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崔颢《黄鹤楼》诗解要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颢写《黄鹤楼》诗是根据不精确的传闻,而非故意用典,今人引经据典指实“昔人已乘黄鹤去”故事,似无必要。崔诗所谓的“昔人”,应该指与黄鹤山有关的“列仙人”,也可以将“昔人”理解为单数,即仙人子安。《黄鹤楼》首旬用“黄鹤”较之用“白云”,应更符合原貌,“唐人选唐诗”作“昔人已乘白云去”的原因可以推测。崔颢《黄鹤楼》一诗有风骨、有兴象、有情思,并非纯粹的七律,而是歌行与七律相结合的佳作。从诗体结构分析,李白《鹦鹉洲》与《凤凰台》仿效崔颢《黄鹤楼》,并未得其神髓。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崔颢写了首极负盛名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颗《黄鹤楼》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黄鹤楼》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代李畋《骇闻录》说:“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颗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凤凰台》诗。”  相似文献   

3.
《四库提要》批评瞿佑《归田诗话》见解浅陋、考证粗疏,如以"搥碎黄鹤楼"作李白语,以《望夫石诗》为陈克作,无视杜诗"血污游魂"句等.今经考辨知,上述诸说均难以立足,"搥碎黄鹤楼"存于李白集中,《望夫石诗》作者宋人已有错,"血污游魂"实乃瞿佑照录《苕溪渔隐丛话》.此外,《归田诗话》虽不以考证为主,但也充分认识到了考证的重要性,《四库提要》对《归田诗话》保存文献的功绩多有肯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崔颢《黄鹤楼》一诗从修辞、美学价值以及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比较等几个方面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崔颢的《黄鹤楼》诗,千百年来为读读者所倾倒,为评论家所推崇。评价最高的莫过于宋代严羽所说:“唐代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诗为第一。”诗好在何处?古人说得很抽象。现代评论家说得具体一些,也往往多从诗的写景抒情予以肯定。说写来色彩鲜明,景象如画;见景生情,情景文融。这些评论无疑是有道理的,只是仍嫌朦胧,光凭这样的评论,还不足以说明此诗是唐人七言律诗的压轴之作。古人论诗,重视诗的意境,以表现哲理为最高境界。我以为《黄鹤楼》诗正是这一代表作。它的高妙,不在于写景抒情的本身,而是它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寓人生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的特点——作品写到了人生归宿的问题,探讨了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清代黄鹤楼建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鹤楼建筑始建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现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了,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文章就清代黄鹤楼建筑形制及被毁情况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7.
黄鹤楼所题的古诗中,以崔颢的诗最为人称道。有关李白为此而“搁笔”的传说,值得考究,李白在崔颢题诗道已两登斯楼,均有诗作。崔颢题诗后,李白并非很快见到。李白对崔诗景仰之至。《登金陵风凰台》似欲超越,与崔诗互有短长。《鹦鹉洲》则明显学舌,故难以流传。  相似文献   

8.
崔颢之于黄鹤楼,无疑是一个文化符号。这归功于那首为人称道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赋比兴?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在黄鹤楼上空。  相似文献   

9.
1.游似为游仪之误 《全宋诗》册五六卷二九五八页三五二三六游似《黄鹤楼》:“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投。汉水北吞云梦人,蜀江西带洞庭流。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黄鹤楼前人不见,却寻鹦鹉过汀洲。”(清陆心源《吴兴诗存》二集卷八) 按:此游仪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游仪,(字)伯庄,长平之胜士,早游京师,自北方纵览名山;已而浮洞庭,归隐武溪之上。过武昌时,有题黄鹤楼诗,脍炙人口。游默斋尝书置南楼,游受斋漕湖北日,复为之刻石。其诗云云。”(《柳溪吕炎近录》)据此,则当为游仪诗。陆心…  相似文献   

10.
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北大道赣江东岸的滕王阁,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它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使其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最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建筑始建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现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了,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文章就清代黄鹤楼建筑形制及被毁情况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12.
斋及 《山西老年》2014,(12):25-25
少年时,赶上辛亥革命,金岳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意犹未尽,又仿照崔颢的《黄鹤楼》作打油诗一首:“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栽光溜溜。”谐诗流出,立刻传为闾巷笑谈。  相似文献   

13.
在华中腹地武汉市,有一座古楼耸峙在蛇山之巅。它俯瞰着长江汉水,以其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把江城的天际勾勒成一种梦幻,吸引着八方来宾亲临这"白云黄鹤"的地方,这就是黄鹤楼。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腾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中黄鹤楼又为三大名楼之首。黄鹤楼历史悠久,它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以后历代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重修过七次,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历代黄鹤楼轩昂雄伟,辉煌壮丽,被世人赞为"千古名胜,天下绝景",其中有许多有关黄鹤楼的动人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到此登楼畅游、吟诗作赋,流下不少吟颂千古的名篇佳作。其中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14.
(1)《李白二送孟浩然》话说李白在黄鹤楼为老朋友孟浩然送别,心里十分舍不得,于是写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已到了20世纪。李白又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孟浩然了,为了消  相似文献   

15.
提起崔颢,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他的《黄鹤楼》诗,这首千古佳作,被南宋文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的记载又把他与李白联系在一起,据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此诗,为之叹服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笔记小说的描绘、渲染虽未必可靠,但也足见后人对崔颢诗作评价之高。其实崔颢的诗作,在他生活的唐代就享有盛名,《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曾写到:“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把崔颢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后出版的众多的唐诗选读本,在介绍崔颢的  相似文献   

16.
烟雨又濛濛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10,(17):60-61
最令人怀想的是那农历三月扬州烟雨漾漾的日子。 李白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有长江天际流。”像笙鹤瑶天般的浅唱低吟,让人仿佛看到波涛万里的长江中有一叶扁舟,将自己的友人送到烟花三月的扬州。  相似文献   

17.
<正>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昔日的黄鹤楼有  相似文献   

18.
论崔颢     
崔颢是活跃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千多年来,人们似乎把这位诗人淡忘了。一谈起他,往往只论及他的《黄鹤楼》一诗。虽然从段璠《河岳英灵集》起,直到清代,一些大评论家也曾给过他很高的评价,但也仅限于只言片语。迄今为止,对这位作家全面、系统的研究仍是空白,本文试图结合其作品,对崔颢作一点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对唐朝诗人崔颢的作品《黄鹤楼》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首先简要概述文本世界理论;其次,通过对诗词中文本世界构建的分析,探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处理过程,从而实现与诗人跨越时空的交流;最后,剖析该诗的功能命题推进,有助于理顺语篇叙述的脉络和推动叙述向前发展,从而揭示文本主题思想.从文本世界理论角度探究《黄鹤楼》诗词,为该诗词的解读和赏析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