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区》2002,(15):49-49
基本原则老人小组工作是通过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活动小组,提高老人活动水平,建立老人间的互助网络,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寂寞,使晚年生活更充满乐趣。老人小组工作有以下几点基本原则:(1)不要先行假设。有些老人爱参加小组活动,有些老人不爱参加小组活动。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都有  相似文献   

2.
贵州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贵州农村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所得资料、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刚进入中等水平,且生活质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男性老人的生活质量略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生活质量越高;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居住方式下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距,老人拥有儿子的数量对其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针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改善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应以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无子老人为重点,在农村居住方式正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当优先关注和改善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雨丝 《社区》2014,(16):54-55
赞赏老人,本质上是对老人生存和贡献的一种肯定;发自内心地赞赏老人,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要知道,对老人适时有度的赞赏,对缓和代际关系、创建和谐家庭、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提高赡养老人的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会赞赏老人,不仅是晚辈赡养老人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和敬老技巧。  相似文献   

4.
张婴婷  冯舒明 《社区》2012,(18):24-24
今年初,上海浦东新区妇联家庭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独居老人陪聊服务”,通过社区内“小老人”关爱“老老人”,定时上门陪老人聊聊天,和老人一起回忆美好的往事,给独居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5.
《新天地》2012,(12):56
汽车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也逐年增多,于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老年人过街法",对过马路的老人实施有效的保护。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老人上街时,肩上要佩戴一条黄色绶带,使机动车驾驶员一目了然。夜间老人过街时,黄色绶带会闪闪发光。按照当地老人过街的法规规定,一切车辆遇有老人过街时必须礼让。挪威的奥斯陆对年满60岁的老人发放一枚绿色胸章,老人外出或过马路时将绿色胸章  相似文献   

6.
陈墨 《百姓生活》2010,(1):35-37
11年前,家境贫穷的唐祖琴为给孩子挣学费到矿山捡矿。受到一位善良退休老人的关照。5年前,这位老人不幸因车祸致瘫,陷入孤苦无助的境地。唐祖琴与丈夫知道后。当即赶到医院全力拯救生命垂危的老人。后来,老人远道赶来的亲生儿子护理老人不久。便扔下老人离去了,唐祖琴夫妇又将瘫痪的老人接到家里照料……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将养老需求和代际支持结合起来考虑,对空巢老人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群体内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空巢老人相比,有老人同住的子女家庭在经济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养老负担更重;低龄空巢老人、城市空巢老人以及老年夫妻户是自我养老的相对优势群体;高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以及独居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需求大但代际支持弱的困境,并且这一困境呈现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老友》2006,(1)
老人机构德国已建立60多个"高龄公民协商委员会"及老人俱乐部之类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老人活动,安排老人就医,协同民政部门维护老人合法权益,安排老人晚年生活,这些组织成了"老人之家"。  相似文献   

9.
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本着探索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对使用以咨询为基础的服务的不同态度的目的,以150位中国老人和145位美国老人为样本,采用"害怕亲近量表"调查了中美老年人对专业帮助服务态度的现状,比较了中美老年人对专业帮助服务所持态度的不同特点。结果发现:相较美国老人,中国老人对专业帮助的态度更不积极;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对帮助服务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现状,探讨心理干预对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对221名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调研,选择心理弹性得分较低的40名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无心理干预,对两组的心理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显著低于中国社区人群常模(P0.05)。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在坚韧、能力、控制和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随迁老人求助得分显著高于空巢老人(P0.05)。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经济满意度上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坚韧、能力、控制、求助和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水平不高,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大多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已有的成果进行梳理,并从5个方面(即农村空巢老人的概念和分类、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解决对策等)进行系统地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浙江嘉善的志愿者按照一周一看望,半月一聊天,一月一清洁,一季度一评比的方式,给结对的独居老人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今年初,上海浦东新区妇联家庭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独居老人陪聊服务",通过社区内"小老人"关爱"老老人",定时上门陪老人聊聊天,和老人一起回忆美好的往事,给独居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湖北和陕西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检验了子女数量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回应"多子多福"的现实性,同时探讨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子"比"无子"更"多福",但"多子"不一定"多福"。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无论是儿女双全,还是只有儿子或者只有女儿,都比没有子女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但是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子女总数、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大程度上受到代际支持的影响,子女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料均可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看,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越幸福,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才是影响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6年上海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上海市残疾老人的基本特征和致残状况。研究显示:大多数残疾老人为女性,呈高龄化,农村和城市残疾老人比重相近。残疾老人中以视力、听力和肢体残疾占主体,近八成为中轻度残疾,多重残疾和言语残疾的重残比重较高。残疾老人需求层次较低,大部分残疾由老年疾病所致,致残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高龄。据此认为,女性残疾老人、高龄残疾老人和农村残疾老人的问题更需要关注和解决。王大伟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知不觉中,你发现家中的人脾气变坏了,动不动就发,你可千万不要计较,要知道,老人心里烦着呢!生活圈子小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有的还疾病缠身,自然免不了心烦意乱。老人一旦出现愤怒情绪,做小辈的要设法让老人的怒气宣泄出来,否则会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肯定老人的生存价值小辈要懂得尊重老人,善于肯定老人的生存价值,应该鼓励老人发挥余热,多做力所能及的事,让老人感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与尊重,这样有助于维持老人平和愉快的心境,从而让老人少生怒火。不“要针尖对麦芒”面对老人泼来的“怒火”,做小辈的应采取忍让的态度,平静地任老人宣泄…  相似文献   

18.
农村老人作为当前农地经营的重要主体,其转出农地的意愿将对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湖北省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下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农地保障依赖与养老阶段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较高,在有承包地的农村老人中,47.4%的愿意转出农地。回归结果显示,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受到其对农地保障依赖及其所处养老阶段的影响。对农地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依赖程度较低的农村老人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处于自养阶段的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最低,其次是处于半自养阶段的农村老人,而处于他养阶段的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最高,也即农村老人的自养程度越低,他养程度越高,其越愿意转出农地,反之亦然。另外,农地保障依赖与农村老人所处的养老阶段相关,处于不同养老阶段的农村老人对农地保障的依赖程度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1.无论老人经济条件如何、持家能力是否变化,有关家庭大事都应主动征求并尊重老人的意见。2.不管老人是否有病,都应该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身体不适时,要主动陪伴老人去看病。  相似文献   

20.
潇枫 《新天地》2012,(5):37
小人书,老人书,小人应读老人书,老人应读小人书,小人不再小,老人不再老!这是我最近的一大读书心得。这里说的小人不是指品德上的那种渺小之人卑鄙小人,而是实实在在年龄上的小、指的是年轻。年轻人为什么要读老人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