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社会流动的研究,以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27年所著的《社会流动》一书为首创,他的研究奠定了社会流动研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后来社会学界对社会流动研究的广泛兴趣。近些年来,我国大陆社会学界也开始关注社会流动研究。那么,什么是社会流动?为什么要研究社会流动?怎样研究社会流动?对此,本文不可能全部回答,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2.
3.
铁路在中国兴建之后,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流动。铁路是近代向南北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铁路之兴建,大批外国侨民移入中国;在救助灾民、难民方面,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修筑也吸纳了大量人口,我们要充分肯定铁路在促进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口流动与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对社会政治稳定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它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大批新型农民,加速了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进程。但它也有其消极影响:它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影响了城市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深化户籍改革,处理好多元化与主渠道的关系以促进人口流动的有序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熊亚平 《学术研究》2012,(7):115-120,160
铁路所具有的近代企业和交通工具这一双重属性既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近代企业,又为农矿产品的大规模流动创造了条件,由此促进了沿线乡村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动和职业变动。同时,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动和人口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又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乡村地区居民逐渐向近代产业工人或工商业者转变,由村庄居民转变为市镇居民以至城市居民,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铁路由此成为影响沿线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人口容量概述关于人口容量的问题,学者主要是从环境、经济的角度探讨的,即环境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实际上,还存在一个社会人口容量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社会人口容量的定义。社会人口容量是指在既定的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和社会制度条件下,一个社会能够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或者说最多能够容纳多少人口,超过这个人口数量界限,这个社会就会动荡不安、解体、毁灭。此外,社会人口容量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社会最佳人口容量或社会适度人口容量,即在既定的一系列条件下,这个社会在客观上应…  相似文献   

7.
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深刻地制约着翻译,并合法地改变原语的思想性质,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就是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某种意义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歧变过程也就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建构过程。严复在翻译和介绍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时,颠倒了其思想的主次,明显压抑了个人优先原则这一前提,而张扬了个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这一附则。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被纳入了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严复始终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解释和定义自由主义。严复所理解的“人”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民”,这样,他就把“人”最终纳入了中国古代的言说轨道,纳入了国家和民族的范畴,其结果是必然从根本上削弱甚至否定个人。  相似文献   

8.
9.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社会流动纷繁多变的现象背后,蕴藏着多元复杂的动因。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影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绅士阶层在结构性社会流动中,其多向度的社会流动直接与其所受教育密切相关;而农民阶层的多元的社会流动,则被动地缘于天灾、人祸、经济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压力;在这沉重的压力背后,又不乏教育的苍白与缺失。且由于新式教育与近代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人才“失业”,影响了社会流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析了目前我国人口流动具有由乡间向城镇、由内陆省份向东南部经济地区流动和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的特点及有关问题;并指出人口流动是产业自发调整的必然现象,是劳动力价值规律自我实现机制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天然要求;最后作者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好疏导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导致我国的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987年7月1日户口在外地(指人住本市、镇、县半年以上,户口登记在外市、镇、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42%,据此估计全国约有1500万人已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我国23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日均人口流动总量为1000万人,1986年上海达134万,1987年北京达115万、广州达100万、天津达86万、武汉达80万,一般占常住人口的1/5~1/4。因此研究我国的人口流动对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与人口  相似文献   

12.
正像中国自古以来就走着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道路一样,当中国告别古代迈步进入近代的时候,也走上了别具一格的独特路径.为了把握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及其特征,必须客观而冷静地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起点.一、近代中国的历史起点与在自身单一矛盾的运动中完成近代突破的西方情形不同,中国在与古代揖别之时,面临着双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社会基本价值目标及其次序的确立,社会哲学可以分为三种:增长取向的社会哲学、和谐取向的社会哲学、增长与和谐并重的社会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和谐取向的社会哲学占有主导地位。在近代,社会哲学发生了从和谐取向向增长取向的转型。迄今为止,虽然增长取向社会哲学带来了许多弊端,但由于其社会根源依然存在,所以它仍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王越 《河北学刊》2023,(2):80-86
自宗法血缘体系瓦解后,汉代城乡之间产生了频繁的双向人口流动。国家政策的号召、居民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和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诱发了人口的城乡流动,其整体趋势呈现出从流入城市到流入乡村的变化。汉代人口的城乡流动增强了城乡交流,密切了城乡关系,推动了汉代城市繁荣,促进了乡村兴起,反映了汉代城乡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丰富着民族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在关注民族间政治上的权利平等和经济上的利益均衡问题的同时,有必要就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行龙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中国近代人口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学术专著。它不仅填补了有关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将近代人口问题的各个方面勾划出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轮廊。本书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贡献。对近代中国人口过剩问题,本书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近代中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过剩人口问题,甚至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过剩问题。作者认为,与资本  相似文献   

17.
唐德刚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著<晚清七十年>,集中反映了唐德刚先生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在唐先生眼中,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从中古东方式的社会型态,转向现代西方式的社会型态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史".唐先生"社会转型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她为人们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编写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条恰当的、有价值的基本线索;为历史学找到了一个与现实联系的很好的契合点,从而也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和研究领域,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而不是单线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两个独立调查取得的数据,检测了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后性行为的改变及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导致女性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增加其临时或商业性行为暴露的工作行业。女性而非男性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经历了临时或商业性行为的显著增长。个人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对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其中行为能力是与安全性行为最接近的显著因子,而工作场所的支持则可以增强女性流动人口在性关系中的权利。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重点的变化,即不仅要研究艾滋病病毒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更要看到其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对社会性别的关注其实是和构成艾滋病风险的因素相应的,它同时伴随着以产生结构性干预为目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急剧转型之中。与职业流动相结合的青年人口流动对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青年人口的流动有着较为明显的失衡特征。本文认为,社会动员作为一种组合协调机制,可以在个体理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在现有的社会结构框架内,为探求青年人口职业流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平衡点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的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未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相反,却导致了以阶层分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分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走西方式的城市化道路,在扫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障碍的同时,可选择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即农村的城镇化与城市的城市化两条腿走的道路。人口流动是解读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分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