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捣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刊登陈绍仁同志《“捣衣”不是洗衣》一文,指出《李白诗意图》把“捣衣”画成洗衣是理解上的错误。文章说捣衣是“缝制衣服的一种劳动”,认为应“把诗意改画为一古代妇女在长安的一个普通房舍里正在为远征的丈夫缝制寒衣”。这种把“捣衣”理解为“缝衣”的看  相似文献   

2.
一种使用液体缝制服装的缝纫机最近在意大利问世。这种缝纫机使用空心针头,它与一个滴液器和贮液器相连。当缝制衣服时,缝纫机一经转动,空心针头便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年第四期封面画选用了著名国画家刘继卣同志画的李白造像,画上题李白《月下独酌》诗一首,其中“举杯邀明月”句少一“杯”字。继而再看,又掉了“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二句。前者可能是画家的笔误,后者显然是凭记忆而被记忆所欺了。另外,“我歌影徘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第四期载了“《桃花源记》的一个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根据陈正凯同志提出的问题,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作了新解:“男人和女人穿的衣服,完全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这种解释我还不能同意。下面把我的想法提出来求教于大家。一、“另外一个世界”是哪一个世界? 新解:“完全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如果连接前文释出应是:(桃花源中的男人女人穿的衣服)完全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穿的衣服)。那么“另外一个世界”又是哪一个世界呢?指“桃花源”吗?那就变成桃花源完全像桃花源了,显然不当。是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吗?新解的作者说不是  相似文献   

5.
按照莱辛《拉奥孔》的科学解释,诗是时间艺术(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画是空间艺术(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有声画”与“无声诗”的说法,其实已看到了二者的互相吸取,互为补充。这种互补和融合,其一就表现为时间艺术的空间感和空间艺术的时间性。先看诗。“诗言志”被称为诗论的开山,历来对此诠释既多,讼争亦众,终有后来“情志一也”之说。即使依古代经生所  相似文献   

6.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目前通行的各种注本,都把后一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成是“凡四海之内所居住的人,都是周王的臣民。”其中“率土之滨”被解释为“四海之内”,诸家均无异议。但是追本溯源,却发现这种解释颇有牵强之处。 这种解释的来源是毛《传》、郑《笺》和孔《疏》,主要是孔《疏》(见《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毛《传》:“率,循;滨,涯也。”郑《笺》:“此言……王之臣又众矣。”孔《疏》:“诗意言民之所居。民居不尽近  相似文献   

7.
<正> 《齐鲁学刊》1989年3期赵玉桢同志的《要科学地评价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以下简称《要》文)对拙文《应怎样评价李白的山水诗》(《齐鲁学刊》1987年3期)提出商榷。本着真理愈辩愈明的精神,再次申述个人的意见,请大家指正。1 《要》文在反驳我的意见时,抽出拙文所举诗例,说什么拙文“以李白‘游历大半个中国’、‘目击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来说明‘李白对祖国山水和自然的感受是深入细致的,较王维毫不逊色’,这样的分析,不能令人信服。”《要》文将拙文腰斩,而后断章取义地给予反驳,这种做法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8.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很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观点:(1) 王瑶在《李白》中认为是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2) 朱东润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  相似文献   

9.
李白《行路难》三首,是古今传诵的名篇。其第一首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几乎所有的注本都只注上句,意谓语出《宋书·宗悫传》,借宗悫少年时回答叔父“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话,表明李白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仍怀着强烈的希望。而对下句,却认为诗意显豁,不必注释,如王琦《李太白全集》,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等。即使少数注本有所注释,也仅仅是将诗意串讲得更明显一点。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注云:“云帆:象白云般的船帆,这里指船”,“沧海:大海”。意谓扬帆渡海,象征政治抱负的实现。认为这两句共同表达了作者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研究》八二年第二期载刘友竹先生《李白的生地是“条支”》一文,确认李白的生地是条支,即“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我认为刘先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李白生地问题的研究上是一个新的突破,不失为一家之言。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作者在论证这个观点时,不但从有关记载的原资料入手,引证、分析、推理、断定,而且还就李白有关诗章进行旁证,极有说服力地告诉读者:“李白的某些作品有助于使这个论点得以成立。”最近,我正翻阅李白全集,觉得除文中引《江西送友人之罗浮》、《千里思》、《赠崔郎申宗之》三首诗外,有一首也可以旁证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现录之于下:“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相似文献   

11.
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已成定论;笔者却认为李白生于神龙元年(705),较之传统的定论应后推四年。现考证如下。说李白生于长安元年,是由李阳冰《草堂集序》署“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推算出来的。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由宝应元年上推六十二年,恰是长安元年。其实李阳冰所署乃其作序时间,非指李白的卒年。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  相似文献   

