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尾生的信》是芥川龙之介在大正八年二月,也就是1919年在他27岁时写的一部作品。本身这部作品在中国的典故《庄子·盗跖》中就有这么个说法“尾生与女子期于粱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文章的题目为“信”,那此“信”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人曾指出这里所说的“信”为“信任之信”,我却认为此处的“信”为“信仰之信”,虽谈“信”但是通篇文章却不见一个“信”字,但又是由始至终却始终能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也正是那种无形的“信”来支撑着全文。另外文章还反复的出现了一句话“但是,她还是没有来。”因此“等”也成为了此文的另一主题,因“信”而等,因等坚“信”。  相似文献   

2.
鲁迅研究室编辑、一九七七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第二辑所载《新发现的鲁迅书信》第二一、二三号致内山完造的两封书信,是两通便笺,因为都不是正式的书信,所以均未见《鲁迅日记》的记载,信的落款也未署时间。这两封“新发现”的信,究竟是何年何月何日所写,看去漫无边际,似乎无从嵇考。在编入《鲁迅研究资料》时,二一号信由编者系年为一九三六年,对二三号信则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已滞后于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了。 90年代以后 ,学术界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特别是 1 998年《北京文学》上发表的一组文章 ,更是把现今语文教学说成“误尽天下苍生”、“祸国殃民”。这虽有失偏颇 ,但其揭露的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 1 99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教会 ,作出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成为我们一个必然的课题。我认为 ,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充分发…  相似文献   

4.
《试论“香菱学诗”的教学意义》一文认为,《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一节是一篇用艺术手法写出的绝好的“教学论”,它把语文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说到家了。文章详细叙述香菱学诗,黛玉好为人师的整个过程,并作了精到的评析。文章说,“香  相似文献   

5.
《鲁迅书信集》出版以后,《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九日《文学》第六十期,发表了《十五封新搜集的鲁迅书信》。第十三封《致××》信,倪墨炎同志在《关于十五封新搜集的鲁迅书信》(《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一文中指出:“第十三封信曾刊《人间世》半月刊一九三九年第二期,收信人姓名被略去。”  相似文献   

6.
范爱农生前曾多次致信鲁迅,周作人保存了其中三封,为时较早的一信(姑且称第一封信)是范爱农第一次失业后去杭州时写的,未署月份,仅署有“二十七号”数字,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哀范君》及《知堂回想录·九四、辛亥革命(三)》等文章中多处指实为“三月二十七日从杭州所发,寄给在绍兴的鲁迅的”。此说多年来相袭援引,无人质疑,实际上周作人有误。  相似文献   

7.
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几条佚文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说信。徐志摩写给凌叔华的信很多,凌叔华称有七八十封。有人怀疑未必这么多,我是相信的。再多些也相信,有段时期他俩的关系非同寻常。但这些信绝大多数未得见诸于世,或许将永远散失了。幸而凌叔华在1935年主编《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时,将信删略处理,以《志摩遗扎》为题披露过六封,我们才得以窥见书信的大致内容和文采。它们真是情文并茂,每一篇都是徐氏风格的散文,为各种徐志摩全集、书信集所必收。近年又披露了一封留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徐致凌短笺,新录入虞坤林编《志摩的信》(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再录入韩石…  相似文献   

