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藏文修辞学被作为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是在印度作家尤巴坚(,曾有人译为“杖者”)的《诗鉴》(《》)翻译成藏文后才开始的。《诗鉴》最初由印度诗人拉契嘎若()和西藏学者香端多杰坚赞()于公元1260——1280年间合译于西藏萨迦寺。以后几经修订,直到公元1772年才正式木刻问世。 相似文献
2.
沈桂丽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53-456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3.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4.
刘经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比喻的语言艺术——喻人、喻物、喻事,而且比喻的构成方式灵活多样——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扩喻、缩喻。由于比喻的成功运用,鲁迅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或通俗浅近、平中见奇,或注重神似、新颖别致,或照应语境、自然贴近,或幽默辛辣,深刻隽永 相似文献
5.
罗昕如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2)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家,向来都很重视比喻的运用。纵观古今,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精彩的比喻象一朵朵璀灿的浪花,随手可掬。它们具体生动、活泼优美,为瑰丽多彩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少光和色。沈从文作品中(下简称“沈文”)的比喻,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行家笔下的比喻,最讲究新颖奇特、贴切精当,可以说,新颖贴切是运用比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探索作家用喻的特色时,应超乎这一基本要求,找出他们的独到之处来,只有这样,“特色才成”。其为特色那么,沈文用喻有什么特色呢?下面,笔者试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汉英比喻手法运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修辞格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技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愈加丰富和完善,修辞格也得到了发展。“比喻”这一修辞格的普遍运用,对于构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化方而起着独特的作用。比喻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现代英语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以说比比皆是。汉语和英语尽管隶属不同的语系,是两门体系完全相异的语言,而且它们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然而, 相似文献
7.
倪祥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研究修辞手法一般是从各种语体中收集修辞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探源、定义、分类、阐明其作用及运用的原则,从而帮助人们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并掌握它的使用规律。我们认为修辞手法与各种语体有特定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可以从语体中着眼探索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运用的原则,这对我们观察和认识修辞现象,指导和运用修辞手法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从修辞手法和语体的关系出发,全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感到涉及面太广,一时不易谈得深入,所以本文想从比喻和语体的关系突破,兼谈一般修辞手法与语体的关系,作为抛砖引玉,以引起对这方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偶辞格是一种偏重语言形式的辞格,因而偏重内容的比喻辞格便可与它结合.比喻的各种基本类型在对联作品中均有出现,其中暗喻常见,表现形式丰富;潜喻新颖,它以动词暗示出喻体.比喻在对联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比喻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据喻构联,整副联就是一个或多个比喻;另一种是比喻润联,比喻只在对联的局部使用.我们还发现: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有限的文字包蕴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英语修辞中比喻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养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5)
同汉语一样,英语的比喻是极为丰富的。正确了解英语修辞中比喻的运用,有选择的吸取外来的营养,对于增长我们的语言知识,提高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在英语中,比喻是极常用的修辞手法。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写下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11.
高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苏轼是北宋一位杰出的作家。他毕生写了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卷帙繁富的散文作品。他的诗(包括词)文,广泛地反映了十一世纪后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征读者面前展开了琳琅满目的艺术画卷。其诗文瑰丽多彩,乃是因为苏轼有着极大的驾驭语言的气魄,举凡经史诗赋、生活口语,无不汇聚笔端,任其驱遣,真是“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① 相似文献
12.
梁玉富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11)
优美的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 ,化冗长为简洁 ,它像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一样 ,使人超越本体之外产生不尽的遐想 ,丰富对事物的认识 ,使要表达的事理形象直观、“活灵活现” ,从而曲尽其妙地启迪读者。“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一句就是优美比喻的巧妙运用 ,在这里 ,“良心”和“枕头”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地统一了起来 ,同时触发了我们多重的联想。“良心”———“没做亏心事 ,不怕鬼敲门” ,“身正不怕影儿斜” ,“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人想到“高枕无忧” ,想到良心寄托在一个温柔枕头上的美妙感觉———它以简练有限的文字传达出丰富… 相似文献
13.
林涛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45-46
比喻推理与比喻修辞、类比推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无论从学科建设还是写作实践看,都是很有必要的。运用比喻推理进行说理论证时。只要选准喻体,抓住喻体某一特征多层次论证,并和其他推理形式结合,才有较大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余惠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15.
李竹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比喻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中优秀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以至寄托深远意义的重要艺术手段.在先秦文学中比和兴往往并称,两者关系极近而又各有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对比兴手法有这样的论述: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传述,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相似文献
16.
写作超越不了物与意的关系,比喻则是物与意关系的中介者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的主导性,心为情、思而动,情、思决定对物的去取。文章在论述了比喻的三个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比喻在写作中的三大类十二种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打开何其芳的诗集《预言》,立刻进入读者眼帘的是五彩繁呈的比喻。对比喻的巧妙运用,是诗集《预言》的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同诗整齐的节奏、整饬的章法,秾丽的意象、美妙的意境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使《预言》成为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诗作,被认为是“标志了一些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曾月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8(1):20-24
《企业会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已有6年多时间,按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核算应遵循12条原则,但其中的8条原则在实施中没有达到制定及实施准则的预定目的,会计核算原则没有成为约束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标准,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也基本没达到会计核算原则规定的质量要求。造成这种状况有历史、社会及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等三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英语广告语言是一种具有鼓动性的艺术语言。比喻和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广告语言如虎添翼,从而达到宣传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普通书面语的天然特性,结合具体实例,从篇章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自然主义描写方法的局限性及比喻、含蓄、类比和夸张在阅读理解中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