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鑫鑫  赵雨潇 《生存》2020,(10):0222-0223
本文从韵律语法、认知语义学等角度对网络热词“V了个X”构式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V”的选择看,单音节动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动词极少,少量单音节特殊形容词也可进入;(2)从“X”的选择来看,N/NP、形容词(短语)、的字短语、动宾短语都可以进入“X”;(3)从语用角度来看,这一构式中的动词不局限于庄严意义的形容词,它只选择动作简单、持续时间较短的动词。  相似文献   

2.
兼语词组是由一个述(动)宾词组同一个主谓词组凝结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共同充当句子的同一成分的动词性词组。它是现代汉语词组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词组。其特点是:这种词组中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其宾语兼做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如: 这类词组的公式是: 使令动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 (支配关系)(兼语)组←一般动词 (陈述关系) 上例中代词“他”与使令动词“请”构成述(动)宾词组,与动词“来”构成主谓词组。代词“他”既做前个动词“请”的宾语,又兼做后个动词“来”的主语。因“他”身兼二职,故曰兼语;这种结构类型的词组,就叫兼语词…  相似文献   

3.
运用配价语法研究汉语动词短语的初步探索郝琳,王密林近年来,动词的配价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研究的深入势必涉及动词短语的配价问题,本文把动结式结构体的配价与构成它的动词、补语的配价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希望在句子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静态...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助词“所”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指代行为的对象、凭借、工具、方式、方法、原因、处所、关连人物等。“所”是一个常用虚词,它担负着把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由动词性转变为名词性的重任,一般是不能付之阙如的。但在古汉语中,“所”也时有省略。“所”字的省略虽不很普遍,但也并不罕见,而至今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对古汉语助词“所”的省略以及与之有关的“有以……”“无以……”句式作初步探讨。1 古汉语助词“所”的省略,大都在表示存现的动词“有”“无”之后,如: (1)景曰:“吾有〔〕待…  相似文献   

5.
动词的简单形式,也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光杆动词。早在1978年,吕先生在《漫谈语法研究》一文中说过:“例如‘光杆动词’(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动词)的用法,这个题目就好象没有人做过。”①至今十余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不见有人着意开拓。本文试图就这方面的问题作初步探索。一、关于P(V1)句式1·1动词简单形式作谓语[本文用P(V1)来代表]句式指的是谓语由一个光杆动词构成的句式。如:①“你们出去!”慈禧太后向宫女们吩咐。(高阳《母子君臣》)1·2必须承认,多数P(V1)句式的归属是不成问题的,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明…  相似文献   

6.
有些同义单音节动词在词义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结构能力却有强弱之分.通过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中的25组同义单音节动词进行封闭式研究,发现它们在带时态助词能力方面同中有异:其中的19组A、B带时态助词"了"、"着"、"过"的能力相同,6组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复合动词词组,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词组组合起来,做句子的一个成分的语言单位。这里所说的动词词组,包括述宾词组、述补词组、状中词组,还有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属于哪种性质,目前还有争议。我们觉得,做谓语中心语的动词在句子里处于核心地位,它前面制约着主语、状语,后面制约着宾语、补语,在各种结构成分中,只有定语是跟它没有结构关系的;而作为主语中心语的名词或代词,只同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发生结构关系,它的地位低于做谓语中心语的动词的地位,在主谓词组中,动词仍然是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把主谓词组看成是跟述宾词组、述补词组、状中词组…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说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说略[韩]金明子本文首先归纳一下动词重叠的格式,然后分析动词重叠的意义和功能,最后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一)动词重叠的格式1.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格式(1)AA式:看看(2)A了A式:看了看(3)A一A式:看一看(4)A了一A式:看了一看...  相似文献   

9.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动补结构一般都能带名词性宾语,有的能带一个宾语,有的能带两个宾语(其中一个用“把”字置于动补结构的前面)。动补结构带宾语后,它的扩展情况较不带宾语时有很大的变化。一股说来,后补成分是双音节的动补结构带有宾语后都不能自由扩展了,如“打扫干净了屋子”不能扩展成“打扫  相似文献   

