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绍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1988年,我们对《古汉更语常用字字典》进行了一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经常参考其他一些古汉语词典,觉得它们有不少长处,值得我们修订时吸取。也发现了它们的一些问题和欠妥之处,这些问题和欠妥之处在古汉语词典编纂中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打算以此为例,对古汉语词典编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且说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古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有关。举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并非对哪些词典有褒贬之意。 相似文献
2.
孙文颖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
对近十年《古代汉语研究》所刊登的有关古汉语词汇的文章进行了梳理.首先按照成果类型对将文章进行分类;其次,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简单总结出近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特点;最后,对词汇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咏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鞔,音mn,相当于今天“瞒”字的读音,《说文解字》注云:“鞔,如今人言鞋帮也。”《吕氏春秋·召类》云:“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则知“鞔”字作名字用时乃鞋帮之义,或者泛指鞋子。此外,该字尚可用作动词,即“用皮蒙鼓”之义,《酉阳杂俎·语资》云:“宁王常夏中挥汗鞔鼓”;另外,将布蒙在鞋帮上,也称“鞔”。最后的这一用法至今在苏州地区的口语中仍然存在,例如,把布复在鞋面上或者衣服上面缝纫,即称之为“鞔”或“鞔一鞔”。不过,在当代的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中,这一用法已不多见;此外,即使有人谈话中用了此字,也难得知道它是如何书写的了。 相似文献
4.
5.
李占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1)
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研究 ,需要一套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目前学术界个别使用的“义素分析法”及依据“连文”、“对文”来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仍不是理想的方法。以“系联法”为主 ,“参照法”为辅 ,二者结合起来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 ,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张学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古汉语词汇是非常丰富多采的,这丰富多采的词汇是由多种多样的造词法创造出来的。古汉语修辞不仅使语言的表达精炼生动,而且是创造新词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比喻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古汉语不少新词来源于比喻的运用。先看单音词: ①舠《玉篇》:“舠,小船。”形状似刀,所以称“刀”,字本作“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 相似文献
7.
词汇意义研究的新视域:词汇语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101-105
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发展的分支学科,主要以语境为基础动态地研究词语的语用意义。本文从传统词汇语义学的困惑出发,探讨了词汇语用学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力。词语的使用与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袁傲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7,(2)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发展到科学的语言学,中间经历了一个引进阶段。从清代马建忠引进西洋语法到形成现行的古汉语语法体系;从赵元任等引进西方语音学,并与传统的音韵学结合形成现行古汉语的科学语音学,无不促进了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发展。但 相似文献
9.
曹晋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256-25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一种很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讨论了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几类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0.
陈子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53-57
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由勃兴而忽亡,研究结论不能合理解释当代法律文化现象是根本原因,方法论没有革故鼎新是主要症结。文化是一套规则体系,话语是一种权力支配规则。流于“貌阅”而不能深入挖潜的研习定势下,学者们不免惑于统治者编造的中国法律史叙事话语。儒学意识形态下道德决定论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支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法的“真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源于批判语言学的话语分析方法,有助于人们穿越意识形态的遮蔽,解读、诠释或重现文本与话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彭逢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6):140-142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不仅可以起到沟通相关课程,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可以随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例如,“古今词义异同”这一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查阅权威字词典来对比和了解语词的古今异同,这个办法简便可行,可作两方面对比:古代汉语和普通话对比;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对比。 相似文献
12.
徐适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6)
徐德庵是我国语言学知名学者,早年专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所撰论文既有师承,亦颇多创见,对研究汉语方言词汇、汉语词族、语音变易规律以及推求本字,探寻语根,考索联绵词的音义,均具参考价值。建国后主要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在此新领域,不断探索、更新研究方法,走自创之路,抒新颖之见,对解决古汉语语法分析中的难题和丰富古汉语语法理论内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宏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4)
在汉语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古汉语词汇学和汉语词汇发展史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研究相对滞后.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取宏用精,洵非易事.而虽有静态字词研究汇集在诸如《尔雅》、《说文》等众多的小学著作之中,字词的动态分析却分散在各种故训传笺之中,爬梳排比,非有积年之功难有成就.至于学人,若非胸藏万卷、视野宏通,兀兀穷年、目不窥园,采铜于山、排比谨严,知源明流、缕析条分,考据有法、义理娴精,则必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14.
刘裴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2,(3)
清人俞樾说过:“读古人书,不外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三者中,通假借尤重”(《上曾涤生书》)。即以今天的古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他把“通假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尚无明确的统一标准。在古文阅读和古汉语教学中,常出现两者相混的现象,现今的中学 相似文献
15.
上官松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4):98-99
古汉语中存在复辅音声母,已被许多学者、专家提出,但尚未定论.笔者提出一些新的论据:1.渑池方言中大量保留着上古复辅音声母的痕迹;2.从一些形声字和它们的声符的读音不同中也可看出;3.从一些同声符的形声字的声母的发音不同中也可看出;4.从一些古文献中也发现有复辅音声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17.
张建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778-781
社会经济史的区域研究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考察复杂多样的历史进程、克服以偏概全等偏颇,努力使研究成果尽量接近历史真相,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的有效途径。区域研究有不同的层面和高低、大小不同的视野,或使用不同的考量尺度,但不可忽视甚或放弃整体观照。同样,社会经济史区域研究不能停止于就一个区域论这个区域,但必须从全面、深入研究这个区域出发。民间文献的搜集、利用,与传统文献、官方文献相互补充、参证,相互观照,才可能获得对社会经济史相对真实、完整的理解,有利于拓展、深化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元和诗豪刘禹锡作为中唐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在多种诗歌题材领域有所涉猎,以政治讽刺寓言诗、咏史诗与仿民歌体创作最见功力,咏史之作更是当为其中翘楚.他在对前人大量优秀经验成果继承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独有见地,使咏史诗的创作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文辞、风格、意境等诸多方面树立法门,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4):22-22
本学科由曹萌教授主持,张永芳教授、杨宝林编审、高玉海副教授(博士后)、郝桂敏副教授(博士后)襄助合作。其研究特色有三:一是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理论体系和新闻学基本原理,借鉴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中国文学史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在此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