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说明写作的材料只能是来自生活,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他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得宝贵的体验,积累写之不尽的作文材料。我们看到许多学生虽经历了一些生活,但是他们却说自己没有生活,因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熟视无睹,就很少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内心没有深切的感受,难怪拿起笔来写的时候,还是觉得困难,只能写虚假的事情;表达虚假的感情。鲁迅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下面谈谈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方面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许多小学生不喜欢作文 ,一听说要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学生为什么对作文不感兴趣呢 ?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观、练、评”三者的关系。虽然生活中有写作的素材 ,但小学生不认识 ,不捕捉 ,更不留心观察 ,即使观察到了也不知怎样去描述。老师出了作文题目 ,学生不知从何起笔 ,即使写作了 ,内容也很空泛。写不好 ,就失去了信心 ,从而作文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小学作文教学中应充分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引导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学生上三年级后 ,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有了新的发展。为解决学生作文难以下笔的问题 ,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写作要求 :写景…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许多作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真正的作品都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作家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深入生活,深刻地体验生活,从生活中不但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获得了深切的感受,在后来的写作中,确实写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中小学生要写好作文,也要做到这一点。笔者看到,许多学生虽经历了一些生活,但是他们却说自己没有生活,因为他们从不会留心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总是熟视无睹,很少体验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滋味。由于内心没有深切的感受,结果当自己拿起笔来写的时候,还是觉得困难。每当写作文的时候只好去生搬硬套,或者胡编滥造,写作水平总是难以提高。我下面谈谈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方面作出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写作的核心,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学生从阅读、观察生活到写成文字,即把感知所捕获的信息和记忆所贮存的信息转化为新的信息输出,关键在于思维的加工。时下许多学生的作文式样单一,写事情节雷同,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与学生没有掌握思维技巧,缺乏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议论文训练,人们往往重写轻识,仅在方法、技巧上加大强度,忽略了识的作用.其实,“识”的地位应比“写”更重要.以下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一、识广促写宽中学生写作路子较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狭窄,二是证据狭窄.三是思路狭窄.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开拓其写路,而开拓写路的最好方法,就是开拓其识路.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从生活学习中“广义的议论”走向“狭义的议论”——课堂写作,这是拓宽写路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妨分析学生的两篇周记,由此认识其中的道理.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走入了一条应试作文教学的误区。如作文结构模式化,语言运用成品化,材料选择通用化,写作缺乏个性化,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作文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律动的体验。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作文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位,加强生活体验,抒写自然之睛,感悟世间万象写出作文“大气”,运用创新思维,使作文溯本求源。  相似文献   

8.
作文难在语文教育界是不争的事实.中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种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自卑心理、恐惧心理、应付心理、孤寂心理等.导致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写作主体--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如信心不足、思维缺陷、缺乏情趣、碍于面子等.也有来自作文教学的外部原因作文期望值过高、阅读教学的负面影响、缺乏生活感悟能力的指导、缺乏宽松的写作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这思考的源头乃是实际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由此可见,观察生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然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没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做到细致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做必要的引导.并教给其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呢?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和学生同台作文,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常感觉枯燥地教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对学生习没有明显帮助,学生写作中需要的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体悟能力是很难教  相似文献   

11.
写作一直让很多小学生感到苦恼与头痛,日常交往中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提起笔时却无话可说,又什么都写不出来。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造成学生作文畏难心理的原因首先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它来比喻写作,也是很恰当的。“妇”即是作者,“炊”就是写作,那么,“炊”用的“米”,便是构成作品的材料了。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成饭,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出作品。由此可见,搜集材料是进行写作的第一位的工作。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的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或论据,它包括素材和题材。有许多同志,拿起笔来,往往感到脑袋空空的,没啥可写的,这多是由于缺乏材料的积累所造成的。心中没有一个“材料仓库”,写作起来势必会捉襟见肘,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养成搜集,积…  相似文献   

13.
作文难,上作文课难,这是许多学生和老师在语文课上的难题。于是一到作文课,一声叹息之后就是应付,很难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写好作文,对初一学生来说,首先不是靠写的方法技巧,而应该是对生活的积累和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和评价。基于上述认识,我以为初中作文教学应从“走进生活,张扬个性,培养创新”入手,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能力,为今后作文奠定初步的基础。一、走进生活深入作文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表明作文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题材,作文一旦引入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就会叙写顺畅,情感饱满,内容充实鲜活。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一堂堂精心设计却毫无激情的作文课,面对一篇篇四平八稳,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的学生作文,作为站立于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常感到难言的尴尬。我们努力思考、讨论着问题的症结:为什么那么努力地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认真地帮助他们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却仍有那么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  相似文献   

16.
我经常对学生说:写作,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大多数人不以写作为生,但写作最能培养人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学好所有学科所必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选材能力对写作的成功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较少写符合自己个性的素材。要启发学生积累素材,使平凡的材料焕发个性的色彩。文章选材要启发学生张扬独特的生命体验,敢于求真,写出自己的感悟。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选材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广阔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阅历知识。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中学生写文章,尤其是写人物的文章,偏于粗浅线条勾勒,缺少具体、细致的细节描写。写出的人物形象不丰满,不厚重,自然缺乏感人的力量。究其原因有二:一对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认识不深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不会观察生活,或者说有观无思,有察无想。这样,生活和写作不能有机结合,自然写不出动人心魄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通过对多彩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好观察日记,有利于夯实写作的基础。存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我发现难在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号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一、“百字作文”的灵感来源孩子们怕写作文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大致有两个,其一为无话可写。缺少写作素材一直是孩子走上写作道路的“绊脚石”。如今的孩子,活动参与不少,书籍阅读不少,可到头来作文还是不会写,关键也在参与体验后没有及时予以记载、积累;其二为不知如何写。虽然他们也阅读过很多“教写作”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