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在伦理价值层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应该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和自然-人-社会相互作用的物质变换理论以及从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论到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理论成果。构建区域生态文明的过程既需要上述理论助力顶层设计宏观决策,又离不开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攻坚克难。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的指导下,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实际出发,注重区域空间的平衡稳定、区域主体的和谐共生、区域资源的科学配置,从而创造出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的生态文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的报告首次提到生态文明。这一提法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提供了生态化的思路。本文旨在从本体论、实践论、历史论和价值论的生态哲学维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重新梳理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践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的分析,确认科学发展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成教授撰写的《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书,是在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08JA710003)和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研究”(L07BKS005)的资助下。经过几年潜心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环境保护等生活实践的人民立场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伦理的探讨中,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从本体论的高度为环境伦理提供合理性依据,从而使环境正义理念注入人们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实践观对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可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解决好生态问题,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以普遍联系和系统整体观为方法论指导,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使人类的实践活动按自然生态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消除异化,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彻底结束人与自然的"对抗过程";而平衡人与物的尺度、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选择。惟有如此,才能使生态文明的持续、和谐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理论成就,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型建构,其理论重点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谐与生态和谐有着相互促进的互动性,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制度和谐,其生态和谐的实现也具有虚幻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破除中心思维方式,树立和谐共生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上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制度和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以往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生态危机由人类自身活动和生产引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戴维·佩珀不仅关注到生态危机的本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逻辑,还提出了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的一系列新问题。戴维·佩珀虽然是地质学家,但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他对各类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探析,将生态实践导向生态政治、生态治理,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戴维·佩珀的生态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要实现生态正义就无法绕开社会正义,或者说实现社会正义就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不应被颠倒,在争取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类权利。同时,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也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生态观。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生产力解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建设生态文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因此,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促进生态与科技相融相通,以求化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及其与西方生态思潮之间的区别问题,在生态哲学世界观、有机论、现代性价值观、生态共同体思想等角度,将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深绿”“浅绿”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将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旨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代性、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机哲学;他们坚持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要求通过以共同体价值观为核心的有机教育,建立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探索中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相较于西方“深绿”“浅绿”思潮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文明本质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空想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蕴含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挥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等丰富的哲学方法论智慧,为新时代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