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读报,获悉国内作家对于作家应具良心的说法反应颇为积极。有的赞同国外作家对“良心”问题的空洞高调;有的批评了文艺界不讲良心而引起的负面现象;有的承认创作良心一度有所缺失。足见,讲良心,———这一虽然并不新鲜,却还使人感兴趣的命题,还有再加谈论的必要。按照我们通  相似文献   

2.
超市里的货架上,一只印有蓝星星图案的枕头正在发愁,因为它不会讲故事。要知道,所有的枕头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们每天做的梦,就是枕头讲的故事。有了五彩缤纷的梦,人们才会在睡觉的时候不感到寂寞。在枕头家族里,如果谁不能把故事讲得美妙动听,那可是件丢脸的事,更何况蓝星星枕头一个故事都不会讲。它自卑地躲到其他枕头后面,生怕谁不小心买了它。“卡卡,为自己选个枕头吧!”一个推着购物车的女士领着一个女孩来到枕头货架前。卡卡拿起一个红色的枕头,看了看又放在原来的位置,接着拿了一个卡通造型的,摇摇头又放下了。忽然,她发现了躲在最后…  相似文献   

3.
《围城》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的主题意蕴深刻 ,从爱情、婚姻的层面上升到世间万物 ,揭示了人生就是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 ,始终处于“围城”状态 ,并暗示了中国对异己文化的排斥和难以沟通 ,是一座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围城” ;它的语言幽默俏皮 ,极具讽刺性 ,主要通过文中各式各样的比喻来体现 ;它深刻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性弱点———虚荣心 ,文中的每一个人 ,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那颗鼓胀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比喻的喻体美汪金科,丁全修辞是讲究语言美的。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细腻。意境优美,使人感到清丽优雅,柔情一片,如同莱宰所说的有一种“媚的美”。形成这种美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美的比喻。其比喻之美又主要在于巧设喻体,形成喻体之美。将本体设...  相似文献   

5.
我爱“一”     
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作家赞美壮丽的河山、优美的风景、高尚的品德、可爱的宠物……可是我却深爱那最简单的、一笔就能写成的“一”字。“一”,看似貌不惊人,其实并不然,他包蕴着丰富的知识,内含着潜在的动力和情感。简单地说,当一个人走进高等学府的时候,当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当一个人光荣入伍步入军营的时候,为你送行的人总有一句最纯朴的话语祝福你,那就是:一路顺风。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是学习中的必行之路,它是数学大厦的根基。这是因为,它是最基本的一个计数单位,一切运算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在数学的海洋中,它既扮演基数,又…  相似文献   

6.
读者广场     
呼唤良心回归 “人不能没有良心”、“说话办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国人这类话语让人好生感动,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是一种高尚的思想。西方人也讲良心。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纵使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订的法律。”英国哲学家密尔也说:“人之所以做出恶劣的行动,……是因为他们的良心弱。 遗憾的是,现在不少人的良心日益淡化。如制造假酒,往肉里注水、米里掺沙,撞了人逃之夭夭,伤病员拦车就是不停,下水救人事先讲价等等,无一不是良心丧失的结果。善良的人们痛心疾首,在心底呼唤良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良心进化论是达尔文广义进化论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达尔文之前,一大批思想家都探讨过良心问题。这些良心理论对达尔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达尔文像英国道德感学派以及法国思想家卢梭、德国思想家康德一样,肯定了良心这种特殊的道德感的存在及其独特价值;达尔文在考察良心起源时,从前人的良心论中吸收了很多思想内容,例如从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那里吸收了同情心在良心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见解。达尔文的良心起源论是西方良心论中的一大创新:它不仅把早先良心论关于影响良心的各要素进行了系统整合,而且第一次彻底“从自然史的角度”阐释了良心的起源。  相似文献   

8.
花枕头     
一个格外美好的清晨,小松鼠笑容满面地走在森林的小路上。小猴好奇地跑过去问它“:小松鼠,一大早的,什么事儿让你高兴成这样啊,说来听听?”小松鼠说“:昨天,我用迎春花的花瓣缝了一个枕头,一躺上去就睡着了,而且还做了个香香的美梦呢!”没过多久,这个消息就在森林里传开了,兔妈妈来借小松鼠的花枕头给它的兔宝宝用,好让它的兔宝宝能安稳地睡个好觉,别再一会儿吵着要吃点心,一会儿又让兔爸爸、兔妈妈陪着一起玩。过了几天,狗熊贝贝也来借枕头了。它的奶奶年纪大了,总是睡不好觉,让贝贝看着心里酸溜溜的,不是个滋味儿。……来借花枕头的动物越…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本来是中世纪流传在德国民间的一个魔术师的故事,但是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将它改造、扩展成为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民族史诗,反映了德国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时期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了歌德和他同时代人的斗争和理想,因此,人们正确地称之为“三百年德国民族的史诗”或“当代的《伊利亚洲》”。长诗不仅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被人称之为“哲学的诗剧”,在十八、十九世纪思辨哲学烟雾弥漫的德国,它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潺潺地破雾而出,又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德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今天,在林彪、“四人帮”反动思潮一度猖撅的我国,重读这一思想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我国健康人格理论探索的先行者”的戴木才教授撰著的《毛泽东人格》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毛泽东人格》一书,从“圣贤人格的光环———毛泽东人格与毛泽东现象”、“毛泽东人格的历史———文化渊源”、“毛泽东人格的成长”、“毛泽东人格的自我探索”、“毛泽东人格的精神宝藏”等五个方面对毛泽东人格进行了透视、分析、总结,用清新、流畅、优美的笔调将博大而精深、丰富而多彩的毛泽东人格的形成原因、过程、内容娓娓道来,使人手不释卷,掩卷而沉思。作者把毛泽东作为时代的象征人物,放在整个民族文化和中国社会历史中来…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它象一朵浓郁的香花在艺苑的沃土中争芳斗艳。在浩瀚的文学著作的海洋里,比喻手法,俯拾即是。比喻犹如一架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不时地变幻出五彩缤纷的奇景,赋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比喻被人誉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秦牧同志在《譬喻之花》一文中说“它(指比喻)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这是就一般比喻而言。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扩展一下,比喻的种种变化,纷呈眼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恰当的运用比喻,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的一些难题。声乐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训练“打开口腔”。一般人在张大嘴打开口腔时下巴容易用力,而在声乐教学中的打开口腔练习,下巴是要求放松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下巴放松的基础上打开口腔呢?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啃苹果”,即想象中将又大又红的苹果挂在C巴的上方,那又甜又脆的苹果使人垂涎欲滴,至使吃苹果的人非常兴奋地放松(这正是歌唱发声时所需要的内心状态);由于苹果是挂在嘴巴上方,所以…  相似文献   

