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前关于外债问题的讨论 ,在近代中国关于外债的认识和外债政策的变迁历程中具有导向性的影响。在军政外债与实业外债两个不同的领域 ,虽存在着不同的争论内容 ,但总体而言 ,此时关于外债的讨论除了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意识外 ,主要是源于一种应急性的需要 ,并开始显现出对外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晚清和北洋时期,国际资本供大于求,西方列强急于消纳自身过剩资本及争夺在华利益,常常为取得对中国的承贷权而互相争吵不休。所以中国国内思想理论界对外债的研究都围绕着要不要举借外债,如何举借外债,及如何预防外债带来的危害等问题展开。梁启超的外债思想是很值得研究的,他是既重实际又重理论的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笔者发现,在颇多的著述中,关于梁启超外债思想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本文拟就其外债思想进行探析,以填补空白;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当前改革开放之际举借外债,利用外资的现实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外开放以来,我省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外资的引进弥补了省内资金的短缺,促进了经济建设,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近年来我省外债渠道日益增多,外债数量迅速增加,而外债统计监测与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上。目前我省外债余额究竟有多少?外债规模是否已超过了承受能力?对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明确  相似文献   

4.
宋菊翠  张铁石 《理论界》2006,(8):259-260
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承担着巨额的中长期外债。借用中长期外债的企业,由于债务剩余期限长,面临的风险更大,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企业外债安全是国家外债安全的重要基础,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国家外债安全,加强企业外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开放经济社会的结合外债的经济增长进程能否稳定进行下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适度外债规模的确定。对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讲,虽然具体量化这一规模是非常困难的,但它却是国家债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有关适度债务规模确定的几个理论问题。适度外债规模的确定目前有两类办法,一类以外债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原则来确定,一类以某些纯现金流量指标来确定。前者认为外债用于何处无关宏旨,只要其作用于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只要这一增加的资本存量之边际收益高于外债  相似文献   

6.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两部分内容 :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在孔祥熙看来 ,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 ,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 :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 ,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 ;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 ,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还反映了他和宋子文的个人矛盾  相似文献   

7.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两部分内容。在孔祥熙看来,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8.
70年代孕育,80年代初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震动了国际社会,几年来,国家债务始终象一把剑高挂在世界经济的上空,债务的危机阴云久久不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成当代国际关系的一大死结。正在演变中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债务危机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警觉。一国外债利用的得失,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兴衰荣辱,如何避免重蹈复辙,吸引外债利用的成败得失,是每一个后来者必须警醒的。本文试图从国际债务的一般理论分析,通过国际债务的国别比较分析,抽象出国际债务的一般经验与教训,并结合中国外债现状,提出中国外债政策构想。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外债,是指国内外经济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而外债的运用过程,也就是债务经济的过程。所谓债务经济,是指与其他经济社会保持信用关系的信用经济。国际金融理论根据债务经济中外债的借入、使用、偿还以及外债总量上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外债周期假说。从一个债务经济的中长期动态发展看,外债周期假说提出了三个演变阶段:(1)不成熟债务国阶段。其特点是:贸易逆差,净资本流入,债务上升。(2)成熟债务国阶段。其特点是贸易逆差下降,开始有顺差,资本流入下降,还本付息和投资分红增加,债务上升速度递减。(3)…  相似文献   

10.
论外债规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研究外债规模:1、外债的必要规模。即考察一个国家在不考虑外债能否偿还时的外资需求数额; 2、外债的安全规模。即考察一个国家借用外债在超过了一个什么额度时就会出现偿债困难;3、外债的适度规模。即考察一个国家的外债规模在保持一个什么水平时,就会既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又不会导致偿债危机。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 ,铁路外债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对于铁路外债关注的群体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早期仅有薛福成、马建忠等少数知识分子和个别的洋务官僚关注铁路外债 ,而到了清季 ,尤其是到了收回利权运动期间 ,铁路外债几乎波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 ① 。 1 90 8年 ,天津《大公报》上有一则评论就此前十年间民众对利权问题关注的历程作了这样的概括 :  十年以前 ,我国民对于内政外交 ,举蒙蒙昧昧 ,无一毫判断之智识 ,无一毫直接之感觉 ,故丧地辱国损权失利之事纷至沓来 ,而我国民鼾声犹浪也。十年以来 ,外患日亟 ,内政日纷 ,国中有志之士相与…  相似文献   

12.
一、外汇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外汇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值得思索的。 (一)外债管理混乱,借、用、还脱节。十年前,我国的外债量很少且大权属中央。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将一部份权限下放给地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和促进发展的进程中,儿童贫困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拉丁美洲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了新型社会救助政策,即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这类项目主要瞄准有儿童的贫困家庭,为其提供现金救助,但以受助家庭投资于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等内容为条件,载助金的发放对象以母亲和儿童为主,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对于缓解拉美国家的儿童贫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拉美国家贫困儿童救助方面的经验,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并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使我国的贫困儿童能在相关的政策上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4.
克萨借款是甲午战争期间一笔较为特殊的外债。它先由地方实力派张之洞请人代借,后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之下,由地方外债变成债务方为户部的中央外债。这一复杂历程,既反映出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张之洞在财政上的独特地位,也显现出在赫德与汇丰银行的影响下,清政府地方外债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薄弱之处,如关于研究时段的不平衡问题,关于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面的问题,关于运用现代财政理论和公债理论来分析、研究的问题等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国民政府外债史的研究才能更上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债务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然而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个问题没有一个透辟而正确的认识。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我们一直是以“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为荣和自豪,或者是片面地认为借外债是接受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是遭受剥削,这样一来,使我们白白错过了许多利用国外资金的好机会。现在回想起以前的那种“清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借用外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偿还能力,做到适度和高效,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体系。加强对外债运行的科学管理,才能做到借债适度、用债高效、还债及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时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服务。一、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借债适度借债,是外债运行的起点。加强对外债运行的科学管理,首先应把好借债这一关。(一)控制和调节到、债规模。外债规模,是指举借外债的数量。借用过多,不仅会降低外债资金利用的宏观经济效益,而且会导致难以承受的债务负担;借用过少,则难以解决国内…  相似文献   

18.
拉美国家在过去若干年中,因推行了"华盛顿共识"政策而陷入了国际公认的"停滞的二十年",拉美国家也由此成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阿根廷更是经常被媒体引证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案例。当然拉美国家也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即查韦斯领导的委内瑞拉。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如国企改革、城镇化、贫富差距等,同查韦斯执政时面临的情况相似,查韦斯倡导的新增长方式,以及重视国有经济等政策,极大改善了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并深得拥护,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外债管理王中华众所周知,1982年爆发的全球性债务危机震憾了整个国际金融界。近几年来,债务危机虽有缓和,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仍在不断增长,庞大的债务负担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债务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首笔航空外债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伟 《天府新论》2005,(4):111-114
近代中国首笔航空外债诞生于北洋军阀时期,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残破,国家财政空虚,政府运行和实业发展长期仰赖外债恶性积累的结果。首笔航空外债以建立空军为主要动机,兼及民用航空的兴办,符合中国近代化的需要。本次借款所购飞机及设备,为飞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为民航运输航线的开辟准备了物质基础。但是,不顾实力的滥借外债,债务难以清偿,增加了财政负担,货物价款虚高,余款用途不明,飞机多次被军阀瓜分,主要用于军阀内战。因此,首笔航空外债成为近代外债史上之又一“恶”债,它再次揭示了只有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才能真正“利用外资”强国富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