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的不断深入,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近代青海藏族婚俗文化意蕴的阐释,描述和分析了青海藏族在现代化转型时期婚俗文化对其生育文化变迁和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海贵德地区藏族女孩“头发宴”成人仪式历史久远,富有内涵,是目前藏区仅存且仍在延续的一种文化传统。仪式过程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由准备阶段、迎客、落座茶、宴会、回礼等环节组成,形式多样,集文化与娱乐于一身,其中蕴含了藏族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多种文化因素。在人类学理论层面,阐释头发的文化意义,并与《祈颂姑》进行比较,探讨“头发宴”的社会文化内涵——舅权和礼物馈赠,揭示藏族传统婚姻家庭结构、财富观念、人际网络与社会资本等社会事实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族原分布于青海湖地区、长江源头和黄河上游北岸一带。公元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占据环湖水草丰美地区,以今海北、海南、黄南及海西地区为基地。青海湖周围及黄河北岸各地的藏族部落,大多被迫迁往黄河以南,统受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及其后来的土默特蒙古诸部的役属。明末清初,西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消灭了土默特诸部及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的势力,青海藏族又为和硕特部役属。清政府默认了蒙古族对广大藏区直接统治的既成事实。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定了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后,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才将藏族部落划归内  相似文献   

4.
民族习惯语在其形成、传承及流变中 ,蕴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类型、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对青海藏族誓咒辞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藏族传统射箭活动作为一项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具有迷人的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它对丰富人们的体育生活,增强人们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青海尖扎为个案,就藏族五彩神箭的形成及其文化蕴涵进行探讨,旨在弘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提高民族体质服务。  相似文献   

6.
阿柔是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自认为是山神之后代.明代蒙古族进入青海打破了藏族部落原有的分布格局,清廷对藏蒙分河而治成为两族争夺牧场与藏族部落北迁的直接原因.由于阿柔历代千户与各政治势力的巧妙周旋及其与寺院政、教功能的极致发挥,维护了部落利益,使其虽历经动荡与迁徙而未解体.从人类学视角看,藏传佛教的神山信仰形成了阿柔人崇尚神性的心理结构,迁徙的游牧生活反而加强了其族群意识,与蒙古族的频繁接触与联姻使其服饰与婚俗中糅合了蒙古族元素.  相似文献   

7.
解放前,无论是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其居住地域上,藏族都可谓是青海的主体民族,藏族牧民从事的畜牧业成为“青海全省经济中心”。然而,这个在青海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民族直到解放时,仍然套着落后而又沉重的枷锁——封建部落制度,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桎梏。这种落后的部落制度,尽管在解放前就已有人注意到,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缺乏资料和细致的调查,未能将其发展轮廓勾画出来,甚至连当时部落及其户数的确切数字也未能查清。因此,本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解放前40年的藏族部落,即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时的藏族部落再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民间舞蹈普查的深入展开,在青海省内相继又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舞蹈品种。“龙鼓舞”就是其中之一。经青海舞蹈家的整理加工,龙鼓舞在云南广场民间舞蹈比赛和1989年北京全国第二届艺术节表演中大放异彩,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得到贾作光、戴爱莲等老一辈舞蹈专家的赞扬和肯定。1986年,笔者在青海进行藏族民间舞蹈考察时,曾采访龙鼓舞故乡的民间艺人、学者,并观摩、学习了他们的精彩表演,现就考察一得之愚,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当代藏族汉语小说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由于各藏区所受历史影响的差异、与当地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差异以及语言的差异,各藏区藏族作家的汉语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地的文化和语言色彩,形成了风格多样的藏族作家汉语小说,这些作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学价值及人类学价值,而且体现了藏族作家在小说文学艺术样式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清代统治青藏高原后,采取了政教合一制度。通过此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清代对青藏高原的管辖。但清代的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和青海的实行又略有不同,文章主要探讨了清代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实行的政教合一制度的情况、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提要]清初,对青藏藏族部落社会沿明制“因俗而治”,以顾实汗为首的甘丹颇章政权在与清政府的交往中相互试探,随着清政府较为得当的边疆政策,顾实汗最终臣服成为清政府在青藏藏族部落社会施政的代言人。至雍正年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雍正、乾隆两朝通过参考少数民族习惯法而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对青海藏族部落社会进行治理,自此清政府逐步将其控制起来,并将之逐步纳入到自己的治理区域之中。嘉庆朝沿用上述政策,并依据青海藏族部落社会实情对其进行治理。此时的青海藏族部落社会,尽管也有因清政府相关政策与规定的实施而引发的一些矛盾,但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青海解放前的蒙藏族教育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蒙、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与我国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开拓了祖国的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剥削、奴役下,生产落后,文化教育被禁锢,他们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一直到近代,统治阶级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才开始兴办蒙、藏学校。但办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翻身,而是为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仪式进而理解宗教是人类学研究宗教的重要路径。地方守护神信仰是藏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通过对青海黄南藏族村落守护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考察,并深入仪式背后,将仪式与村落人们具体的生活关联起来,对仪式展演及其结构、仪式中的人神关系、人神交流方式以及仪式对村民生活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4.
近代藏族婚姻家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藏地区近代婚姻家庭制度自成体系 ,颇具特色 ,它对现代藏族地区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海自古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地区,也是历来多民族纵横迁徙的走廊。特别是明中叶以来,随着蒙古人的迁居,加速了这一地区民族间的迁徒、流动和往来,从而使青海牧区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蒙古族与当地藏族等民族的相互往来,促进了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进程,传播了民族文化,发展和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与团结。  相似文献   

16.
广袤千里的青海牧区是青海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建立其上的封建经济结构不同于中原,也有别于西藏。本文力求通过对封建经济结构的主体构造的剖析,以展现其基本特点,并揭示影响藏族社会进步的主要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清道咸年间,青海藏族又再次掀起第二次返牧河北的浪潮,清廷以血腥的手段屠杀过河的藏族各部,藏族各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以咸丰年间清廷被迫承认藏族各部在河北居住的权力而结束  相似文献   

18.
青海建省记略魏明章一、青海未建省前的地方概况明清时期,青海包括今海西、海南、海北、玉树、果洛、黄南等州的大部分蒙藏游牧区,国家一直没有行政区域建制,在其行政管理上保持分据之势。蒙古族中分另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各扎萨克管辖;藏族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藏民族在明代中后期的人口数量进行历史考察,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进而得出了这一时期的藏族人口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人口史的空白,这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风情习俗最能体现其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情趣,不同民族的风情习俗又往往因地域性的差异而极富民族个性。本文通过考察青海藏族的几种重要礼俗及其文化内涵,从审美的视角来揭示这些民俗事象所蕴含的特殊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