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眼是文中藏眼 ,是文章艺术构思的聚焦点 ,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艺术作用。因此 ,语文教学如果能利用文眼进行导读 ,那就等于抓住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钥匙。首先 ,要引导学生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 :“揭全文之旨 ,或在篇首 ,或在篇中 ,或在篇末……”也就是说 ,揭示文章主旨的地方就是文眼所在之处。以讲授《背影》一文为例。在学生初读之后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开头的作用 ,归纳到开门见山 ,开篇点题上 ,并从它给全文确立的情感基调和气氛的渲染上予以点拨 ,让学生识别出这里的“背影…  相似文献   

2.
备课时,教师与作者“融情,汇情” 作者之情和教师之情合二为一,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情感之潮,去席卷学生的情感之堤。 初读课文时,使学生“入情,汇情” 渲染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拨动学生“情”弦,与教材蕴含的情感及教师之情相沟通,相焊接。 3.精读、朗读中,使学生“移情,抒情” 在阅读教学中。导疑、导思、导创、动情、引情、激情;把课上得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狭义的散文,它是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学,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何谓美育?蔡元培先生曾作过简洁明白的说明,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这样谈过:“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可见,美育的核心在于触发其情感、陶冶其心灵的情感教育。优秀的散文总是融进了作者浓烈的情感。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拿着当诗  相似文献   

4.
大凡一种艺术形式,其生命力的强弱,除了靠自身的优势,还要看它获得了多少主体力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完成了主体情感的抒发。正是创作主体这种内在要求,成为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就词而言,它擅长言情。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可以委婉形容之。”从词在言情上对诗某些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心     
讲中国文学,最先让人想到的并非诗歌,而是“文”或“文章”。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共识,不妨叫做“文章正宗论”,即认为“文”的历史最久,作者最夥,成就最大,形式也最灵活、最具包容性,“诗”则位列“文章”之下,甚至隶属于“文”。西人论文学,推本溯源至于“诗”,“诗”乃一切文学之顶峰,故亚里士多德《诗学》雄霸西方文学理论数千年而不坠。中国古代讲文学,一“文”字足矣,理论上可媲美亚氏《诗学》者,《文心雕龙》也,而刘勰之“文”,一如陆士衡《文赋》之“文”,兼赅众体,诗歌韵语自不能外。这是东西方“文论”、“诗学”理路及符号体系之…  相似文献   

6.
“诗以道情 ,道性之情”是王夫之诗学的重要命题 ,他从表现内容与客观功用 (特是“或可以兴 ,或不可以兴”)明确作为文学的诗与非文学的经史著述、实用文章的区别。从诗歌创作诗人以情感为心理动因、以情感为主体表现内容 ,作品产生“兴观群怨”作用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为基础 ,阐明诗歌抒情本质特征。以“心宇”强调诗歌创作情感的纯化 ,诗人品格的提升 ,以“心旌”强调哲理入诗必须情感化  相似文献   

7.
<正> 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分层次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它使学生首先感知教材,逐步过渡到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最后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了解课文大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我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进行课文整体教学。 1.课文概述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故事性很强,或语言结构较为复杂的课文。首先教师把课文大  相似文献   

8.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则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实施后的很多语文展示课上,常常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教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加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加之又有“现代化的武器”在手,于是语文课完全变成了“多媒体操作课”。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象展示,再配以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放羊式”的讨论,真是很“热闹”。可一堂课下来,学生读课文却依然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一课书的“结束”环节与“开讲”一样,十分重要,它既有小结全文、系统知识、提炼规律、积零为整的作用,又有复习旧知、启迪新识、指导应用、用知练能的效应。因此,教学时应精心设计,因课而异。常用的“结课”有以下几种:一、点题式。即学完课文后,再回到题目上画龙点睛,让学生由文到题,深入理解课文。如《高大的背影》一课。题目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运用“点题式”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题目中‘高大’的含义是什么?”(这里不是指三轮车工人的身材高大,而是指乐于助人的品质高大。)“课文为什么不写‘身影’而写…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词作的出现,使得中国诗歌史上有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唐五代乃至宋初,词被视为“小技”,而苏轼在“以诗为词”的泛文学观念引导下,完成了在词前添加小序、以词人性情为始归、冲破词须协律的限制,使词具备了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特征。他在词的创作中不仅运用诗、文、史,而且使词能够与诗、文表现相同内容,从而使得词体日尊。清代叶燮,作为一位诗歌理论批评家,在《原诗》中提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观条件,即才、胆、识、力理论,而且认为只有四者交相为济,方可使人登作者之坛。  相似文献   

