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告别强制     
改革以来,对“乌托邦”的批判已持续了十几年,从“乌托邦祭”到“走出乌托邦”、“告别乌托邦”的提法至今不衰。这一批判是有功的,但未免简单化。它给人的印象是:过去的灾难全是人们太善良太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的教育是全民和终身的教育,乌托邦人以精神上的开拓和探索为人生最大快乐。乌托邦人认为国家的祸福决定于官员和统治者的品德,因此,乌托邦的管理者和统治者由集美德与学问于一身的哲学家担当。乌托邦认为教育者首先必须是道德老师,道德标准来自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神明制定的永恒的、完美的标准,避免了人所制定标准的多样性、变化性、短暂性、矛盾性和非连续性。乌托邦对教育的信仰来自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的无限信仰,乌托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美德。乌托邦人生态度的获得是通过宗教、教育和法制。宗教是基石,教育是方式、途径,法制是宗教和教育的补充。《乌托邦》教育观是人文主义者希望通过教育改善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在西方乌托邦世俗性的分析,比较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文学创作,否定了乌托邦不可能在基督教传统社会之外产生和中国不存在乌托邦这一说法,得出中国社会也孕育了这一理念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东西方文明对理想世界的想象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托马斯·摩尔的小说《乌托邦》是两个常被用来类比的例子。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在陶渊明的叙述中,那个美好社会是存在的,被沿溪而行的渔夫发现;而在摩尔的文本中,代表“理想乡”的岛屿也是存在的,被迷路的航海家发现。它们的另一个相同点是都有岛的含义。摩尔的“乌托邦”自然是文字清晰表述的岛,而桃源同样也有与当世隔离的岛的意味。有趣的是,近代以后,“乌托邦”的概念却从“被发现的理想国”转变成一种隐喻,成为应该达成的未来状态。它企图实现的范围,也从狭小的岛扩展到全部…  相似文献   

5.
情趣,即性情志趣的简称,是一个人性格、修养、爱好的综合体现,是人们相互之间情感联络的桥梁。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这种感受:交往双方如果情趣相近或相同,就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达到心灵沟通;如果情……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提出了反对独裁的观点,经过分析《乌托邦》文本,结合作者的宗教信仰,参照相关研究成果,得出《乌托邦》对独裁的反对源自作者摩尔的原罪观,源于摩尔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碎片     
徐强 《领导文萃》2005,(4):142-145
一梁武帝:“大泽之中,有龙有蛇,纵不尽善,不容皆恶。”(《梁书》卷38)显然,这是借“自然生态”喻指“政治生态”。良性的生态,其标志就是“平衡”,各种力量相互制衡,共同发展。尽善尽美的政治环境,迄今为止,只是人们理想中所追求的一个乌托邦。客观现实是有善势力,也有恶势力,善与恶的较量永无尽头。善势力如果不能压倒恶势力,至少应该和恶势力势均力敌,否则政治生态就会失衡。这是一个封建君主也明白的道理———要是为善的成本高于作恶的成本,无疑等于鼓励人们弃善从恶———任何执政者把“生意”经营到这番天地,都将宣告破产。二吴定翁:…  相似文献   

8.
《黑客帝国Ⅱ:重装上阵》把人类“对真实与虚拟的思考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并提出了一个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21世纪号称是网络的世纪,它正在颠覆着旧有的秩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经济趋于全球化,电子邮件、电子商务、信用卡……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黑客帝国》里的人们就生活在计算机网络中——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世界,而那种人类的思维、行动、甚至从出生到死亡都被整个电脑网络即“矩阵”所控制的局面是否在有一天会真的发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肯定历史发展中的科技进步,使人们更加地关注科技对于政治经济的影响,揭示了科学技术资本主义运用的负面社会伦理功能;但在探讨政治与技术交往的理论中,将交往作为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解决途径因其环境和时代背景受限,不免蒙上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色彩。  相似文献   

