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中的"火"意象是一个充满了诗意想象的文化意象和生命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生命精神。一方面,它是宇宙元素和生命能量的象征;另一方面,它是爱情的象征。从文化内涵和生命精神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中的"火"意象,是为摆脱当今文学研究中技术化和实证化弊端的一个努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鲁迅与大江健三郎的具体文本分析发现,二者在小说中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分别从人类生命进化的视角,赋予了动物"羊、狗和狼"丰富的隐喻。鲁迅认为,如果"兽性"中没有了巨獒的野性,则只剩下吧儿狗和羊类家畜的媚态、温顺,那就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丧失。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大江健三郎,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特质。经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在其不同的作品中,分别塑造了缺乏反抗精神的"狗"的意象;任人宰割的"羊"的奴性和具有野性之美的"狼",凸显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4.
受佛教影响,魏晋以至南北朝文人诗中出现了许多"朝露"的意象。其象征意蕴包含着短暂的生命意识、纯洁的自我形象、追求自然美的意识,从总体上说,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们的集体生命观及动荡的时代背景,并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的意象论对艺术形象的创造、生成、建构活动过程进行完整而系统地论述,"神与物游"以说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意象创造;"圆照之象"以说明鉴赏活动过程中的意象生成;"余味曲包"以说明象外之象的意象延伸,从而构成意象的动态发展的生成、建构过程,为艺术形象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白诗歌中有许多鲜明的意象,如山、水、月、酒、柳、船、云、星等。这些意象描写生动,寓意深刻,是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越生命体验的再现。通过对李白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星"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星象学的联系,进而剖析"星"意象与诗人的人格意识间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7.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有众多意蕴丰富的动物意象。其中,狗意象的建构是基于作者生存体验和哲理思索之上的。他将狗与人的生存境遇、生存哲学两相观照,揭示了西部农民安命隐忍的人生态度,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苦难、孤独和脆弱的深刻体悟;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也寄寓着他对文化乡土的守护和皈依灵魂家园的渴盼,富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典籍一向有“以树喻人”的传统。当代许多诗人、作家也常常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以树喻人、以树咏怀、以树明志。因此,“树”便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之一。对这一意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在其诗集《预言》里将颜色意象运用得十分出色和耐人寻味。象征“生命的觉醒”和“达到最旺盛的境界”的绿色出现18次;象征着人性中最深层的两种冲动“行动和欲望,开放和压抑”的红色出现15次;体现“光明和生命的颜色”和“青春力量”的黄色出现20次,既是“纯洁的颜色”和“充满希望和潜力的形象”,又表示“空虚”和“抑制的状态”的白色,出现27次。蓝色等甚少出现。颜色意象在各卷中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既意味着题材的集中或改变,也意味着心情的集中或改变,多侧面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狗"用于称谓语常含有谩骂义。近几年来,随着"单身狗""大学狗""加班狗"等新兴"X狗"类称谓语的流行,"X狗"在语法结构、语义特征、表达功用上发生了系列变化。"X狗"中的"狗"在"框填式X狗"中正经历类词缀化,在"规约化X狗"中仍是词根语素,其语义呈现出客观概念义削弱化、情感色彩义去詈化、形象色彩义凸显化的特点。"X狗"的表达功用主要体现出指称功能的多样性、情感表达的丰富性、语用身份的建构性。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中,出现了许多"露"的意象.其象征意蕴,主要包括悲剧的生命意识、纯洁的自我形象、超然的神仙世界、哀婉的思妇情结、严酷的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具有短暂、洁净、清冷、萧索、严寒、凄凉、哀婉、超脱等悲剧性象征意蕴.每一种象征意蕴,都伴随着相关的其他意象,从而构成与时代特点和文学特征相吻合的悲剧性意象群.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创作了大量汉诗,其中"白云"一词出现频率较高,且寓意深厚。"白云"在其汉诗中成为脱离尘世之心愿的象征,其中渗透着中国汉诗的文化元素。同时,"白云"意象内涵中也又折射着漱石独特的人生观,蕴含有淡泊名利的雅兴及心神宁静的逸趣。漱石汉诗中的"白云"意象与"禅"的意境也具有一定关联性,映照着向往脱离俗世的心境。  相似文献   

13.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猫头鹰是中西文化谱系中凝定着特定审美经验与象征喻义的文化意象。文章通过对猫头鹰意象的原型解读,跨文化地探勘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所蕴藉的知识分子从叛逆到批判的精神谱系;深度阐释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的象征意蕴、文化差异以及两者的心灵契合和话语共鸣。  相似文献   

15.
叶芝的诗中充满了"可怖的美的诞生"的意象,它们象征着一些事件的突然爆发,或者某种无法控制的神秘力量的释放或者存在。叶芝在诗中赋予这种力量以各种各样的意象,对这种意象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持有非常矛盾的态度和观点。文章通过对三首诗歌的细读来分析叶芝如何通过一些神秘主义的象征来预示一些"可怖的美的诞生"和他对这种诞生所引起的影响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6.
藏族当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凸现"路"意象,富含文化身份的寻找与建构,人生命运与抉择,传统与现代的纠结,民族、国家的发展走向等多方面象征意蕴。充分表明当代藏族作家群体面对多重外来文化的冲击,有意识地对人生、文化、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进行思考与探索,已经形成典型的"探路"意识。  相似文献   

17.
唐诗“舟船”审美意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唐代诗歌中,舟船作为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其诞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舟船所具有的漂泊、离别、自由、归隐、援济等意蕴和诗人心灵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舟船不仅是思想的寄托,也是艺术的象征。舟船意象与春秋季节构成时间审美,与浆声画船构成空间审美,它的渺小是漂泊者形象的写真,它和"月"、"雨"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更深层次的审美境界。在诗人的笔下,舟船意象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海洋"作为一个承载着现代意识、世界想象和生命觉悟的特殊意象大量涌入中国文学,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认识,持续生发出一种新的生命气质和文化精神。在"五四"文学的海洋书写中,海洋成为现代理想灌注的新自然,成为凝结着世界图景崭新体验的异时空,其中洋溢着自我生命表达的"动"的精神。而对这现代文明转型中生发的海洋精神的深层读解,却长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话语,"人民性"不仅是一种文学立场或观念,也是对于"人民共和国"主体的想象,并参与和支配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建制与生产。从"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启蒙叙事到"人民性"的国家论述,表征着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主体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衍变,也表征着作为"普遍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另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具有深刻的女性象征意蕴、生命象征意蕴与道家智慧象征意蕴。沈从文借助“水”意象传达了湘西人的生命之“美”与生命之“忧”,接通了道家智慧,其深厚意蕴值得永远思索、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