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校法学教学包括两部分:一是除政教专业之外其它专业的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二是政教专业的《法学概论》(下称《法概》)课教学。笔者几年来一直担任《法概》课教学任务,现就这门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谈提高《法概》课课程的地位。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模式最终必须靠法制来完成和确立,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我校是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法制教育,至关重要。对于政教专业学生而言,多了解和掌握些法律知识,更显得必要。但目前我校《法概》课程的设置显然无法符合形势的需要,最突出表现在开课时间过短(只有一个学期,不到80个课时)严重影响《法概》课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增加《法概》课时,提高《法概》课程的地位,已是十分迫切。目前有些省市的师专将政教系改为政法系,突出法律课程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值得借鉴。 其次,谈教材改革的设想。搞好法学教学改革,教材是关键。目前师专的《法概》教材无论哪种版本,笔者认为均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内容过于繁多,以孙国华教授主编《法概》教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简称“初一新教材”)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以下简称“高二新教材”)两本新版教材与人民教育出册社出版的旧版教材相比,在中学生历史学习和记忆方面,特色十分鲜明,如:图表大量增加,课文中安排思考专题、引用原始资料、划分正文与阅读部分、课前增设“内容提示”……这些无疑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实用性与科学性,以下就图表谈谈笔者之浅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不应理解为法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性” ,其性质属于法学教育 ,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据此 ,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并对大学《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法律基础课”的性质是一门思想品德课,不是法律专业课,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就应以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为目的,而不应仅仅以掌握法律知识为目的。为更好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三种意识”的教育,即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意识的教育,加强反腐败意识的教育。一、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内容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  相似文献   

5.
刘家义 《中华魂》2020,(4):66-67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神圣职责。日趋功利的教育现状,凸显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命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珍惜生命的教育,感恩的教育,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升华生命延伸生命价值的教育等四个方面。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为何这些青少年对待生命会如此轻率?我个人认为这多多少少与教育现状有关。现如今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成绩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和内涵的阐述;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中价值观概念的地位和意义的诠释;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基础》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把握和坚持主题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这是有效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教委的有关文件和精神,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内容广泛,几乎囊括了法律专业的基础课,而教学课时有限,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把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归结为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笔者以为,《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胡迅 《宿州学院学报》2002,17(1):117-117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政治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这是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点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1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 政治学科是中学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包括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科书中,初一重点是进行公民  相似文献   

9.
中宣部和教育部一九八四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并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11.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12.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偏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的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洗脑’课”、“政治说教课”或“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课”;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缺乏学术含量的“水课”或没什么实用性的“虚课”;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可有可无的“副课”或社会主义中国的“专利课”;四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是一门失败的课程,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妨害学生的思想自由。对这些认知偏见进行深入地回应和驳斥,对于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信力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14.
宋大全 《新天地》2011,(12):139-140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是两篇短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其中《两小儿辩日》一文里有一些问题,或许大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两小儿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孔子的“不知”是知识的缺乏还是没有弄懂问话的意思?教材注释和《教参》(人教版)的答案有无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疑问,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原文和《教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的文言课文中,有两处出现“步走”这一词语:一处是高中一册《赤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通步走,……”(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另一处是高中二册《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卞,道芷阳间行。”  相似文献   

16.
《成都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所载黄灵万同志:《试论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读后颇有触发,爱就己见,与作者商榷。 一,《试论》篇首提出:“什么是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呢?”可谓开门见山,直接揭橥出该文论叙主题。但是答案却是:“我认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事物的不甚深刻的本质和更深刻的本质之间的差异、转化、流动;一是事物的一种特定本质在内外诸因素的作用下向另一种本质的转化,流动,  相似文献   

17.
学校环境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是指以研究学校环境 (包括建筑环境和人际环境两部分 )对学生的作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学校环境课程与因日益恶化的人类环境问题而开设的课程不同。“学校环境课程”这一概念产生较晚 ,据说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 196 8年在《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但类似的观念 ,杜威早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等著作中提出过。杜威当时的意思大致是 :学生在校可同时受到两种教育 ,获得两种知识 ,“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 ,“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知识 ,”有意识地学…  相似文献   

18.
上学期末,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以下简称《汉语》)提了两条意见:一条是,《汉语》是讲现代汉语规律的一门课,最好直接用汉语讲授.另一条是,教《汉语》的老师最好能懂得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通过少语与汉语的对比进行教学。这里提出了我们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中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下面,就这两条意见谈谈我们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法律基础》课列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邓小平法制理论 ,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本文从提高教师素质 ,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专题讲授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式多样化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改革《法律基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就笔者拜读到的有关文章中,对杨贤江的教育本质论有着种种不同表述。如“回返原始”说、“变质不妥”说、“时代局限”说、“劳动力的再生部门”说和“两种范畴”说等,这里有必要予以商榷。 一、“回返原始”说与历史的必然性 有人认为:“李浩吾于其所编《新教育大纲》里,曾强调原始社会的教育合理化”。他“没有说出教育为什么要‘变质’,……却给予了人们对原始社会理想化的幻象,和对阶级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抹杀”;“隐然要教育回返自然,回返原始的状态。”(高时良:《我对于教育的辩证发展的了解》;《中华教育界》,1950.7)杨贤江(李浩吾为其笔名)真的要教育“回返自然”、“回返原始”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