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从甄选的翻译"巧"笔中体味赏析翻译之神韵。翻译不但要功于"实",还应功于"虚",要达到"神似"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  相似文献   

2.
"论文叙笔"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体类别可以粗分为33类.本文以"文用"作为中心议题,认为它是"论文叙笔"的分类标准.首先剖析其思想基础与实践范例,其次以"论文叙笔"为例详细加以分析,最后,在"文用"的基础上讨论"论文叙笔"的次第.  相似文献   

3.
高校财务"一支笔"的审批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一支笔"制度在具体操作中进行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一支笔"审批制度的利弊分析,提出了规范"一支笔"审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书法创作中的"笔性"和"悟性",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情、修养、气质、思维和艺术感觉,指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形象思维活动,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书法创作中的具体反映.一个书法家,想象力丰富,在创作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自然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佳作.  相似文献   

5.
从探讨汉字"笔"(筆)的形体沿革及基本字义人手,论及与"笔"有关的书、画、隶、篆等字的文化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隶书"、"篆文"的命名依据与笔文化的关系,进而从汉字形体演变史的关节点"隶变"的角度,对"隶书"与"篆文"的传统含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王充、葛洪提出口语、书面语之争的关键之处在"易晓",此后口语、书面语之争表现在"诗"与"笔"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有着异向发展、不同追求。"诗"由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的口语化,经曹植、陆机、谢灵运诸人提倡藻饰、对仗等,又发展至沈约"三易",回归口语化的"易读诵"。"笔"由曹操诸人的口语化表达,经历了越来越藻饰化进而成为与口语对立的规则化的骈文,但其各种规则也集中到"易读诵"上。而且,佛经也在追求翻译的"易读诵"。诗、笔、佛经同是"易读诵",却有回归口语化或对立口语化、转化口语化的不同,这就是诗歌与非诗歌、文言文与白话文、口语与书面语貌似天壤之隔而又有所沟通、有所融和,古代的文学语言正是在如此的循环往复中被人们运用着的。  相似文献   

7.
浅议唐传奇之"诗笔"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也是传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诗赋取士"使得当时文人几乎人人能诗。文人在创作传奇时,潜意识中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传奇的创作中去,这就使传奇中或隐或显地体现出诗的特质,特别是在"虚白"、意境的营造、抒情等手法的使用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突出。  相似文献   

8.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文教发达,制笔业作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更是得到显著发展.笔的制作原料更加多样化,笔毛有十余种,但仍以兔毫为主,笔管有多种,但仍以竹管为主;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有多种形制;制作区域愈加广泛,宣州成为著名的制笔中心.消费量的增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制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大量穿插了诗、词、曲、对联乃至骈文等多种韵文成分,此即宋人所谓的"诗笔",它对表现人物性格、抒发感情、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具有丰富的诗化作用,体现了《聊斋志异》作为古代小说的诗性特点。探讨《聊斋志异》中"诗笔"的表现形式及其穿插特点和规律,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一笔双叙是英语中的一个修辞格。对于这一修辞格,不同的词典给了不同的解释。了解这个修辞格的确切含义,它的形式和使用,对我们掌握及运用英语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旨在探讨一下一笔双叙的含义,大致归纳出它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使用区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界裂变为“主旋律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我们不能把这种分化简单地视为“炒作”行为,相反,应当将其看作当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多元化趋势的一种表征,也是文学独立主体意识增强的征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不是一种对立的写作立场,而是优势互现、不足互现的,应重组为“第三种写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人类学不存在所谓的写作.文学写作是虚构的,而文化人类学的阐释则和文学创作的虚构相去善远.文化人类学所谓的写作应该是记录性的,不是写作性的.它们一个是文化现实的基本记录,一个是虚构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文艺的固有品质 ,这不同于文艺的工具化 ,前者是蕴寓于一个真实的生命而兴发出来的 ,而后者却是驭倚于一个生命体而比喻出来的。然而 ,只要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存在二元对立的结构 ,文艺的工具化就难以避免。莫言提出的“‘民间写作’即‘自我写作’”以一种民间的参与精神捕捉到了文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书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一个关键术语。他将书写视为语言之根,以此反叛语音中心论,主张一切都是书写;并以无意识中的心灵书写开启语言的自由的生命力;他进而透过有形的语言,进入无形的语言世界,以“总书写”来命名那种无形的宇宙的根本推动力。以其书写理论入手,德里达展示了解构主义冲破一元中心传统的力量。同时,德里达围绕着书写与书既相斥又相依、既悖离又返回的关系,完成其自我解构。这种自我解构策略,正是我们真正理解德里达解构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写作"     
"写作"一词,有动词、名词之分.中国人一般将"写作"视为动词,而把"写作"作为名词来运用与研究则比较晚.若对名词"写作"重新思考,不妨可把"写作"看成是写作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描述第三世界(或日世界3)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7.
韩愈“以文为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以明道"并非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有意"明道"之作也并非韩愈作品中的精华,过分强调韩愈散文的"明道"作用,无异于买椟还珠.与此相反,"以文为戏"更能体现韩愈文学创作的独特性.韩愈"文以明道"说在理论上并无多少创见,但韩愈对"以文为戏"的理论阐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建立在认识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视文学的审美追求超过直接的功利目的,因而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胡应麟创作《诗薮》过程的再考察,得出以下结论:《诗薮》创作次序很可能是内编、外编、杂编、续编;《诗薮》内外编、三编、四编分别有不同的刊本;《诗薮》内编当完成于1587年,《诗薮》外编主体当完成于1588年或更早,《诗薮》杂编不迟于1590年完成,《诗薮》续编完成于1590年以后;《诗薮》开始创作时间当在1584年左右。  相似文献   

19.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是在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德里达学说影响下,在西方盛行自白派诗歌创作的文学氛围中产生的。中国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以"身体写作"为重要理论源泉,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英美自白派诗歌、中国当下社会文化与文学现实及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特质亲密融合而产生的,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结合汪曾祺的创作和文论,较深入地探讨了汪曾祺小说独特的"风俗画"风格的内涵、特点及其得以形成和确立的根源."风俗画"正是汪曾祺特有的审美意识在小说作品中所折射生成的颇具深意的心灵镜像."风俗画"不仅涉及描写的内容,它还意味着独特的"章法"、独特的作品形态、独特的审美目的和功能方式.因此,它是一全方位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