12.
<正> 《李白和杜甫》一书在“诗歌上的交往”一节中,引用了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的第三首: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郭沫若同志说:“他要划却君山以铺平湘水,不是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要扩大耕地面积吗?”由此便断言:“李白划却君山的动机和目的,应该说才是真正为了人民”,即是“与巴陵人民同醉”。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洞庭湖附近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是围湖造田,游洞庭时也确实可以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可惜在李白游洞庭的诗作中,没有一首写到这回事。因此,说李白要划却君山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是缺乏根据的。在君山上本就可以直接从事农作,江南的许多田地就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传世名篇《蜀道难》究竟作于何时何地?当人们发现这位傲岸不羁的诗人曾两入长安时,这个问题也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当时及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无论持“两入长安”论者,抑或是仍抱“一入长安”论者,都还不曾对后来许多荒诞不经的传闻予以轻信,都还不曾对此诗作于长安有什么怀疑。近日读到《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康怀远先生的文章《<蜀道难>是李白在蜀地时的作品》(以下简称康文),明确提出此诗作于蜀地,是李白青年时期的成名作,初颇惊喜,深佩于康先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但细玩全文,则殊觉不  相似文献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的一个句子,课文后的练习题中要求回答这句中的“止臣”是不是使动用法。教学参考书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曾仲珊同的《古汉语使动用法》(见《中学语文教学》83年7期)一文中也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是,原《语文园地》(今《阅读与写作》)85年10期发表的杨立国同志《关于“臣舍人相如止臣”》一文则持相反意见。笔者认为杨立国同志对“止臣”的解释有其代表性,而且最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但这样的解释确实不妥当。  相似文献   

15.
<正> 《旧唐书》、《南部新书》等谓李白是山东人,安旗《李白纵横探》称:任城(今山东济南市)是李“第二故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寄家任城二十三年,是有不少记载的。首先要搞明白:“寄家”是流寓所在,有别于祖籍和客籍。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或“本家陇西人”(《赠张相镐》),是指其祖籍陇西成纪。神龙元年(705)李白随父迁至四川彰明县(今四川江由县)定居,是为客居。之后,李白由此出游,曾流寓湖北安陆,婚许氏,生女平阳;再携妻女流寓山东任城,生子伯禽。在这期间,不管李白出游多久,其妻子儿女寄居任城二十三年不动,说是“寄家”或“第二故乡”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135年——?)是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具有经济史观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的《货殖列传》、《平准书》和《河渠书》等篇章中,首次用经济观点说明历史问题。无独有偶,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公元前460——395年)则是外国第一个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事件的历史学家。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下简称《战争史》)一书中,试图用经济观点来说明一场大战的发生及其胜负原因,产生了古代希腊的经济史观。经济史观是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飞跃,它摈弃了“神命史观”与其他唯心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一、大唐一诗侠 在李白“谪仙”、“诗仙”、“酒仙”等诸多美号中,我认为还应再加上一“诗侠”。在唐代诗人中,不仅是他所写的任侠诗篇最多,而且他本人就是唐代有名的一位侠士。且看诗人的自画像: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邀。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扛阳宰陆调》) 从李白自己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头戴高冠,腰佩雄剑,身穿珠袍,坐跨骏马的少年侠士,破纸欲出。这就是“诗侠”李白的自画像。 那么,在李白同时代人的眼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李白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崔宗之写道: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文学学会第二届(八○年)学术年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在沈阳举行。辽宁省外国文学学会成立会同时举行。到会会员共二百余人,收到论文一百四十余篇。一古典文学方面的论文涉及范围较广。张震泽教授在《<七月>札记》一文中,对“九月授衣”等诗句的传统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论证文中指出,对于“九月授衣”,余冠英、高亨、闻一多诸先生所说为不确,乃根据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睡虎地秦竹简》的《金布律》条及《说苑·臣术》有关文字,证明自春秋至秦,即自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确实存在授衣制度。《七月》中的这个“授衣”是主人为农夫发衣服。关于“褐”,据《秦律》证知,是粗重的麻编织的衣服,古代农民披着这样的褐进行劳作,其生话之困苦可以想见。关于“举趾”,则指出郭沫若先生、北大《先秦文学参考资料》所译之不确,谓《诗》言“举趾”而不言举足,不  相似文献   

19.
周振甫同志《读毛主席诗词三首》(载《文学评论》1078年第5期),给我们教益很大。但把“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中的“战锦”,解释成“就是战士在战争胜利后的衣锦荣归,就是指解放战争的胜利”,并指出其出自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战锦”还是指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争夺战。锦州争夺战是辽沈战役的关键,而辽沈战役又关系着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所以毛主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这一句,既点明锦州之战的重要性,又赞扬了罗荣桓同志在这一战役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至于李白《越中怀古》中的这一句,许多版本都作“义士还家尽锦衣”,没作“战士”;鲁迅书这首诗的手稿也是如此。周振甫同志却写成“战士还家尽锦衣”,并且说“战锦”是从这一句压缩来的。我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同时,我觉得这样解释很生硬,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李白《静夜思》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白的《静夜思》,只有四句二十字,而且语言浅显,然而诗的作年作地、文本的优劣和诗中“床”、“疑”的解释,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观点,并且长期争论不休。作年有开元十四年、十五年、十九年、天宝六年至八年等说;作地有安陆、扬州、金陵等说;文本有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和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的优劣之争;“床”有“睡床”、“坐具”、“井床”三种不同解释,分析诗歌意境以及李白其他诗中对“床”的描写,应解释为“睡床”为当;“疑”,有释为“怀疑”、“疑心”的,根据李白及其他唐人诗中对“疑”的运用,当作“似”、“如”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