10.
羡慕领导、特别想当领导的人不少。但是,知道怎样当一个让部属、让群众信服的领导的却不多。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官多。正是官多、官滥,人们才产生一种错……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人们炒股买基金跟风、买房子跟风、选秀节目跟风,到商场排队买东西跟风,出国求学跟风,小孩上兴趣班跟风,学生上名校跟风……现在就连裁员也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大有跟风赶趟之势  相似文献   

12.
或是优雅知性,或是端庄大方,抑或高调干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日益广泛影响力的高端女性们,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中,无疑都急切地寻求着属于自己风格的适宜得体的着装。无论色彩、款式、质料、品牌、配饰……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形象,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精英女性的人际交往、社会地位、职场发展!作为位高权重的女性经理人们,在每一个不同的场合, 究竟如何成功着装?  相似文献   

13.
徐雁龙 《决策》2007,(4):64-65
“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栏目每期都会迎来一位特殊的嘉宾:徐光春、白克明、郭金龙……一位位省委书记出现在演播厅,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对这样的节目形式,人们并不会感到意外;然而,如果把记忆往前推10年,很难想象一个谈话节目中会出现省级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他不完全像个掌握大权者,……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容易把他错当成一个热心的村长。”在毛泽东过世多少年之后,西哈努克这样形容他。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走在城市大街上时,经常会遇到各类街头调查员拦在面前,被动地接受调查.调查者可能询问你对某产品的印象,也可能询问你的消费倾向,顺便也问一下你的住址、电话、证件号码等……对于这样的街头调查人们会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人们是怎样看待这种街头调查的呢?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好街头调查呢?今年暑假,我们开展了一个关于"街头调查"的调查.  相似文献   

16.
酒的经典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过剩的、速成也速朽的时代,一切都显得过于短促、多变和难以把握,因此人们就格外渴望长久,渴望经典。于是争相恢复老字号,挂出老招牌,挖掘老古董,或者既然短命就干脆短个轰轰烈烈,急剧膨胀,贪大求全,称王称霸……然而离经典却越来越远,经典也越来越少。就在人们经历了几番沉浮,看惯了旗帜变幻,都以为自己已经处变不惊了,却还是惊奇地发现,经典就在身边,茅台——就是酒中的经典。我为自己的这个认识兴奋而感动,回味在我心目中一直沉稳厚重的茅台酒,是怎样气定神闲又无可争议的就成了经典……既有意义,又有兴味。这其实是一…  相似文献   

17.
对于公司治理,追求其完美的目标注定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重要的是应把握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将其灵活运用于实践,从而起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之功效.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实质比其形式要重要得多,机械地采用一套规则、原则、特定实务或政策并不能被认为是良好的公司治理,也不能确保良好的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18.
好官汪洋湖     
《领导广角》2001,(11):12-12
在关东大地,长白山下,松花江畔……人们都传诵着一个廉洁奉公的名字,赞颂着一种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个名字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汪洋湖,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特有的、代代相传的精神。我们的记者、编辑读过一千篇一万篇文章,但缺少像今天这样感动、这样激动,展读《我骄傲我有一个这样做官的爸爸》这篇好文章,我们很多同志的眼眶湿湿的,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好官”、”好官”、”好官”……这是一篇多好的文章,汪洋湖是一位多好的官。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跳槽已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也许为了拓展自己的事业,也许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也许是为了薪水更丰厚……你不断地寻找机遇,想找一个自己更满意的工作。然而,在跳槽的过程中,仅有横溢的才华、满腔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王石川 《决策探索》2014,(23):10-10
现金1.2亿元,黄金37公斤,房产手续68套……日前,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家中的"财富清单"被纪检部门曝光后,让人震惊。有人感叹,这是"苍蝇的体格、老虎的胃口"。一个副处级干部,一个"管自来水"的,其贪欲之大、为害之烈,再次引发人们对"小官巨腐"现象的思考。以往,在人们印象中,巨大的贪腐数额常与"位高权重"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