11.
英语状语与外语的递差分析刘育桂本文拟用递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及物动词十形容词或名词短语性补足成分“句型中补足成分的句法功能,以说明状语和补语间的中间项目。一、递差(Gradience)语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模糊的体系。在适当的地方可以通过递差的研究来探...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中,动词Be是个常见常用的连系动词。但是,连系动词Be有几种比较特殊用法,却被初学者所忽视。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我们英语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对词语变化了解甚少、对词义理解不深入,甚至对经常使用、经常见面的词组我们也感到很难把握。...  相似文献   

13.
谈谈英语语法中的“-ING分词”任成存英语语法中的ing分词(THE—INGPARTICTHLE)是动词的一种非谓语形式.包括传统语法所指的“现在分词”和“动名词”.它在匈于中可担任种种成分,如主语、宾语、定语、表语、状语等.这显示了它的名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4.
兰州话书面上写“着”的字,口语中有两个音,一个是[pfr53」,另一个是轻声的尸印]。本文要讨论的是后一种,即读作轻声的“着”。这类“着”词汇意义很虚,主要作语法成分,随着语境中的不同分布,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作用。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相比较,用法、意义差别很大,应用范围也广泛得多。上溯到近代汉语,可以从一些接近日语的白话作品中看到不少相同或相近的用例。“着”在兰州话中的分布,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一、用在动词和处所、时间词语之间,格式为“动词十着十处所(时间)词语”。例如:五钥匙忘着屋里了解林…  相似文献   

15.
V—O式离合动词的影响及其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宾结构的双音节合成词,我们称其为“V O式动词”。大多数VO式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语法特点,即可 以作“有限形式的扩展”。“有限”,指 “两个部分必须在同一个句子里,或者至少在相近的上下文里”(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6页),它们有时“离”,表现为一个词组;有时“合”,表现为一个词。我们因此而称它们作“V—O式离合动词”。 V—O式离合动词的扩展有多种形式,拙作《V—O式离合动词的特点及运用》(《求是学刊》1987年语言文学专刊)对此已有叙述,此不赘。扩展的一般规律是:它们在句…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从道理上说,它并不难以理解,但具体分析一个句子,却往往意见分歧,难以统一。因此,对它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以为仔细揣摩主、宾语之间的动词(或其它实词活用的动词)在句中的意义,是正确分析使动、意动的关键。如: ①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策》) ③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同上)  相似文献   

17.
江苏盐城市所创办的“心之家”就是将各方爱心人士、志愿者和困境中的孩子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类似家庭的爱心集体,形成一个又一个相对固定的帮扶组合、用爱托起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希望。“心之家”将温暖一颗又一颗困境中孩子弱小的心灵,使他们变得强大,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8.
西南官话动词重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6,(11):158-160
西南官话的动词重叠主要有V倒V倒、V起V起、V着V着、V下V下、VV神等。在具体用法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向性,即“X”为持续标记的动词重叠式可进入动词重叠句。而“X”为词缀的,一般不能进入动词重叠句,多充当谓语、状语。每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有一定差别,但重叠手段作用于动词使这些动词重叠式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一个共性,即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9.
说到“造”,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造纸、造酒、造船”的“造”,即表示“制作”义的“造”,而“他净造我的活”表示“编造、捏造”,是由“制作”义派生引申出来的意义。这些便是普通话常用动词“造”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但是在东北方言中,作为使用探率极高的常用动词,“造”除了表示“制作”义外,还可以表示更多复杂的意义。兹举例如下:(l)自行车到了你手还没有三天咋就坏了呢?你也太能造了!(2)有钱也得算计着花.刘胡造。(3)桌子上的饭菜全让他一个人造了。(4)一瓶酒让他几口就造了。(5)一句话给他送了个大红脸。(6)…  相似文献   

20.
“卡里斯玛”是M·韦伯在其社会学理论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在并非人人都可企及的意义上被理解为“超凡”的个人品质。卡里斯玛是提供超越日常生活需求之外的一切要求的基础,这一点在越是远古时代,反映就越明显。因而,文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恰恰是卡里斯玛“超越精神”逐渐被世俗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要求所排斥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古代文明有关方面的比较,来说明两种文化在“超越精神”方面的差异及其社会历史根源。作者认为,如果说中国古代自秦统一后出现的官僚帝国形态,抑制了中国文化中“超越精神”成分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国没能产生象新教伦理那样的诱发资本主义的精神驱动力成分的发展,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在驱逐了它的宗教背景之后,同样陷入了一个官僚统治的、敌视卡里斯玛、消解一切“超越精神”的文明发展的困境。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的时代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