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度性原则:人类活动理念的变革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的适度性原则 ,是对人类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自觉意识和深刻把握 ,是对工业文明时代追求生产和消费无限增长的超限性、无度性人类活动的批判否定 ,是对自然征服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念的扬弃 ,是人类活动及其理念的现代性转向 ,是人类在较高层次上对自身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 ,是未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理念的理论根据 ,是人—自然—社会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它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以及同代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兼顾和公平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祸害人类,关键在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科技异化主要是由认识原因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除或尽可能减小由认识原因所造成的科技异化,必须使科学技术实践遵循"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就要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则要创造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就必须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体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但是真理和价值有时会出现背离,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既要坚持真理原则,又要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4.
5.
在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体间性特征以及与此相应的理性多元化,使共识原则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但这种共识是以保护个性和推崇宽容为前提的,它不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而是实践哲学范式的结果,与卢梭的“公共意志”式的共识没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其实社会时空与自然时空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与自然时空的比较,可以引出社会时空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通过探讨社会时空的内涵,又可以进一步揭示社会时空的结构与社会生活质量的关系,从中得出不同社会条件下人类生存的状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这本专著的主要任务,是充分描述社会关系和活动这对辩证联系的相关范畴。这些范畴反映了历史过程的形式和内容。作者认为,应该沿着这一方向探索,不仅进一步研究当前特别迫切的社会关系和活动问题的手段,而且进一步研究方  相似文献   

8.
略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有主体性原则的思想,理论界经过多年的探索,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除了有一个客观性原则以外,还有一个主体性原则问题.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样的主体性原则,则是看法不一的,我认为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求得到共识.  相似文献   

9.
虚拟空间交织是人们常用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交织及其原则的介绍,描述了虚拟空间交织的运作,指出虚拟空间交织构建中主观取向的原则应为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其 "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但是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却有最终丧失人类立场的嫌疑.在实践美学的观点看来,以"生态中心"取代人类中心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放大,生态主义并未脱离人类中心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终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11.
适应性原则,从广义上理解,指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人必须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从而完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的跨跃.教育学所说的适应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发展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终身价值取向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追循这一价值取向 ,马克思创立了关于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 ,这一学说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内涵。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价值取向就其最终目的来说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社会主义 (及共产主义 )是以马克思实现人类解放理论为价值取向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是马克思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僵化模式 ,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改革完善的历史进程 ,就其最终目的来说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 ,是贯穿社会主义全部运动发展进程的核心和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态困境与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学开始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经过今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决定论”、“互动论”等学科理论,但面对当今的人类生态问题,这些理论显得无力与无奈。本文从当代生态问题的实质出发,分析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是两个并存的自立复杂体系,都具有自组织能力。从这样的视角去探讨其间的互动关系,应该成为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取向。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 ,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周围地区虽然一度成为农耕者与游牧者争夺的对象 ,但是 ,对湖区环境影响较小。进入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 ,厂矿企业的兴起 ,牲畜数的直线上升 ,给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列宁却对黑格尔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黑格尔的最唯心主义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在黑格尔那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矛盾的现象呢?这是因为,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绝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障碍,从根本上说源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的活动方式,因而,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变革人类活动方式。人类的活动方式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统一,对于人类活动方式的变革,也即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遵循问题原则、表达原则和目标原则的统一。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为什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怎样继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如何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三大实践问题。展望未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坚持自信与自我批判的统一、坚持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统一、坚持中国化和全球化的统一、坚持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即产业活动的基本物质前提。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来,所谓环境问题就是同上述物质前提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人口过于密集的大城市,生存空间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又如,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某些自然资源的耗尽等等(这一类又称为次生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问题的范畴。最近一、二十年来,对于人类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由于环境问题本身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而且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还由于这一研究愈来愈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内在的统一,从而引起了人们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已成为全球广泛采用的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在创造高效率经济的同时也使人类游离了精神的家园,引发人们对市场经济社会中道德建构问题的思考。本文以经济领域利已主义与伦理领域的利他主义如何协调出发,探讨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市场行为主体与经济伦理学的关系;经济伦理价值取向与道德建构的关系,对我们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道德体系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建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建立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