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明度原则是WTO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加入WTO,就必须遵守这个以原则为导向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各项原则.目前,如何遵循WTO透明度原则是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实行信息公开制度是我国政府管理变革务实而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透明度原则是WTO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透明度原则是对WTO成员国政府行政公开提出的较高要求。我国行政公开的现状与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尚存有较大差距 ,应该对我国行政公开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与政府管理体制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 WTO,受冲击最大的是政府 ,为此政府应根据 WTO的运行规则 ,转变观念、职能和管理模式。做到办事公开 ,增强政策透明度。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机制 ,全面提升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WTO的透明度原则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TO的透明度原则产生于人们对二战后各国贸易政策做法的反思和总结。透明度原则的提出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有着经济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实行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是防止和消除成员方政府的不公开行政管理造成的歧视待遇和由此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障碍,监督执行各项贸易协定,建立公开、透明和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5.
自由贸易原则要求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 ,非歧视原则要求树立法的权威 ,透明度原则是法治的重要保障。“自由贸易”、“透明度”、“非歧视”三原则要求我们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必须秉承“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超然政府”等行政法治理念 ,加快行政法治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 ,同时充分利用WTO原则、规则体系中的优惠条款维护中华民族的正当权益。政府应当扮演引导员、信息员、服务员、警卫员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WTO规则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调整和规范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企关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加入WTO的透明度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政企关系的现状 ,入世对我国政企关系的影响 ,并对积极构建适应WTO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模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组织绩效评估是以实现政府管理的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为目标的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对政府组织进行绩效评估顺应了行政改革的发展潮流,为解决政府管理的瓶颈探索了新的路径。绩效评估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的透明度、民主化,从而推动阳光政府的建设,而且也适应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压力、人事管理的变革和公共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以及机关效能向纵深发展为测定政府组织绩效提供了契机,构成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 ,对中国而言 ,是机遇 ,也是挑战。“机遇就在于正确应对挑战”。应该改变引资方式 ;努力实践国民待遇原则 ,实现公平 ;认真贯彻“透明度原则” ,实现公开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 ,实现公正  相似文献   

9.
WTO规则对铁路行业规制作用是:允许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或经营;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必须按照透明度原则及时公布铁路产业政策和相关的管理措施;政府必须逐步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逐步减少对国有铁路的无偿性投资和直接性补贴。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临着现行体制不利影响的挑战,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铁道部职能转换;建立起路网和运营分离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定价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政府会计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剖析了政府会计透明度与财政透明度的区别和联系,指出政府会计透明度的本质是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要求,构建政府会计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应区分评价对象、以评价政府会计活动提供的信息为主、以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基础.以省级政府为对象从全面性、可靠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性和易得性六个维度构建了省级政府会计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面临中国加入WTO和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金融业存在诸多问题和多种挑战。应不断改革金融市场,减少政府干预,强化金融法制建设,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加速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化,使我国的金融业日趋市场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透明度原则与地方立法公开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TO对于中国立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入世",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法律的"入世",是中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及国际惯例的接轨.WTO的透明度原则对成员方的立法提出了公开的要求.然而与WTO透明度要求相比,在我国的地方立法中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暗箱操作"的现象,缺乏一套完整的立法公开制度.为此,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立法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与立法公开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是实现立法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近20年来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在促进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公共资源效能,增进社会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的监督,改进政府形象,提高政府资金运作效率,公共部门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加入WTO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运用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政务公开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务公开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在目前我国加入 WTO的背景条件下 ,政务公开实际上是对WTO规则中行政透明度原则的贯彻。因此 ,科学地认识政务公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将有助于政府改革的实践。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运用比较分析法 ,对政务公开概念进行了辨析和阐释 ,指出政务公开是国家权力的议决和执行机关就与国家权力运作的相关情况 ,依法向利益相关人予以告知并接受监督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WTO区域贸易协定透明度机制自2006年年底临时适用以来,已经逐渐得到WTO成员方的广泛认可.然而,机制的运行仍存在潜在的危险,面对日益增多的区域贸易协定,现有的善意履行和“同伴压力”的监督机制,会在未来的运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机制一旦被破坏,则意味着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体制的融合进程将被中止.目前透明度机制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监督不力的问题,区域贸易协定通报和审议时间上的拖沓、数据提交上的困难,都督促WTO成员方尽快完善现有的内部监督机制.因此,明确并简化现有WTO规则,建立一个完备的规则评估机制,并扩大WTO秘书处职权,形成后区域贸易协定通报监督框架,是保证今后透明度机制良好运行之必须,也是未来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业如何应对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中国加入WTO和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金融业存在诸多问题和多种挑战。应不断改革金融市场,减少政府干预,强化金融法制建设,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加速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化,使我国的金融业日趋市场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以加强财政透明度为导向推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各国建立良好的财政体制改革,并且认为提高财政透明度是改善财政管理的关键之一。财政透明度的国际规范隐含着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有助于提高财政透明度。笔者从政府财务报告的视角分析了财政透明度,并以此为导向推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  相似文献   

18.
透明度问题是当今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意味着其规则的公开和透明,以及争端解决过程中公众的介入和参与。透明度对于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争端解决的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程度的透明度。磋商阶段的透明度略显不足,主要缺陷是文件的公开程度不足和公众的参与权丧失;而专家组阶段和上诉阶段的透明度总体来说值得肯定,其中的"法庭之友"问题,公开审理问题都是由实践发展而来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保密性是国际商事仲裁的特性,但随着WTO透明度基本原则以及投资仲裁透明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国际商事仲裁领域也掀起透明度改革的浪潮。推动透明度改革的可能性来自于仲裁机构之间的竞争、仲裁员之间的竞争、参与者之间的竞争、透明度改革的学术研究和其他透明度改革的动力。从信息披露和自愿公开仲裁裁决两方面对透明度改革进行实例考察,初步构建透明度改革的基本模式,分别为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仲裁裁决的公开、加强对腐败行为的监管和仲裁员信息的公开,并对未来透明度的改革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财政透明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是公众能够及时、充分地获取政府的财政信息,以正确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高财政透明度,对于强化政府公共受托责任,降低政府代理成本,以及减少腐败,建立高效的治理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财政透明度与IMF财政透明度基本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为此,应当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包括构建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并建立相关的质量保证机制,以提高财政透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