12.
抓住“课眼”巧设疑难所谓“课眼”,就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的思路。我们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去激疑。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积极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教《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时,我事先把《滥竽充数》这篇古文张贴出来,要求学生和课本中第二段“译文”相对照。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课文分讲读和阅读两种”。所谓阅读课文,即与讲读课文相区别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文。其目的是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讲读课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为阅读训练提供范例;同时,在指点阅读方法和自学门径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总数为二百九十四篇,其中阅读课文一百零八篇,约占百分之三十七点六。并且从初中到高中,这个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高中教材中,阅读课文所占比例已高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五。阅读课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大,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对于阅读课文的教学,我们  相似文献   

14.
怎样进行英语课文教学?长期来,其基本程序是:生词朗(拼)读——课文翻译——语法分析——重点诃语用法讲解引例。这种分解式的教学程序有两个优点,即课文翻译和语法分析比较落实。它可以形成词汇课、语法课、  相似文献   

15.
梁朝宫体赋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宫体之文与宫体之赋 “宫体”之名最早出现在《梁书·徐摛传》中,《徐摛传》说:“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以后的学者在论述宫体诗时,都习惯引用这段话来作为宫体诗兴起的原始依据。其实这段话并没有说“摛文”仅仅是指诗。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中,诗和文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可以包括诗在内,但并不就等于诗。“宫体”最早是对徐摛之文的称谓,但徐摛的作品大多散佚了,无法从他的作品中来考察其“宫体之文”的范围。因此,我们只好从文的概念入手来考察其范围了。  相似文献   

16.
箴言诗,英文名称gnomes(或称gnomic poetry),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意谓一种措词简洁、表现某个普通真理的短诗.这个定义与谚语(Proverbs)并无二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箴言诗是从谚语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样式.它的作者通常都有借用谚语的创作成果的倾向.但谚词是属于民间创作的,具有集体性的基本特征,而箴言诗虽然吸收了民间谚语的养份,却并不必然属于集体创作.形式上,谚语采取“语”的形式(有时押韵)往往只有一二句;箴言诗采取“诗”的形式,且有一定的篇幅.  相似文献   

17.
课文分“讲读”和“白读”两类。这是语文分科型教材《阅读》编排的特点之一。安排一部分课文为白读课文,意在通过自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教好自读课文,提高自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语文教改中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利用“自读提示”和“阅读练习” 自读课文有“自读提示”,它介绍了必要的知识,适当地提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读课文有“阅读练习”,这些练习,吸收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改成果,多采用中考高考的题型,侧重语言思维、阅读能力的训练,给教师指导  相似文献   

18.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懂、会、熟的过程,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多点拨,既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 1.概括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炼、准确的文字,把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它是构成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总览,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对课文获得一种初步的整体印象,教师要善于指点阅读的门径,或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力求使学生对材料的准确把握,找准概括的方向。二是顿悟,透过材料领悟高一…  相似文献   

19.
词至宋蔚为大观,成为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词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特别强调词这一体裁的抒情功能,她在《词论》中首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从李清照现  相似文献   

20.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阶段性实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教学方法:“文眼导读法”实验对象:淮北煤师院附中高二理科班学生.具体做法:①分班对照;②抓“课眼”、找“文眼”、析“字眼”、列“板眼”.实验效果: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