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传统发展观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的精神异化,生态伦理发展观则由于一系列的理论悖谬而陷入了困境.发展伦理学正是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积极吸收传统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作为公平的正义是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发展观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政治表达和具体贯彻,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内涵的拓展和贯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思想和人类自身生产与社会发展观演进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发展现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政治表达和具体贯彻,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内涵的拓展和贯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思想和人类自身生产与社会发展观演进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发展观,是随着对自然资源开发程度的加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演变而进步的。它既包含社会综合发展,又包含自然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的、完整的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的变革。当人类还处于生存需求阶段时,一切活动的...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理论界》2009,(3):37-38
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与历史的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人本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绝对中心论"的批判.其理论先驱不仅批判了传统自然观中的"人类绝对中心论"倾向,而且提出了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案.利奥波德提出,以"土地伦理"取代"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卡逊主张用"生物控制"代替"控制自然",这些观点对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奴役与自由的观点解读两种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观大体可归结为两种:增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它不可避免地将人引向"通往奴役之路"。作为对增长发展的突破和对人之自由本性的追求,可持续发展对发展概念进行了一次科学阐释。这是一种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魏恩政  解芳 《东岳论丛》2005,26(3):80-83
传统发展观又称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是指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或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一种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有其显著特征。传统发展观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突出表现在环境和资源等问题上。随着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与旧发展观的决裂。  相似文献   

9.
倪瑞华 《天府新论》2001,42(3):53-56,61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新发展观,折射出了对人类普遍的和终极的关怀,包含着浓厚的人学思想.它肯定发展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权利,个体人争整体人应得到和谐的发展.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促使人类对传统发展观进行深刻的伦理反思和批判,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而研究企业伦理,让伦理思想渗透工业企业经营过程,使每个企业都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只注重企业一己之利,对解决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发展的当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媛 《学术论坛》2003,2(5):16-19
以发展求生存是人与物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之一,但现代化凸现了发展对于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和危机迫使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观反映了人的发展在当代的转向要求:从为生存而发展到为发展而生存,表现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整体发展观的萌生。  相似文献   

12.
佩鲁在对传统发展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价值为尺度、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佩鲁的"新发展现"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科学发展现在发展目的、发展模式和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佩鲁"新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3.
杨明明 《理论界》2009,(2):34-35
近代以来,发展真理论和发展价值论在发展观上各有偏重,但都因割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而给人类发展带来损失.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维度解释历史发展.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科学视野和人文视野相统一,真正实现了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性追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行政强调的是用和谐的发展观协调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在满足政府自身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同时,提倡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和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环境友好的措施和管理方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魏欣 《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34-135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首先是生态学家提出来的,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另一种可持续发展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其核心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变革。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九五”计划和15年长远规划,这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实施好“科教兴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本文就“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提高人口素质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一、可持续发展是崭新的社会文明观从人类社会关于“发展”思想的演进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折,形成过四种主要发展观。首先是“经济增长论。”这是一种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依据的传统发展观。但是,资本推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不同理解。由传统发展观中体现的人类主体性地位绝对化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定位。在我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对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这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待物"、"待人"、"待己",促进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道德建设。通过道德建设,才能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以物为本的异态化,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目标;才能消除传统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片面性,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才能根除传统发展模式所崇尚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价值迷失: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走火入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发展观就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最大危机就是价值观的危机。它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它所追求的是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地掠夺和挥霍,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并把这叫做"进步"和"文明"。其后果不仅会加剧人同外部自然的冲突,而且也会造成和加剧人同自身的自然的冲突,使人类在地球上无法持续地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主体观的反思和马克思新主体观的变革是发展观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就发展的价值来说,传统主体观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为前提,导致了世界的消逝和主体的遗忘;在发展的认识上,人类是否无法逃脱"人类中心"的牢笼?马克思的新主体观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批判了现代性状况下原子式的抽象个人,进而马克思指出人的应然状态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人的真正的类生活。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就是"社会"!基于当代人类取得的各项成就基础上,发展是要对人类的缺失进行挽救,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