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荟璇  林昆勇  陈汇璇 《城市》2015,(10):75-79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有效整合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形态,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是夯实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塑造广西新形象的现实需要。当前广西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文化产品粗糙,缺乏创意;文化企业不成规模,实力欠佳等方面。为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应当以品牌取胜,重点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用创意突破,立体展现广西八桂壮乡民俗文化之美;以工艺为匙,打开民族文化产品自主开发和市场经营之门;抓整合资源,培育和形成广西文化发展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上海IC产业链的本地及全球组织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与全球的高端链接将减弱,上海IC产业链面临能级下滑的较大风险.上海四大IC特色园区利用各自发展优势,在补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估值落差、技术落差、人才落差”的现实面前,上海IC产业依托特色园区补链与强链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借助园区政策与制度优势,实现技术从0到1的突破、产品从差到优的提升、产业从有到强的涅粜.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创意性产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创新型战略。20世纪至21世纪,随着技术沿着硬件到软件,再到互联网传播文化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到信息,再到知识和文化内容链条转移。本文根据吉林地区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特色,对二者的融合发展给出新思路,以促进吉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呈现出跨界融合、功能叠加、相互关联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亟待研究和探索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切实找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形成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产业链,然而很多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够完整,只能局限于在某个地区或者国内发展,向外延展能力不强,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那么一种"走出去"的新型中国文化发展模式将会给中国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以户县东韩村为例探究"走出去"的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6.
衡水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积淀丰厚,近年来具有衡水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对衡水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从衡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彰显衡水特色文化产业的别样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从城市产生之日起,文化便影响着城市,如今文化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和趋势。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球城市文化发展趋同,传统文化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是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傅蜜蜜 《城市观察》2016,(1):135-146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不得不置身于和企业相似的竞争态势中。近几十年,文化产业已经为欧美西方城市带来经济和创造符号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主流,文化创业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使得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政策,也是经济政策,以文化产业拼经济产值已是很普遍的趋势。而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州如何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可持续性竞争力,对文化产业进行城市营销便成了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的唯一手段,并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广州与英国城市文化产业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广州在政策规划或发展战略上借鉴学习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是国际上公认的朝阳产业,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的重大举措。放松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会面临到从立法上市场管控严格、从执法上法律落实监督不到位、从资金政策扶持方面比较弱化三大问题,通过三方面的问题以及缘由的分析,认识到误区的存在从而更加深刻的研究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是没有污染的产业,及时准确地统计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分布,对于更好地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当前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采取措施做一简单介绍,并提出了就提升文化产业统计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基本规则是,通过管理高效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利润。自由贸易区的运行特色与其税制设置紧密相关。上海自贸区的税收模式限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辖权限,尚未呈现出与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特色,因此,地方政府可借鉴日本FTZ、韩国的FTZ,结合积极灵活的财政补贴、就业支持与金融支持,鼓励国内消费,积极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上海城市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现代科技的促进和推动下,文化形态呈现出传统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历史证明,科技创新将主导文化产业的走向,科技与文化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推广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转型和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收益递增特性及其对于市场规模的强调和长期增长的影响,同时归纳了中国市场条块分割的典型事实,认为这种行政性市场分割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最后,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居民消费的转型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迎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传媒类机构的崛起也为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和营养,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园区的一大新兴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成都市东区音乐园区的分析和梳理,从地理位置、产业链、产业特质等角度探讨我国发展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时期。河北省文化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可以从政策支持、深入改革、资金投入、创文化产业精品、建立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河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河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强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对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创建工作的思路,为梅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易安 《科学发展》2009,(5):105-112
纽约和上海,两个城市在形成都市产业的最初,有一些相似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主要体现在拥有天然的港口,商业贸易往来频繁,金融业相对集聚,移民人口众多,服务业特别是文化娱乐业发展较快等几个方面。百老汇的演艺产业是在传统剧场演出的基础上,依靠集聚效应做强做大的,而"迪斯尼"的发展模式,则更显现出品牌和产业链形成后的多元化经营开发优势。20世纪后半叶起,纽约的文化产业在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以及产业边界的不断拓展两个方面飞速发展,成为纽约的支柱产业。从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来看,上海应当比纽约更有优势。上海的文化资源从源头上说,既拥有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同时又有自己融合东西方近代精华的海派文化特色,如何开发和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原创能力,形成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品牌,形成产业价值链,这是上海发展很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正>现阶段东北文化产业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产业的总量少,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不高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匮乏,其他产业与文化产业并未充分的融合等方面。综合东北文化产业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东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为了改善现现状,发展东北文化产业,建议相关部门充分借助东北特有的绘画艺术,如,吉林的农民画,版画以及民俗衍生品等发展东北文化产业,并把东北地区特有的绘画艺术凝结成一种精神内涵,为东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提供精神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交通东拓南扩,使廊坊市经济发展目标有了重新定位,即由做好北京后花园变为与北京同城发展。廊坊市应该在城市环境、人文环境、人才环境、产业环境方面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交通与北京同城,推动产业体系提质升级。完善政策,健全法律,力争把廊坊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先进、城市功能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实力和辐射力强的现代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20.
内容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产业政策,很多国家都通过内容管理来规范文化产业,以此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民族认同感,进而保护本国文化安全和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体系和文化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以电影产业为例,试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在内容管理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