14.
良心是伦理学研究的课题,属于最古老的道德范畴,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中外哲学家和伦理思想家曾经对良心作过各种各样的论述,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伦理思想家,不是把良心说成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天然情感,就是把良心看作是神的启示或某种绝对精神在人的内心表现,从而把良心看成是永恒的,绝对的东西。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把良心看成是人们生来就有的“仁义之心”。他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把良心看作是“天理良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教育 -伦理”生态的视角 ,分析“教育权”、“教育责任”和“教育角色”。教育权作为一种组织权力必须真正能够体现制度性公正的伦理原则。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正当运用 ,也是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正当要求。受教育是人所固有的基本人权 ,改善人的教育权既是一个伦理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还是一个人权问题。在“教育 -伦理”生态中 ,教育权与教育责任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形成了教育中“权利 -责任”的生态系统。教育责任对教育权状况的完善是至关紧要的 ,教育共同体有其不可推卸的教育政治责任、教育经济责任和教育管理责任。教育责任具体表现为“教育人”的道德责任感。它对未来公民的培养是异常重要的。教师的教育角色对于“教育 -伦理”生态起着直接构造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角色化存在 ,它不是使角色面具化的冷漠表演 ,恰恰相反 ,它最大限度地要求“角色”与“本真的人”的内在一致 ,要求做人的“诚”与“真”。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但反对把“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解释成为非物质性劳动实践的精神活动过程 ,他的“人化”主要含义是“人力化”。他“创立”“广义自然人化说”是为了无限制地扩大“人力”的辐射范围 ,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概念魔术。通过解构这一“魔术” ,可以看出自然美的美在于“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契合” ,其单纯本质———“自然的宜人化” ,是对这种主客体契合关系从主体感受角度进行表述的通俗提法  相似文献   

17.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没有一位作家能如钱钟书创制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譬奇喻;而在当代学术著作中,也未有一部能如钱著给予比喻现象以如此丰富而深入的理论说明和发现——即使是专门的文艺语言学、修辞学著作,甚至是径以“比喻研究”标目的著作。比喻自然是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运用中一个极基本的修辞手法;但对钱钟书而言,意义却并不限于此,在这里,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并进而意味着一种“文学语言的擅长”(《七  相似文献   

18.
一把文学的审美阅读过程看做一个使文学本文“具体化”的过程,这是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接受问题的重要观点.“具体化”概念又是和他对于文学作品本体结构的看法密切联系的。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首先是一种语言构成物”,它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图式化结构”,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空白”或“未定点”。在阅读活动中,读者通过积极地想象和理解,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填补,把作品中的未定点加以确定化,把作品中的各种潜在因素加以现实化,从而使作品的表现对象(人、  相似文献   

19.
肩膀     
简评 这篇章以新奇的切入角度和厚重的化底蕴见长。面对题“肩膀”,这位考生想到的不是一个人的“肩膀”,而是众多人的“肩膀”,从而得出“做人,让肩膀强壮起来,担负起肩头的责任,无论是个人的,集体的,还是民族的,国家的”的主旨。如此立意,恰合题意而又不同凡响,体现出高人一筹的认识水平和锐意创新的可贵意识。另外,这篇章的语言齐整匀称,很有气势,既准确地切合了题意,又以语言的优美抓住了读的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萨摩亚人———“高贵的野蛮人”在殖民接管的前夜,最有影响的关于萨摩亚人的人种观念即为“高贵的野蛮人”[24](P205232)他者时,人们常常启用高贵的野蛮人这一套话,但这一比喻与其他比喻的不同尚待仔细分析。③我们都熟悉这样的说法:在19世纪社会理论的框架内,法国和苏格兰的启蒙运动把当代的非欧洲人说成是与欧洲人不同步,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①大部分社会进化学说似乎不承认与非西方人有真正的亲族关系,它们也不认为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有什么美德。最有影响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说法却恰恰相反。在这里,非西方人成了欧洲人的一个早期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