8.
本刊1986年第2期,曾发表了浙江绍兴师专鲁迅研究室主任谢德铣副教授所撰《鲁迅致胡今虚信三封简述》一文,受到学术界特别是鲁迅研究界的重视和关注。鲁迅致胡今虚信共有六封,现将其余三封信的简述继续发表于下,以飨读者。本文标题中的“信六封”,是包括前文已简述的三封在内的累计数。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法》(1995.12)这本书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根据《三年制中等师范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编写的。是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教材。它重视以中师和小学的两个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紧密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表现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一、科学性。主要指结构体系的科学性。该书在“绪论”一章的后面,设置了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各个方面的内容,有“小语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工作常规”等,比以往的教材增设了“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三年《党史研究》第一期,刊载了黄显孟同志《关于“一大”前的湖南共产主义小组问题》。文章说,毛泽东在一九二一年一月廿一日给蔡和森的信中,用括号标注的那个“宣言”,“即一九二○年十一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些党的出版物,毛泽东等在一九二○年十二月便收到了,而且秘密地广为散发。”(《党史研究》,1983年第1期第46页)我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科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研究的一对重要范畴.科学地把握二者的关系,对语文教学实践科学化和理论研究科学化,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至今,语文教学界仍然普遍认定“学科性质决定学科教学目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意见综述》概括地反映了这种普遍认识,它指出:“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确定.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之所以分歧很大,都是由于对语文的学科性质理解不同而造成的.”《综述》旨在强调“学科性质决定学科教学目的”这个观点的指导作用,其实它在客观上却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对学科性质、教学目的的认识,长期存在意见分歧.仅仅这个事实本身,便对该观点的指导作用打上了一个问号.作为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12.
《论语》英译历史已经跨越3个世纪,在众多的《论语》英语翻译版本中,孔子的“能近取譬”之说在英语翻译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选择了四个版本的翻译,试图比较和分析译者在对《论语》中的“德、过、政、信、贤与富贵”等政治隐喻英译时,对政治隐喻的“来源域”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读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很是振奋。在经过全社会的大讨论之后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 ,一部全新的、更接近语文教育本质的课程标准终于产生了 ,一些困扰人们的问题暂时有了结论。1 .语文是什么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但自语文课程产生以来 ,居主流地位的当数“工具说”。“工具说”认为 ,语文是一门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 ,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工具说”有一著名论断 :课文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例文的学习 ,推而广之 ,理解此类文章 ,…  相似文献   

14.
今年《改革》第一期译载了世界银行《Transition》新闻信发表的马丁·施兰克的文章,根据一项关于波兰企业的调查,对“只有产权激变才能救活国有企业”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 该研究是建立在对一批国有企业及负责人的调查访谈基础上的,受调查企业的规模全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您们好:《专业户》93年十期发表了我写的《罗洪溪培育成功超大穗小麦》一文和今年第三期我的广告后,连续收到询问信200多封,其问题最明确的是怕上当。我以前也和大家一样,上当受骗购良种,结果是鸡飞蛋打一场空。例如90年我引种“西安九号”小麦繁种,当发现该麦极易感病而造成减产或绝产时,立即给本刊去信,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与进修》创刊两年来,得到本省和外省广大读者的关怀.编辑部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国外的许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武进县卜弋中学语文组来信说:“最近我们看了贵校的刊物《教学与进修》,深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可贵的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配合甚密切,真是雪中送炭,得益不浅”.高淳县读者刘强来信说:“你校的《教学与进修》对于我们真是急需的学习材料,它与我们现在的教学内容对上了口径,能帮助指导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来自祖国北方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课程。在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较早地对《语文教学论》课程进行了对接研究,创建了网状多向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并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课型,构建了“1 5”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提高了所培养师资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尽快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是近年来教学中谈论最多的问题。1978年3月,吕淑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吕老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的教学时间在各门课中历来居首位……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可是让孩子们只用稍多于十分之一的时间学科学,而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收效不大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记载谢氏与王肃爱情典故的最早文献是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该书记载了一首谢氏赠与王肃的五言诗和公主代答诗一首,未曾提及谢氏是否有书信致王肃。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全文抄录了被认为是谢氏赠予王肃的骈文书信一封。该信文笔优美,宛转动人,堪称书信体文章中的佳作。但遗憾的是,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并考察相关史实,认为该信并非出自谢氏之手,而是后世好事者所代笔。  相似文献   

20.
一部《水浒传》,一个“传”字就向读者传达出文体的信息、内容的信息,一个“水浒”的词,就向读者交代了水泊梁山的一帮好汉的生存环境、兴衰历史;但相同的内容换成了《荡寇志》,就成了对一群梁山贼寇的批判,文章的思想境界、作者的立场观点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如果把它换成《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那就具有了挑逗性的情色味。由此可见语文课不能离开语文的特点,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对语言的品味。语文课应当让学生在品味汉语语言的韵味的过程中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